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秋明大油田的开发,对全球战略格局有哪些影响?

2021-11-29 08:48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虽然当今全球都在强调新能源的重要性,但是人类到目前整体上消耗最多的仍然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而石油和天然气由于是液体和气体为主,对比固体的煤炭更有运输和使用上的优势。而在军事上,自从一战开始大量使用坦克和汽车以来,石油对战争的影响更是直接而深入的。有没有稳定而充足的石油供应,甚至直接关系到一些军事大国战略方向的选择,并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走向。比如二战期间如果不是美国决心切断四岛方面的石油供应,那么珍珠港事件大概率不会在1941年年底发生。起码二战在亚太地区还要多延续几年。而二战以后中东油田的大规模开发,也包括东亚一些超级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也足够深刻影响二战以后的大国战略格局。因此虽然未来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性整体在下降,但是起码一两百年内仍然会对世界大格局有持续性的重大影响。


虽然今后汽车和装甲车辆可以普遍用电动机代替当今的内燃机,甚至军舰上也可以大面积采用核动力,但是对飞行在空中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来说,同时改为全电化却没有地面上那么容易;毕竟如今最强的电动飞机的功率密度也无法和消耗传统航空煤油的喷气发动机对比。因此对当今的军事大国来说,自家国内是否有长期稳定生产的大油田;在全球有没有畅通的石油进口通道;国内是否有足够的战略石油储备,仍然是关系经济、民生和国防安全的重大事项。一般来说,只要是地球或者说是地壳上天然形成的矿产资源,那么分布都是有一定概率的。当然,当今人类利用石油资源,大多数来自陆上油田和浅海大陆架,真正已经大规模量产的深海油井只占很小的部分。因此单纯对石油资源来说,总储量应该和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也包括大陆架资源的总面积成正比。


这个规律是普遍成立的。因此当今全球陆地面积超过70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也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大型的陆上或者大陆架油田存在。完全没有国土面积超过700万平方公里,却找不到任何一处像样的本土油气田的现象存在。可以说国土面积大国,基本上都是油气地质储量和产量的大国。这与领土大国大多是整体资源大国的规律基本一致。虽然大国都有油气资源,但是油气资源在全球的分布非常不均衡,仍然符合自然界的二八定律;也就是少数地方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其他的大多数土地却都是属于贫油带。一般说起油气资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东地区,主要在围绕波斯湾周边,也包括黑海和里海周边的低洼地带。这里发现和开采的油气资源基本占据全球的60%以上。但是中东特别是波斯湾周边的石油,绝大多数是二战以后才开始规模性地大开发。


而中东石油资源的大开发也伴随着中东成为全球地缘博弈的绝对热点地区,二战以后的七八十年就基本没有消停过。这恐怕也应了一句古话,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整个中东,近代以来就没有一个世界级工业强国,可以说没有人可以单独压住场子。自然就成为外来大国势力激烈博弈和争夺的核心地带。实际上在冷战时代,美苏这样的世界级大国,他们本身都是在世界上长期占据石油国别产量前三位之内的产油大国,但是美苏各自的石油生产反倒经常被全球所忽视,给外界留下一个石油似乎只有中东生产和出口的虚假印象。而实际上美苏本身的石油生产也直接关系到两家各自的国运,特别是对前苏联这种必须靠原油等少数大宗战略资源对外出口,换取宝贵外汇的封闭经济体。最终导致国际油价直接影响苏联甚至苏联继承者国运的特殊现象。


全球的石油工业,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兴起而同时兴起从一种新型采掘业。而早在沙俄时代,里海西侧的巴库油田,就已经被发现并且加以规模性利用。巴库附近的系列油田一直利用到现在,产量仍旧可观。当然现在巴库油田的拥有方已经自成一家。而从沙俄末期一直到二战期间,巴库大油田一直是苏联最重要的液体燃料来源地。这也导致了德国方面进攻苏联,其南部集团是深入苏联腹地最大距离的战略方向。最终的战略目标,就是完全夺取巴库大油田,彻底切断苏联方面的战争燃油供应。同时为德国方面今后获得更多的战时燃料。德国在本土几乎没有油田,被迫开发了煤变油的技术,但是相对于天然油田的成本过高,产量也不足。后来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沿海油田后有所改善,但仍不满足。于是兵锋直指巴库大油田。只不过最终没有达到战略目的。


如果巴库大油田被外敌占领,那么对当时的苏联堪称致命一击。鉴于这个历史教训,苏联方面此后积极在辽阔的国土上寻找和开发新的大油田。二战前后开发了乌拉尔山脉附近的新油田。但是地质储量和产量都只能算差强人意。彻底改变局面的,是在1964年打出第一口高产油井的秋明大油田。秋明油田位于西西伯利亚大平原的中部和北部,核心储油地带在秋明州,因此总称秋明油田。秋明油田的远景储油区面积巨大,被认为有170万平方公里之巨,除了原油还有更多的天然气储存地质构造。秋明油田的地质总储油量被认为超过500亿吨,基本是整个中东石油地质储量的50%左右,可算是全球排名靠前的巨型含油气构造带。到1978年其年产量已经成为全苏第一大油田。到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单纯秋明油田就生产了4亿吨原油。甚至可以压过中东的布尔甘超级大油田,成为当年单产的世界第一。


秋明油田到目前已经开发了接近60年,累计产油超过70亿吨,但是仍然没有枯竭的迹象。还不断有新的油气构造被发现和开采。预计再稳产个五六十年问题不大。秋明油田属于轻质高质量原油为主,综合品质不亚于西德克萨斯和中东的轻质原油。秋明油田的唯一缺点是纬度太高,基本都在北纬60度以北,一年有8个月低温封冻,而短暂的夏季又是遍地烂泥。无论采油设备还是采油人员的进出运输成本都很高。为此苏联时代甚至专门研发了米26这种超级直升机,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秋明油田空运各种大型设备。当然秋明油田地理位置的最大劣势,也同时是其最大的战略优势。这就是任何潜在的对手基本都在数千公里之外,想从陆地上到达和占领秋明油田几乎不可能。甚至用洲际导弹或者战略轰炸机轰炸这个油田也相当不容易,毕竟太过偏远,而且分散在很大的地理范围内,很难彻底炸毁。


秋明油田的开发和雄厚的后备储量,让苏联和后来的继承者都不需要担心自身上百年内的能源供应问题,而且还可以成为国际油气市场上的主要卖家。薄弱环节在于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导致秋明油田的产油成本长期下不来,出口成本基本是波斯湾大油田的3.5到4倍。也就是如果波斯湾系列大油田的出口成本价是8到10美元,那么秋明油田只能最低压到35美元,有的年份甚至是40美元。如果国际油价低于40美元,秋明油田的原油就等于需要赔本出售。但不出售又不行,因为需要外汇。因此生产国把全部预算平衡点定在国际油价常年维持在80美元以上。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很大一个潜台词其实是国际油价不能低于60美元。这样秋明油田才能每卖出1桶油,有20美元以上的利润。但是国际油价从来都是大起大落。可见就算有秋明这种超级聚宝盆在手,也不敢说就能稳赚不赔!


秋明大油田的开发,对全球战略格局有哪些影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