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感受有时和理性都是答案
近来研究两性关系的课题。不知道受到谁的潜移默化,或者哪里的影响,非常赞同观点“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两个人可以过得更好”。
可能是惯性思维使然,要刨根问底什么叫“过得很好”?前有知名财经类杂志定义高净值,后有上海家庭300万存款提前退休。这样的问题自然是无标准答案,看到众说纷纭,然后呜呼“马克思没有给我答案”。
22年年中在微信读书留下笔记:“马克思没有给我答案,但是我读了多少马克思呢?毛选一卷也没有读完,仅仅是考研时候一点马原理储备,就在这叹息,不应该!还是要多读书”。认识到了问题,但是半年过去也没有什么改变。
一来没有重视,二来解决办法落地性不够强,还需要深化。拿到《遥远的救世主》,小说只是看个情节,内在的东西不懂,所以没必要。拿到《鲁迅全集》,半文半白,每页都有几十个字不认识。拿到《资本论》,逻辑关系非常复杂,读起来困难。
这时解决办法是“消除恐惧的办法就是面对恐惧”还是先看点导读或入门读物再看原著?两条腿走路最好。网络上说啃书,算是理解了一点含义。
回答什么叫“过得很好”?
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人的主观感受也是判断依据之一,就像如今“感觉到了被冒犯就是性骚扰”。
像第三者一样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高兴,悲伤,愤怒等等,以及注意是什么诱导这些情绪产生的?
去感受生活,问自己对当下是否满意并诚实的回答:“我很满意“或者“现在还不错,但是还可以更好”又或者“现在不怎么样”。

原发布时间:2023-04-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