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图馆】19世纪西欧报纸文化简介与差异

2019-06-10 09:30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期作者:Taro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欧洲,报纸成为了市民文化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部分早期的报纸乃至于可以称得上引领了市民文化的兴起。这种市民文化性质的报纸,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流派,一种是以大众性的“便士报”,另一种则是面对人群更加具有限制性(中产阶级及以上人群)的周刊。

在这篇文章当中,我将选取创刊于1842年的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主要报道方式的新闻周刊《伦敦新闻画报》与被誉为法国四大便士报之首的《小日报(Le Ptit Journal)》为叙述对象来进行探讨。

伦敦新闻画报对于王室装潢的版画

1.1两份报纸的发展历程

前文已经提到。伦敦新闻画报创刊于1842年,而小日报则是1863年由来自波尔多的银行家莫伊茨米洛创办。伦敦新闻画报可以说是一直被牢牢地掌握在其创始人英格拉姆及其后代手中,并且经历了报纸史上的多场变革,但最终仍然没有抵御住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对传统报纸业产生的冲击,在出刊频率的不断改动之后,最终于2003年正式停刊。而小日报的经历则更为传奇,在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被著名的宣传理论家与记者日拉丹买下,成为了他的宣传工具的一部分,与《法兰西共和国官方日报》共同担当共和派打击保皇派的重要工具,为后来的共和派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而这也与它自身的大众属性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到了1944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小日报》被迫停刊,从此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伦敦新闻画报对于中国(清朝)的报道

2.1二者的面向人群的区别

在这一部分当中,主要论述以伦敦新闻画报为首的一系列画报类周刊的宣传内容特点与以小日报为主要代表的“便士报”运动及其成果。

伦敦新闻画报的特点在于其是世界上第一份以插画最为主要内容的周刊,用插画作为主要内容的想法最早是由创刊人赫伯特英格拉姆在考虑到当时包括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内的不少报纸采用插画来作为吸引读者的手段之后所进行的创新。早期,伦敦新闻画报的确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且引起了不少报社的竞相模仿,不过在英格拉姆的运作之下,模仿者不是被迫退出市场,就是被伦敦新闻画报所吞并。

伦敦新闻画报由于主要受众与便士报不同,因而营销策略与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相比于《小日报》等当时所刚刚流行起来的,以普通劳动阶级为主要受众对象的便士报,英格拉姆出于对自家报纸造价的考虑(伦敦新闻画报早期主要采取木口木刻,也就是俗称的英国木刻作为其版画的主要制作手艺),认为伦敦新闻画报这种售价偏高的报纸最终只能面向中产阶级及以上人群,也就是说,伦敦新闻画报一开始的定位就是精英化的。

因此,相比于便士报主要关注的那些类似于凶杀案或者社会著名人士的桃色新闻等容易吸引普通劳动群众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的内容,伦敦新闻画报更多的则是关注于世界上各地的主要局势(在创刊之后不久就对于英国的殖民活动与战争进行了持续的跟踪报道)以及对于包括王室在内的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的介绍。非常有趣的是,后来的圣诞树的热潮便是由伦敦新闻画报对于王室的圣诞节装饰的描绘所引起的。而由于伦敦新闻画报的制胜关键就在于它的版画,在版画类周刊大量出现之后,伦敦新闻画报就要保证版画的质量来确保伦敦新闻画报在竞争中占据足够的优势。因此英格拉姆也是不惜血本,力图来打造最为优秀的版画效果。

除此之外,由于创刊初期,英国与不少报道地区的运输方式只能是帆船,往往当新闻发回国内时再制作版画就已经为时已晚,所以,伦敦新闻画报聘请当时最好的插画家,前往世界各地进行采访之后,便立刻进行版画创作,并最终将已经创作好的版画运回国内进行大规模的复印。而后来,这群堪称当时最为优秀的插画家与编辑们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雕版木刻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报纸的印刷术平。到了第二代主管威廉英格拉姆的时代,更是在1897年的圣诞节不惜血本刊登了当时名噪一时的彩色版画《吹肥皂泡》,这副版画的制作成本相当于今天的7.2万英镑。再有就是伦敦新闻画报在后来迅速的接受了轮转照相印刷技术。其对于插画及图片的投入由此可见一斑。

而这也决定了伦敦新闻画报的价格不可能便宜,在最初,其定价就为6便士每期,而同期受众人群差不多的《泰晤士报》售价仅为三便士。但即使如此,伦敦新闻画报在中产阶级中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甚至被不少国家的政要所阅读,在20世纪初进入中国后,同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蒋介石及其夫人就是伦敦新闻画报的忠实读者。而伦敦新闻画报的成功也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不小的热潮,包括美国的《哈莱周刊》以及欧洲各国的版画类周刊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的营销策略与定位都与伦敦新闻画报大同小异。

至于小日报,则是便士报的典型代表产物,提到便士报,就必须要注意到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是法国的党派政治林立,虽然便士报类型的报纸都标榜自己不参与到任何政治派别当中,但却往往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政治派别宣传。同时,随着城市的规模的不断过大,首先越来越多的人急需一份可以当做消遣的产品;其次城市中的新闻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多,特别是类似与凶杀案这种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内容;最后,随着二次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人民的识字率不断提高,因此,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也将不再是一件难事。小日报就是这种便士报的典型代表,其新闻内容很少牵涉进世界上的大型政治新闻,或者不以此作为主要的刊登内容,更多的则是对于当时的社会新闻的报道与文章的连载,(这被认为是便士报的典型特征,而在创刊初期,最受欢迎的作家无疑是巴尔扎克)

包括为数不多的浪漫内容,其文风相对于伦敦新闻画报这类报纸也更加朴实,因此也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被日拉丹收购之后,更是将日拉丹宣传理论发挥到了极致,对于新闻内容进行大肆宣传,以此来突出其重要性,并最终带来销量的提升。

便士报的起源《纽约太阳报》

事实证明,小日报明显获得了极大的市场,其定价仅仅为五生丁,也就是一苏,属于大部分的劳动阶级可以接受的定价。而且印刷技术的提升更是为其大规模出版奠定了技术基础,在19世纪末,其出版量就达到了100万份,而同期的伦敦新闻画报其最高印刷量也不过区区8万份,其差别之大自然是不言而喻。其在被日拉丹收购之后,更是将宣传性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了欧洲报纸行业中便士报的典范。但是假如深究其具体的印刷质量,那么是明显赶不上伦敦新闻画报这类报纸的。但是,无论如何,其创刊之初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创造出更加廉价的报纸,而这也是受到了当时大环境的影响。

总之,二者的定位人群使其产生了明显的内容差异,但是,其技术则是具有相通性的,具体内容,则将会在下一期中进行深入探讨

 


【史图馆】19世纪西欧报纸文化简介与差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