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物可恋】动物的“社交距离”

2020-09-30 18:03 作者:生命中国  | 我要投稿


【生物可恋】谁在杀死君主斑蝶?

【生物可恋】冰与水之歌,企鹅的光荣与梦想

【生物可恋】云南戛洒江水电站绿孔雀栖息地事件

【生物可恋】俄罗斯西伯利亚柴油泄漏事件


社交恐惧症的我

【一】

        新冠疫情让我们每个人都熟悉了一个词儿叫社交距离。哎,其实这个词儿我深有感触,我本人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每次电话一响我心就颤一下。

        其实呢面对病毒,不止我们有社交距离,动物也有。而且某种意义上而言,动物可能比我们高明许多。

        我第一次看到动物有社交距离也是和疫情有关,有本书叫《国士无双伍连德》。国士无双,这个词儿最早说韩信的。伍连德这个人很长时间不被人提到了,马来西亚华侨,祖籍广东。大清国东北防疫总医官,全权负责东北防疫事宜。这大概是中国医生能做到最大的官职了。

        31岁,慷慨出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个,各位31岁的时候在干嘛啊?反正我是一事无成,要不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没办法。

        我们今天不是讲他的事迹,也就是简单提一句,这次疫情之后很多人都在写回忆他的文章。过年那会儿我也写了,当然我那文章没有任何影响力了,但是你去看他的故事,当年的防疫措施在很多情况下跟今天非常类似,比如隔离,比如戴口罩等等。

        当时在东北啊,广泛分布的一种啮齿类动物,叫做旱獭,也就是土拨鼠。当时用它的皮毛仿貂皮,据说仿的一模一样。每年的交易量能达到百万张,想想也挺惨的,就是作嘛,什么疯牛病乱七八糟的不都是这样吗,人就是,怎么能作死怎么玩儿。自古以来杀戮太盛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事儿。

        很多时候,群居的旱獭会把生病的成员赶出巢穴。这些个体往往行动能力比较缓慢,很容易捕捉。以前对这种生病的旱獭都是没人碰的,但是经济发展之后那就不好说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大清末年,在满洲里草原上捉旱獭的有几万人,那谁还管你是不是生病了,统统的捉起来,那不就完犊子了。1913年的时候,伍连德写了篇文章叫《旱獭与鼠疫关系的调查》,发在柳叶刀上,后来提名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这大概是第一个被提名的华人。

伍连德和旱獭

【二】

        那么类似的社交行为其实很多人在研究,比如眼斑龙虾,或者叫加勒比多刺龙虾、佛罗里达龙虾、西印度龙虾等等等等,反正就是挺好吃的那种。好吧好不好吃咱也不知道,毕竟穷人从未吃过。不过看起来这个个头很喜人。

        眼斑龙虾没有常见的大钳子,它在眼柄上有两根刺,非常容易辨认。一般来讲它们小时候是群居生物,多的甚至二十多只排排站,可能小朋友在一起比较有安全感吧。不同的幼体之间也会分享巢穴,当然说好听叫巢穴,实际上就是个石缝之类的洞。

        科学家很早就发现,很多独居的小龙虾……嗯……少年龙虾,大多数都感染了PAV1,这玩意儿叫做眼斑龙虾一型病毒,很有牌面啊,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病毒。这种病毒是具有传染性的,所以对于少年龙虾而言这就面临着一个困境,你是选择独居增加被天敌吃掉的危险呢?还是选择群居感染同类?

        信了你的邪,小孩子的世界哪有什么选择,只能被选择。它们就像可怜的旱獭一样,会被亲戚朋友们刻意疏远。06年的nature,科学家搞了三个穴,一个空的,一个住着健康龙虾,一个住着染病龙虾。然后丢了几只新龙虾进去搞事情,这几只新伙伴更偏向于选择健康龙虾做室友,而不是去更宽敞的空房子或是去找染病的龙虾。

        这东西叫做行为免疫,简单说就是动物没有疫苗可以去研发或者相互扯皮,但是它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来抵御传染病。

        它们怎么知道同伴里有虾染病了呢?染病龙虾的尿液里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对,龙虾也尿尿,海里对它们来说就跟我们的游泳池是一样的。我们怎么知道是通过尿液呢?科学家把龙虾的排尿器官用胶带纸贴死了,然后健康龙虾就不排斥染病同伴了。额……突然觉得菊花一紧。

眼斑龙虾

【三】

        这类的例子其实很多,比如真菌感染黑毛蚁,一种蚂蚁,不是黑毛衣。感染黑毛蚁之后,染病个体会在一天内远离蚁群,成功实现自我隔离,因为这个真菌从感染到发病大概24小时。再比如孔雀鱼会避开感染蠕虫的同伴,这种鱼也很有意思,有天敌想吃它的时候,它的眼睛会变成深色,诱使天敌攻击头部,非常诡异的生存策略。

        无论如何,当个体利益和种群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基因往往倾向于保全种群的存续,自私的基因嘛。

        但是,这不意味着疫情之下,社交行为就没有存在的基础。

        山魈君是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动物,它们的一大爱好就是互相梳理毛发。人类好像也有这爱好。对它们来说,很多时候即使明知同伴染病,也依然保持这种习惯。

        是傻吗?显然不是。行为总要匹配结果,山魈种群社会联系的重要性很可能超过了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性。当然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繁殖上,有孩子才是王道。这个东西看你怎么说了,比如你的男朋友女朋友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你的第一反应难道是分手吗?对吧。

c位大佬!

        社会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小到蚂蚁,大到人类,并不是某种因素一定能导致某种行为。无论是自我隔离也好,还是保持社交也好,其结果是为了群体更好的生存和延续,这二者之间不是零和游戏。

        但是,你知道我要说但是了。对于人类来说,人类自诩有超越动物性的所谓更高级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17、18世纪被称为宗教信仰,19世纪被称为启蒙思想,20世纪被称为民族主义,时至今日,换了个词儿叫民主自由。这些词儿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它们被神化了。

        你看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自由远比生命更重要。对吧,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嘛。反正我不是特别能理解,我这人比较庸俗,我总觉得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有活着才有希望。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是反智的,但愿这不要成为全人类道德观的发展方向。

        当然,欧美有他的一些客观原因,比如他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不储蓄的,你让他不工作几个月,那真是没法生活。这些人闹还算是有道理的,至于那些真的为了所谓自由的人……那,只能说他们除了自由,一无所有。

        那些个大词儿,距离生命本身的价值越来越远,远到我们已经忘记,我们的祖先只不过是旧大陆走出来的两脚猿,既不高贵也不优雅,为了活着,他们必须拼尽全力。

价值观
人类祖先


【生物可恋】动物的“社交距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