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李逵,谁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一学习就肚子痛,临近开学初二学生刘研(化名)的“老毛病”突然又犯了,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也都正常,气的妈妈直接怀疑她是故意找借口,但医院医生的话让妈妈大吃一惊:“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孩子,可能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
顶端新闻记者 李佳 通讯员 段大平
三类青少年心理问题较突出
经过检查医生告诉刘研母亲,孩子经常肚子疼并不是妈妈所认为装的,可能是心理问题在躯体上的表现。
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所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这个数字已经十分接近成年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在一些医疗机构,亲子关系障碍、青少年情绪与行为异常、厌学这三类问题几乎占到心理门诊量的80-90%。
那么家长如何确认孩子是否可能出现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帮助呢?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预防控制所医师张宝琴为大家进行了详细梳理:
首先可以从身体、言语、情绪及行为四个方面观察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早发现问题、因症施策。
张宝琴解释说,有些孩子会出现躯体症状,比如经常头疼、肚子疼、局部关节疼痛、过敏、皮疹、腹泻等,虽然频繁发作却又查不出明确病因,这就很可能是心理转化表现。
还有些孩子语言中经常会有“无聊、没意思、不如死掉了”等消极表述;情绪上表现出易激惹状态,或对很多事情感到冷漠、无聊等,都是孩子们发送出求救信号,需要引起家长关注。
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家庭中每位成员的人格、价值观以及社会适应模式与人际关系,既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又会在彼此之间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相互影响。
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家庭当前问题或过去问题的体现,现象背后的相关背景、前因后果可能很复杂,这种时候家庭心理治疗尤为关键。
“林黛玉和李逵,谁的孩子更容易抑郁?”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不言而喻,这个问题也在说明父母性格及人生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话说‘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庭’,相关调查显示,69%的学生患者在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苛刻/控制、忽视、缺乏关爱或冲突、家暴,所以很多时候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成长环境和家庭密切相关,与其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青少年的问题上,不如先从家长问题入手......”张宝琴介绍。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是孩子的港湾。父母积极的人生态度、稳定的家庭关系、与孩子良好科学的沟通方式以及对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关注、鼓励及培养,都会在他们的心里种下积极乐观的种子。
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下,父母和孩子是相互平等的,父母有困难的时候,给孩子参与帮助的机会,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父母也积极地给予回应。”
父母与孩子间虽然会有冲突,但整体上家庭主旋律是和睦、开心的。家庭成员之间要重视沟通,家长更要重视亲子间的沟通,拒绝家庭冷暴力,让所有家庭成员都愿意表达真情实感,家庭成员之间可以无话不说,相互关爱、相互包容,共甘共苦。
此外就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张宝琴表示,父母要有“高接纳性”,既要接受孩子的积极情绪,更要包容孩子的消极情绪,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帮助孩子及时调节消极情绪,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