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此人两次斩杀叛将,炮轰己方船只,却成为李成栋部明军最后的良心

2023-09-18 09:23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惠国公李成栋的部将有马宝、李元胤、杜永和、阎可义、郝尚久、罗成耀、黄应杰、杨大甫、张道瀛、郭虎、张月、吴文献共十二人。说一下这几个人的结局:杜永和、张道瀛、吴文献、张月在广州战败后逃往琼州不久之后投降,张月在李定国进攻广东时再次反叛清朝;阎可义在李成栋死后不久就病死于广东南雄;郝尚久也是投降之后二次反正但最终兵败身死;郭虎在广东被李定国活捉,李定国逃回广西之后,郭虎以及之前投降李定国的将领又返回清军一方;黄应杰在惠州投降尚可喜。

李元胤,字元伯,河南南阳人,是李成栋的义子。在李成栋还在做清朝的吴淞总兵四处镇压反清势力的时候,李元胤便有战功“又都司李元胤擒获吴江杀官贼首龚敬湾”但是很明显,李元胤对义父李成栋投降清朝此事很不满,王夫之《永历实录》记载“成栋之降,元胤尤怏快”所以,李元胤在李成栋反正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永历二年,金声桓反正,成栋以为忧。元胤从容进曰:大人何忧?即事不可知,不过为金将军耳。成栋色动。他日,复进曰;万一金将军以尺书至,大人当如之何?从之,则必屈于金将军;不从,又不能悬军万里,为丑类守海峤。成栋乃与登越王台,敷毡藉草语三日。元胤遂召袁彭年入成栋卧内,语竟夕。迟明,遂冠带拜表,举十郡七十余州县籍兵十余万归附。”

王夫之《永历实录》还记载说李元胤“缜密谦抑,终日语不及朝政,未尝奏荐一文武官吏,惟楚、黔、粤西诸将奏使至,则款结之,为国家收揽外心”这一小段话的意思就是李元胤不愿意争权夺利,每当湖广贵州广西方面的明军将领派来的使者到朝廷的时候,李元胤都与之交好,为朝廷为国家收拢将帅之心。可能这段话确实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但是身为李成栋养子,李元胤不可避免地要在广东南明军阀之中占据比较特殊的地位。

堵胤锡此前曾经上遗表说“臣但恨以万死不死之身,不能为皇上毕命疆场,而死于枕席,是为恨也。臣死之后,愿为厉鬼以杀贼。伏乞皇上拣任老成,用图恢复。如国家大事,有李元胤、刘湘客、袁彭年、金堡、丁时魁、蒙正发六人作皇上腹心股肱,成败可虞,祖宗有灵,实鉴临之。臣死矣,不胜余憾云。”有李元胤、刘湘客、袁彭年、金堡、丁时魁、蒙正发六人作皇上腹心股肱,成败可虞,祖宗有灵,实鉴临之。这话很明显是阴阳怪气的话,也由此可见李元胤并不像王夫之写的那样正直。刘湘客、袁彭年、金堡、丁时魁、蒙正发在当年被称为“五虎”。

《所知录》中是这样记录“五虎”的


左都御史袁彭年“彭年所恃者,正纪纲、慎名器;其实,祗争体统、重资格而已”


“先朝给谏,有名誉;既降北,物情大减。及总宪,核资俸、清冒滥,不少宽假;怨者尤众。又每自恃有同谋反正功,尝争论上前,语不逊。上责以君臣之义,彭年曰:使去年此日惠国公以五千铁骑鼓行而西,此日君臣之义安在?闻者咋舌”


礼部侍郎刘湘客“亦随彭年等以资格绳人”“好言典制;然所习者,皆先朝陋规也”


吏科给事中丁时魁“颇招权,刚狠有气习;同辈亦不善其所为”


工科左给事中金堡“素负清直,遇事敢言;然性溪刻、不近人情,笔锋甚锐,人颇惮”


户科右给事中蒙正发“依附诸公,听其指使”


原文就不翻译了,应该说钱澄之写的还是比较含蓄的,袁彭年“争体统,重资格”大搞论资排辈,丁时魁“颇招权,刚狠有气习”,金堡“不近人情,笔锋甚锐”,这几人的表现实际上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嚣张跋扈,目中无人”袁彭年甚至敢直接挑衅皇帝,而这些人嚣张的资本就是李元胤。当然了,李元胤和这些人的关系还是比较有意思的,郑达《野史无文》记载“元胤修整大雅,喜与士大夫交游。彭年又素负时望,掌台纲事。于是刘湘客、丁时魁、金堡、蒙正发等皆与之善,持论侃侃,专以尊主权、别品流、抑幸授为事,远近望而畏之,因有五虎之目”徐鼐《小腆纪传》记载“元胤武人,性忠实而不知政体;袁彭年、刘湘客、金堡、丁时魁、蒙正发之徒,辄倚以凌侮朝官。当时有假山图五虎之号,以元胤本姓贾,故曰假;然元胤为五虎所愚而不自知也。”

也就是说李元胤作为武将其实对朝廷之中文官之间的争斗并不算太感兴趣,但是与之交好的“五虎”却已知为武力后盾在朝中结党营私。李元胤本人虽然未必对朝中文官之间的争斗感兴趣,但是对自己以及自己养父的势力范围却十分敏感。1649年,永历朝廷准备让忠贞营暂时歇息于广东,李元胤听说之后十分不满,发牢骚道“我辈作鞑子时,渠不来复广东,今反正后,乃来争广东乎?且皇上在此,他来何为?”永历帝派兵部侍郎程峋去劝广东将领,堵胤锡请程峋将部分忠贞营将领的家属送往梧州,结果李元胤在途中居然指使封川守塘官张祥用火炮将船击沉,可见其嚣张至极。此事一说张祥垂涎忠贞营将领的财富,所以杀人劫财。

无论如何,李元胤很明显在永历朝廷的内斗之中并没有发挥太好的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军阀习气,行事难免有些跋扈。上文所述李成栋大多数的部将除了阎可义正常死亡,马宝坚持抗清,郝尚久、张月反正之外,基本上都再次投降了清廷。但是有两个人咱没有说到那就是杨大甫、罗成耀这两位。杨大甫以及罗成耀均死于李元胤之手。

总兵杨大甫据守梧州时,他手下兵马四处烧杀抢掠,洗劫过往船只,甚至“杀黔、楚奏使”,永历皇帝大怒,下诏书责骂他,杨大甫恼怒,准备发动叛乱投降清朝,李元胤察觉此事,于是密奏永历帝,希望皇帝允许他除掉杨大甫。在张月和杜永和配合之下,李元胤在永历皇帝的驾前勒死了杨大甫,收编了他的军队。

顺治七年春正月,尚可喜部清军攻打韶州,当时被封为宝丰伯的罗成耀不敢迎战,放弃韶州逃跑,韶州同知许元庸不得不投降于尚可喜,罗成耀逃跑之后起了谋逆的念头,派人联系尚可喜投降,请求尚可喜允许自己发兵攻取肇庆,于是假装带船和当时据守肇庆的马吉翔和李元胤会师,李元胤察觉到了罗成耀的异动,于是派出密使向皇帝请求诛杀罗成耀。李罗二人昔日在李成栋麾下时关系不错,于是李元胤请罗成耀到自己的船上喝酒,就在酒席之间砍下了罗成耀的脑袋,收编了他的军队。

李元胤虽然斩杀了叛将罗成耀,但此时清军已经攻克了广东的大片土地,李元胤在梧州朝见永历皇帝,面对朝臣指责其纵容五虎,他上书说“言者谓臣党金堡等,臣父自虏中归顺,堡从黔、楚来,从无交往;袁彭年与臣父子同谋归正,陛下自擢彭年都宪,臣父子不敢以一字荐彭年功。彭年、堡自行其志,于臣何涉?臣父子自以归顺功蒙不次之赏,何求于堡?堡间关从王,而登籍十年,官止七品,抑思文皇帝所授也,堡亦何藉于臣父子而为之援?今援师逗留,臣旦夕与广州俱碎。臣父死,臣且继死,而言者必欲中臣,不知何心!”

此时李元胤的情绪十分激动,他又说“诸臣从皇上,幸而成,取富贵;即不幸,固有余地。佟氏世仕虏中,固山、公、侯、文武大吏将数百人,臣为陛下手刃佟养甲,岂复有余地求活耶?臣誓以死报国家,如此其决,而犹谓臣结党欺君。臣不足恤,恐天下怀忠愤之心者,将以臣为戒矣!”这两大段话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不承认自己是“五虎”的后台,这也正应了《小腆纪传》的记载“然元胤为五虎所愚而不自知也”。

在此之后,李元胤返回肇庆继续和清军对抗,到这一年的12月份,广州失守,李元胤被迫放弃肇庆,最终在1651年年初被俘虏,耿继茂让其劝降此时已经逃到琼州的杜永和等人,李元胤拒绝,但不久杜永和等人便失去信心投降清朝,李元胤闻听此事痛哭失声,耿继茂等人知道无法劝降李元胤,于是下令将其杀害。

“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这是李元胤兵败之前喊出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已经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味道了。在皇帝逃亡,大厦将要倾覆的情况之下,李元胤没有和其他的同僚一样再次向清廷跪地投降,而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自己对大明王朝的忠诚,同时也成了李成栋部明军最后的良心。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此人两次斩杀叛将,炮轰己方船只,却成为李成栋部明军最后的良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