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狮小纪

说起有袋类最多会想起什么动物,许多动物爱好者首先会想到的是红袋鼠或者考拉。不管是拳脚出众的袋鼠还是萌哒哒的考拉,这两位都不是凶猛的掠食者。而澳洲陆地上曾经也出现过一种巨大的有袋类掠食者——袋狮。虽然有个狮字,但是这位却和狮子没啥关系,因为袋狮属于双门齿目所以和萌哒哒的考拉关系很近。


时间回到中新世,剑齿虎亚科和猫亚科分家百万年,原来的猎猫科犬熊等食肉目老前辈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剑齿虎亚科等食肉目新秀开始步武天下的时候。在南半球的澳洲大陆,一个看起来像只小松鼠体重只有600克的小家伙所在的家族也开始了它们的崛起之路。这个小家伙就是袋狮家族中的早期代表艾氏微袋狮。这个微袋狮所在的种群也被称为微袋狮属(Microleo ),此外还有古袋狮(Priscileo)属。



凹齿袋狮
早期的袋狮家族个头非常小,艾氏那种600克的体重个头还不赶一只家猫大,基本上生活在树上。之后出现的凹齿小袋狮也不过两公斤勉强和一只家猫那么大。
而且从早期古袋狮的牙齿上看起来有些偏杂食。因为上面凹凸不平的齿面很难把它和凶猛的掠食者联系起来。

小袋狮牙齿变化
后来随着环境以及历史的变迁,袋狮家族又出现了体重达到30公斤的小袋狮属(wakaleo)。这时的袋狮已经不是当初的小不点了,牙齿从早期的凹凸不平变得像铡刀一样,已经具有中型食肉动物的风范。从生态位来看此时的袋狮更类似旧大陆的花豹。



然后到了上新世纪末期,袋狮家族终于出现体型堪比虎豹的大型食肉动物,也就是袋狮的模式种刽子手袋狮(T.carnifex)。也就是知名度最高的袋狮,牙齿进一步简化并且更加锋利,体型上,已经接近虎豹大小体重已经超过100公斤。
虽然体型不如南美出现的巨型原袋犬。但是在澳大利亚,袋狮是最大的有袋类食肉动物。远大于袋狼。本文的主角也是以刽子手袋狮为主,下文出现的袋狮指的是模式种。

虽然模式种的袋狮出现很晚,但是模式种的袋狮化石发现却比古袋狮和小袋狮早。袋狮的化石是由英国著名探险家托马斯·米切尔(Thomas Mitchell)少校在19世纪30年代初,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威灵顿山谷发现的,他将这些化石带回英国。1838年,米切尔第一次描述了这些化石,后来这些化石被查尔斯·欧文研究。1859年,欧文先生根据这些化石建立了袋狮属(Thylacoleo),模式种为刽子手袋狮(T.carnifex)。而小袋狮和古袋化石狮发现却很晚了(一个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发现另一个在二十一世纪以后才发现)。

早期化石发现的不是很完整,但是得益于澳大利亚一些地方干旱的气候。科学家们还是从一些岩洞里发现了完整的袋狮化石。从完整的袋狮化石中,可以解释和论证以往人们对袋狮的各种疑惑和猜测。
相对于典型的食肉动物,袋狮的犬齿早早的就退化掉了,所以袋狮把门齿当做犬齿使用。而两侧的颊齿也变得像剃刀一样。这点不仅和真兽里的食肉动物不同,就连同属澳洲有袋类的袋狼也不一样。唯一相似的是澳洲曾经出现过的强齿袋鼠。这种袋鼠也是进化出了类似凿子和剃刀那样的门齿和颊齿。


虽然和传统食肉动物牙齿不同,但是通过测试来看食肉效率不低,而且从袋狮牙齿微痕来看似乎有碎骨能力。
作为澳洲大陆的顶尖食肉动物不少动物爱好者会感兴趣袋狮的战斗力。尤其会把袋狮和旧大陆的猫科猛兽相比较,那么袋狮硬件如何呢。
相对于猫科来说袋狮非常敦实,袋狮头骨骨壁很厚头后部可以看成曾经附着发达的肌肉,还有发达的颧弓以及厚实的下巴可以看出袋狮的咬合力不是盖的,从科学家针对袋狮头骨的测试分析来看袋狮的咬合力堪比体重几乎是袋狮两倍的非洲狮。
除此以外袋狮的肢体非常粗壮,尤其是袋狮的前肢。从特写图里可以看出来袋狮不是一般的强壮,袋狮的前肢的下臂尤其是桡骨部分相比猫科里的狮虎显得要粗壮很多,即使面对刃齿虎也毫不逊色。袋狮的后肢也是同样粗壮,从袋狮的复原整体来看用一个字总结那就是壮。

袋狮前肢

袋狮除了壮以外,前肢还非常灵活,尤其是那个发达的大拇指,上面还有爪鞘痕迹。科学家们甚至认为这个大拇指也参与对猎物的杀伤。袋狮的肩胛骨比较靠背部,外加有袋类从出生就带来的前肢灵活的优势。所以袋狮的前肢灵活性甚至可能好于猫科。而且袋狮从前肢结构来看和早期的袋小齿兽有些相似。学者们认为这种结构使得袋狮有很强的攀爬能力。总的来说强大的咬力和强壮的前肢战斗力还是可以的,从发现的一些双门齿兽化石上的伤痕来看,袋狮的一部分猎物来自这种体重两吨巨兽。


但是相对于旧大陆真正的猫科,袋狮咋一看很像但是也不是像袋狼那样趋同犬科。除了独特的牙齿外,还有袋狮的行进方式。



我们知道猫科四肢以趾行为主,但是读者可以对比下虎的前掌和袋狮的前掌 从前掌来看袋狮的掌骨不是很长而指骨发达,不太像趾行,而且指骨对比掌骨来看,袋狮的前爪不像狮虎豹那样而是类似浣熊考拉那种有抓握能力的类型,辅助奔跑的作用不是很大,后脚掌也是如此不适合趾行。除此以外靠着背部的肩胛骨和较短的胫骨也使得科学家们也觉得袋狮不擅长奔跑,目前推测袋狮为伏击型猎手,而且因为袋狮前爪的抓握能力还有短而粗的肢体,对比考拉和袋小齿兽结构来看,袋狮似乎还有有很强的树栖特征。学者们早期觉得袋狮的生活环境在开阔地带,后来推算袋狮的攀爬能力认为袋狮生活的地方更接近森林。田纳西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古生态学家Larisa DeSantis和他的伙伴通过对袋狮牙齿的同位素检测推测,袋狮可能在森林栖息地中觅食。
距今四万年到三万年前的晚更新世的时候袋狮和双门齿兽等其他澳洲大型动物一样走向灭绝,袋狮灭绝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环境突变。
在晚更新世的时候干旱不断加剧,导致森林大量消失,上文提过无论是解剖学还是同位素研究,作为一种依赖林地的动物,袋狮在森林大量消失后失去生存的基础。

另一种说法是袋狮遇到了人类,澳大利亚大约在五万年前出现人类活动,从DNA来看,澳洲土著人群和其他人群分化也在五万年左右。因为之前没接触过智人,而袋狮从头骨来看智商似乎也不是很高。所以面对澳洲土著人的捕猎很容易直接冲上去,澳洲土著人虽然很落后但是有很大原因是被隔绝造成的。刚到澳大利亚时技术要比现在强一些,在土著人的岩画里还有记录土著人拿着长矛和袋狮搏斗的场景。
在技术尚未退步的澳洲土著面前,袋狮和其他澳洲巨型有袋类一道被澳洲土著的投石器和长矛消灭。

至于哪种说法更合理,笔者不做过多评价。等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相比较吃着桉树叶没啥战斗力的考拉。袋狮战斗力毋庸置疑。只是考拉依旧在嚼着桉树叶,而袋狮却消失了
(在此感谢睡鲨,土间大后猫,大鳡鱼的资料指点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