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4.42 宗教改革运动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42、宗教改革运动
欧洲资本主义形成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对天主教罗马教皇封建统治的改革运动。
欧洲封建社会中,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势力十分强大,它与封建国王既争夺又勾结,完全垄断了社会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所以,早期反封建的斗争首先指向教会,是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的。
宗教改革的活动早在十二 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法、英、德等国就已发生。十五世纪初,捷克的胡斯战争[1]是近代宗教改革运动的先声。十六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起初,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为领导,反对罗马教皇的控制和压榨,强调人们凭自己的信仰就可“升天”,无需向教会捐献赎罪,主张没收教会财产,取消烦琐的仪式,建立一个适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廉价教会”。由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点燃了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但在猛烈的革命群众运动面前,路德由于害怕群众而倒向封建贵族,成为镇压人民革命的帮凶。农民和平民的代表、神甫闵采尔,起来反对路德,继续领导了这场革命运动。他主张在现实的世界中建立起“天国”,反映了农民和早期无产阶级对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的向往。十六世纪三十 四十年代,法国人加尔文在瑞士领导的宗教改革,比路德激进得多。他对教会组织进行了重大改革,不仅简化了许多宗教仪式,而且使教会采取民主和共和的政教组织形式:教会是“选民”的组织,教职由选举产生,整个教会由定期召开的高级宗教会议领导。这一改革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激进部分的要求,因而获得了胜利。恩格斯说:“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2]
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延续二百多年,遍及欧洲各国。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最初形式。由宗教改革面发展起来的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和罗马教皇的势力,成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由于宗教改革,在德、法、瑞士、荷兰和苏格兰等国都先后建立起具有新教义的新教派,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治统治的工具。
注:
[1] 反对德国封建主压迫和教会统治,后爆发为农民起义。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