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完美主义者自我保护的盾牌
要说时间管理,就不得不提浪费时间最多的一方面——拖延症。
有时候一切都计划的非常好,但是就因为自己一时没有控制住自己,导致事情一拖再拖,拖到dl,然后草草了事。
我们都知道拖延不好,但是在某些事情上,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尤其是那些没有dl的事,拖着拖着,反正也干不好,干脆就不干了。
从根本上来说,拖延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人如何与自身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就准备给读者讲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拖延,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克服拖延。

我从上周五就开始看这本书,一晃一周过去了,仍旧觉得看的不够细致。
在看的时候,我总感觉这本书在“骂”我,感觉里面的案例说的就是我,一边满怀虔诚地看,一面挨着骂。
带着这种感觉,让我足足拖延了一周才看完这本书的第一遍。
这本书提到了我们导致拖延的4个最可能的原因:
①对成功信心不足、②讨厌被人委派任务、③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④目标和回报太过遥远。
毫无疑问,拖延是一种不良习性,但是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拖延呢?
是因为害怕!
我们害怕如果行动,会让自己陷入麻烦。①
我们担心如果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会有危险的结果等着自己。②
在所有无序和拖拉的背后,我们其实是在害怕自己不被接受,我们不仅躲开这个世界,甚至还躲开自己。③
虽然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的反感非常痛苦,但是比起看清真实的自我所带来的脆弱和无地自容,这样的感受或许更容易承受。④
也就是说,拖延,是我们自我保护的盾牌。
而我们之所以有这些担忧,是因为我们想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完美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为了证明自己足够优秀,我们力求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认为要达成自己的远大目标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常常对自己有不现实的要求,当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时,我们就会变得不知所措。在失望之余,我们就会通过拖延来让自己退却,然后用这种话来宽慰自己:
“其实我潜力很大,只不过这次没有用尽全力,才没有把这件事做好。”
我们是完美主义者,不过却不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而是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
适应型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是人本性的一部分,也是一个人自尊的基石。
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却对自己不抱有希望。
在我们的世界中,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矛盾,对犯错极为在意。所以更容易自责、感到消沉,自尊也因而处于较低的水平。
书中还举了很多更具体的例子,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无法忍受自己的平庸,相信优秀应该是浑然天成的事,觉得一切都该自己来做,求助是软弱的标志,无论什么问题,总会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等等。
我在看的过程中,就是内心一直在吐槽:别骂了,别骂了,说的是我,说的是我。
那么,既然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就可以积极解决问题了。
(看,我们总相信问题会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真是太完美了!)
拖延本身包含了难以达成的目标,或者是一种模棱两可的目标。
比如,我写书评的时候,经常想的是“我要开始写书评了”。
什么样的书评?多少字?用多长时间?要达到什么效果?
一些更具体的问题,我很少去思考,因为目标不够明确,所以拖延也是常事。
如果我定个小目标:今天就写500字的对某一个书中具体观点的看法,那将会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但是把评价内容放到整本书,我就慌了,我就感觉自己会做不好,于是想拖延。
解决拖延的方法已经呼之欲出,那就是把目标具体化,越具体越好,最好具体到马上可以实操的程度。
书中给了一个可操作性的目标如下定义:
①可观察性:只停留在内心,别人是无法感受到的,但是可以想办法让他们看到,甚至说是可以拍下来的。
比如我会在看完一本书之后生成阅读记录,这就事一个“可观察”的开始。
②具体性和特殊性:我要读书,我要学英语,这种目标实在太过宽泛,就像上面提到的,我要针对书中某个观点写500字书评,这样就很具体。
③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一定是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小的、明确的步骤,而且和最终步骤一样,每个小步骤都应该是可观察和具体的。
比如我的“500字书评”目标,第一个小目标就是根据划线,找到我想写的某个观点。然后一步一步拆分下去,就可以得到一系列可完成的小目标,相较于远处的大目标,无疑完成眼前的小目标会更容易一些。
④第一步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越是能够在短时间内看到正反馈,就越容易让自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抬头望天,低头看路。
不愿意低头看路,那是完美主义在作祟,天空虽美好,但太过遥远,一直仰着头,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想要改变拖延习惯,只认清拖延的本质原因是不够的,必须做出一些改变,防止让拖延主导自己的生活。
书中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小目标,给出了更具体的实操方法,我寻思不能让我一个人“挨骂”,大家都是拖延症患者,应该“同病相怜”才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