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7.5 产业后备军

2023-09-06 12:06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5、产业后备军


  前面已经说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生产增长而来的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全部资本决定的,只是由资本的可变部分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就从亚当·斯密开始,总是先假定积累的全部剩余价值都变成可变资本。但实际上,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中,一部分变成了不变资本,而另一部分则变成了可变资本。同时,资本的可变部分,随着技术的进步,同不变资本比较起来,却在相对减少。在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虽然无产阶级的总人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增多了。

  结果,很大一部分工人找不到工作。这部分工人显得是“多余的”,形成所谓相对人口过剩。这种人口过剩是相对的,因为这一部分劳动力只是同资本积累的需要比较起来才显得是多余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因此它限制着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假如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全社会的需要,而且资本家能不断地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那么就能为产品开辟一个不断发展的市场,就会消灭相对人口过剩。但是,那时资本主义就不是资本主义了。在资产阶级社会中,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工人阶级中有一部分人注定要从事越来越繁重的过度劳动,而另一部分人不得不过着失业的生活。

  必须把相对人口过剩的下列几个基本形式区别开来:

  流动的人口过剩是因为缩减生产、采用新机器、企业倒闭而在一定时期内失去工作的工人形成的。生产扩大时,这种失业者中的一部分人得到工作,同时新一代工人中的一部分人也得到工作。在业工人的总数有所增加,但同生产规模比较起来,其比例则不断降低。

  流动的人口过剩与资本主义各个部门和企业发展的不平衡和无计划性有密切关系,同资本积累的不平衡以及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如果某个企业在竞争的打击下,不得不缩减生产或破产,那同时就要解雇工人。如果某个公司或生产部门,由于积累大量资本而显著地扩大生产、改进生产技术,那么,就业工人的人数就要增多,虽然就业工人人数的增长赶不上生产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资本积累不太多,而资本的有机构成显著提高,就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解雇工人。

  流动的人口过剩也与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有关。发生危机时,由于解雇工人,流动的人口过剩就会急剧增多。

  流动的人口过剩会严重地影响工人的生活状况。每个工人在一生中一定会有某个时期因为失业而得不到工资。工人调换工作,往往也因为需要重新掌握技术而使工资减少。

  潜在的人口过剩是由破产的小生产者,首先是由贫雇农形成的,他们在一年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从事农业生产,而在工业中又找不到工作,于是在农村中勉强挣扎,过着极贫困的生活。因此,潜在的人口过剩是在农业中形成的,是农业人口过剩的表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日益加剧。不断形成农业工人和贫苦农民的大军。资本主义大农场,对雇佣工人提出了需求。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相继普及到各个农业部门,机器也得到了非常普遍的采用,基本农民群众日渐破产,而农业和工业不同,它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是绝对的。一部分破产的农村居民,不断变成工业无产者,或者扩充城市的失业军。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居民在工业中找不到工作,只好留在农村里,在那里他们只能找到部分的农业工作。

  农业人口过剩的潜在性,是由于破产的小农有一个小小的家业,由于他们是独立的农户。他们虽然在实际上已经失了业,但是资产阶级统计学不承认他们是失业者。

  资本主义的农业人口过剩达到了巨大的规模。在19世纪末,沙皇俄国农村中的潜在失业人数达1,300万。1907年,德国的500万农户中,有300万小农户是劳动后备军。根据显然缩小了的官方资料,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有200万“多余的”农夫。每年夏季,约有100万美国农业工人,携带家眷和用具,到处飘泊,寻找工作。

  经济落后国家中,农业过剩人口特别多,在这些国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这些国家的农业过剩人口,形成千百万人的失业大军。

  大量的农业人口过剩,决定农业中的工资水平比工业低。“因此,农村劳动者的工资,才被压到最小限度,他们经常是一只脚陷在赤贫的泥坑中。”[1]

  停滞的人口过剩是由各种各样的人形成的,他们失去固定的工作,只是偶尔有工作做,并且获得的报酬比普通工资水平低得多。这就是那些从事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以及靠当短工过活的广大劳动者阶层。

  最后,形成相对人口过剩的最下层的,是那些早就被赶出生产再没有希望找到经常工作的赤贫者,他们靠偶然得来的一点钱过活。其中包括残废人、劳动残废者、老年人等。这些人中有一部分靠行乞度日。

  被排挤出生产的工人组成产业后备年       失业军。失业军是资本主义生产必需的附属品,没有它,资本主义生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发展。在需要迅速扩大生产的工业高涨时期,就有足够的失业者为企业主服务。由于扩大生产,失业人数缩小。但是随后生产过剩危机来临,又有很多工人被抛到街头,补充失业后备军。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失业军虽然在生产高涨时期减少,在危机时期增多,但是总的说来,是在增长。

  此外,当工人在生产中不能全日工作或不能全周工作的时候,半失业人数就日益增多了。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用永恒的自然规律来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做辩护。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谬论,就是为这一目的捏造出来的。按照马尔萨斯杜撰的“人口规律”,似乎从人类社会产生时起,人口是按几何级数[2]繁殖的,而生活资料由于天然财富有限,所以是按算术级数[3]增长的。马尔萨斯认为人口过剩、人民群众饥饿贫困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此。按照马尔萨斯的意见,无产阶级不用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只要限制结婚和实行节育,就可以免于饥饿和贫困。马尔萨斯认为使劳动者人数减少的战争和瘟疫是慈善事业。马尔萨斯的理论反动透顶。它是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不治之症辩护的工具。马尔萨斯的臆想与现实毫无共同之点。人类拥有的强大技术,能够用很快速度增加生活资料,这种速度是最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也赶不上的。但是资本主义制度阻碍着这一点,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群众贫困的真正原因。

  马克思发现了如下的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在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积累使一部分工人必然成为相对多余的人,被逐出生产,受穷挨饿。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的产物。


注:

[1] 马克思:《资本论》,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809页。

[2] 如1、2、4、8······

[3] 如1、2、3、4······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7.5 产业后备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