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meta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的OR值和队列研究的RR值能否合并?让SCI文献告诉你答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纳入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但它们分别是以OR、RR (95%CI)为结果,说明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关联,那么OR、RR可以一块做效应量合并,得到森林图吗?如果可以,合并结果是用OR还是RR?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只要是做观察性研究meta分析,基本上都会注意到或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该如何处理呢?我们先看一看以下文献的方法。
1 将RR直接当作OR
这篇研究吸烟与甲状腺癌风险关联的meta分析,共纳入2篇前瞻性队列研究和21篇病例对照研究

从表1可以得知,纳入研究中,研究结果的相关数据包括OR、RR (95%CI)以及原始的频数数据(两组的发病人数及样本量),但部分研究没有报道频数数据。

因此,该文献以OR为效应量合并指标,将队列研究的RR值直接当作OR值,与病例对照研究的OR值一块合并。

2 利用四格表数据做合并,以OR为效应值
这是一篇研究血糖水平与肺结核发病率风险关联的meta分析,纳入了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以及队列研究。该meta分析评估了HbA1c ≤7% vs. >7%,肺结核发病风险的差异。

部分纳入研究报道的是RR值,另一部分则是OR值。

然而,作者从纳入文献中提取到原始的频数数据,因此利用四格表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OR值为效应值指标。

3 将OR/HR直接当作RR
这是一篇纳入7个观察性研究(队列研究3个,病例对照研究4个)的meta分析,探讨了久坐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关联。

从表1得知,队列研究的效应值为RR或HR (95%CI),而病例对照研究则为OR (95%CI),研究结果都经过多因素校正。

从数据处理,以及结果解释来看,OR、RR、HR三者的“等级”是逐级递增的,这篇meta分析,作者的处理是“取中”,以RR值为合并效应值。

4 分别合并
这篇关注循坏维生素D水平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同样纳入了病例对照研究与前瞻性队列研究。

然而,处理方法更为谨慎,作者将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分别进行meta分析,而不是一块做总的合并。如此,前者使用OR值,后者使用HR值(如果纳入文献报道的是RR值,则用RR值)。这样处理,结果也更容易解释。

5 大杂烩,OR、RR都保留
这篇meta分析探讨了人工加糖饮料的摄入量与胃肠癌发生风险的关联,与上文介绍的meta分析一样,同时纳入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纳入文献的结果报道也包括OR、RR、HR (95%CI)。

作者的处理比较“另类”,他没有考虑该用哪一个作为效应量指标,而是都要(果然,大人的世界,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是不懂的)。

以上五种方法,似乎把所有处理方法都演示了一遍,那是不是随便哪一种都可以?既然有了参考文献的加持,说明它们都能得到认可。然而,这也不代表被所有审稿人认可。作者的处理方法有差异,审稿人的想法也会有差异。

那这几种方法是否有优先级呢?在我看来,是有的,方案的排序是4>1(=2)>3>5。文献2的处理方法,有一个前提条件:所有纳入研究报道的都是单因素的结果,OR/RR没有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纳入文献报道的数据,包括多因素的OR、RR、HR (95%CI)时,方案优先级为4>1>3>5。
为什么建议大家按这个顺序处理?正如前面所说,“OR<RR<HR”,三者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当文献报道的结局数据包括两个或以上,分别合并是最佳方案,再比较两种研究类型的结果是否一致。
觉得纳入文献太少,一定要合并,那建议“取低”处理,也就是将RR、HR直接当作OR,而不是“取中”或“取高”。我们可以将级别“高”的指标降级处理,但不能轻易地提拔“低”级别的指标。
最后一个方案?看似完美解决问题,三个标签都保留。实则,这是最不好解释的处理。最终的合并结果,是以OR、RR还是HR来解释呢?都不能,这个结果只能通过显著性判断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这似乎跟连续变量的SMD相似,那为什么不将标签改为“Effect Size”,它们本质是一样的,都无法清楚地解释合并结果的大小强度。
危险因素meta分析,多种研究类型、效应量指标的合并,处理方法已经介绍完了,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如果没有,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