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荣札记——艺术家的心灵简史(贰)

2023-07-12 22:39 作者:hotsands  | 我要投稿

(贰)1977-1984  苦其心志 全其技艺

 

电视台是那个时代的新媒体,在娱乐工业中占据显要位置,它既是宣传推广的渠道和平台,也是综艺节目和剧集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人才的集散地,承担人才市场的功能,丽的电视台的亚洲歌唱比赛正是为娱乐工业发现和选拔人才而举办。入职丽的电视台不久,香港环球唱片公司的前身Polydor也与张国荣签署歌手合约,他开始了“体制”内的表演和歌手工作。这个“体制”,肇始于录音和摄影技术的发明,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了以欧美为轴心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娱乐工业体制。在张国荣投身其中时,香港本地的娱乐工业经过30年的发展,也已形成特有的产业体系。 

体制输出的流行文化,吸引了如张国荣一样的青年纷纷加入其中,但成为从业人员,欲在其中实现人生价值,面对的则是十分具体的生存和发展考验。从入职到1984年取得歌坛成功的长达七年的时间,是极为重要的事业筑基阶段,他适应了体制,磨炼出了合格的技艺,实现了标志性的成功。 

(一)开端 

歌唱比赛旨在选拔适合幕前工作的人才,综合考虑外在形象、表现欲、歌唱能力。当年的报纸新闻中,对张国荣的俊俏和台风称赞有加,却未提及他的歌艺。“当时他的唱腔比较幼嫩,但外型已非常smart”,黎小田在回忆中谈到张国荣胜出的原因。但张国荣本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歌唱能力在内行眼中的真实水平,领奖时被 “I’ll make you a star”点燃热望的年轻人并不知道,未来道阻且长。 

工作之初,同样有过海外学习经历的黎小田并没有介意他的当面顶撞,反而理解和欣赏他的个性,对他照顾有加。在黎的建议下,他加入丽的综合节目组,1977到1978年,先后在“星期三晚会”、“家燕与小田”节目,参与歌舞表演,也参演一些电视台制作的短片短剧,但反响平平。1978年他开始在剧集中担任角色,随后主持了一档音乐节目“跳跃奔腾”。从1979到1982年5月离开丽的,他的工作以拍摄长篇剧集为主。像所有资历浅的年轻人一样,张国荣也被安排参加电视台组织的进校园、出外埠、义演义赛等群体性宣传慈善活动,薪资微薄,干活不少。 

当时正是电视台如日中天的时代,新浪潮以及后来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一批骨干,几乎都起家于电视台,与张国荣有过合作的就有谭家明、徐克、王家卫、关锦鹏等人,甚至最为异类的杨凡也是如此。然而,电视台以提供大众日常娱乐为取向,并不是有能力有追求的艺术工作者施展抱负的理想天地,他们后来纷纷转向电影圈。张国荣也同样不甘大材小用,丽的5年,虽然为他提供了一份稳定的基础收入,让他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却不能令他成为真正的“star”,栖身电视台的同时,他也谋求更大的发展,但现实无情,他遭遇了一连串的挫折。 

1977年末,吴思远电影公司找到了未与任何电影公司签约的新人张国荣,以扮演贾宝玉为名邀请他参演电影。对于渴望成名又喜爱红楼梦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求之不得,于是他不顾电视台的反对,在没有看到剧本的情况下就匆忙签约,在发现是色情电影后不得不硬着头皮拍完。这部《红楼春上春》,既令他受到业界的批评,又让职业生涯蒙上污点、精神上背负压力,更得罪了电视台,有苦难言。此朝被蛇咬,让他的电影事业停顿两年多,直到1980年,才通过经纪人接下第二部电影《喝彩》。 

被他寄予厚望的歌手之路,一出发就频频触礁。Polydor唱片公司于1978、1979年为他发行了一张英文、一张粤语专辑,都没什么水花,断然放弃了他。1978年,黎小田推荐他为几部电视剧配唱主题曲,也没有太大反响。而与他同时期的陈百强凭借自己的作曲作品,迅速成为明星。因为外形气质年纪资历相似,此后媒体不断将两人进行比较,令他倍感压力,在经纪人安排下与陈百强接连合作的两部电影《喝彩》与《失业生》,更令他尝到地位不平等而导致的角色分配歧视。 

现场歌唱表演工作带给他的则是难堪甚至耻辱。1977下半年,在与温拿乐队和林子祥等老练的职业歌手同台表演的流行音乐会上,首次经受大众市场考验的他收到了观众无情的倒彩。从此,嘘声几乎伴随着他的每次登台。某次登台前,他曾自嘲地对工作人员说,“嘘声最大的便知是我了”。男歌手长相清秀而歌唱实力弱,更可能招致男观众的厌恶。1980年8月23日,在电视台于沙田马场举办的香港歌唱大会上,他模仿泽田研二的造型演唱甄妮的“心曲”,现场嘘声阵阵,为活跃气氛而抛向观众的帽子竟被嫌弃地扔回台上,回到家中还接到了辱骂电话,歌手生涯早期的坎坷不幸达到了顶点。 

很多当年的同行回忆,曾在后台见过他抹眼泪。“娱乐圈到底是个什么地方,让我这样痛苦”,在一次赶往片场的路途中,悲从中来的他向着同事哭诉。最痛苦的时候,据他后来讲,“只要空闲我都会泡迪斯科直至夜深,用吵声来麻醉自己,用烈酒来刺激自己”。消沉苦闷的状态下,在鱼龙混杂的夜店,遇上了骗钱骗色的女老千,又给了他沉重的一击,甚至一度让他对女性群体失去了信任。 

娱乐工业提供了实现艺人名声与财富最大化的技术和资源,这是它诱人的一面,与之相应的,它形成了趋炎附势的行业文化,对弱者冷酷无情,而利益争夺之激烈、人事之复杂以及人性之丑恶,更比其它行业为甚,传统家庭都会反对子女进入这个卖艺为生的行当。张国荣在事业起步阶段,得不到家庭的支持,没有行业人脉资源,个性正直不攀附,自身实力不强,全靠自己去试去碰,落得个发展不顺,倒霉事接二连三。观众的无情嘲讽、前途的晦暗不明、社会的复杂险恶、大事小情被轻慢对待,对于一个出身于正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讲尊严求平等的青年而言,如何面对这不堪的现实?如何咽下那些不快甚至痛苦? 

(二)炼艺 

支撑他的主要精神力量,一是执着好强不服输的性格,二是基于自我认识的坚定信心。尤其后者,从事艺术工作是偏门,人群中少数具备天赋的才有条件做好。在1990年号外杂志的专访中,他提到,“我知道自己的天分在哪里,在玫瑰岗念小学时已经很活跃于表演……,唱歌当然是很自然的兴趣,至于演戏,是在入了行后才发觉自己懂得做戏”。在1989年今夜不设防节目中,他称自己“有些许艺术细胞”,这是一个不失准确的自我评价。由天分驱使的热爱,必然长久而坚固,不惧前路艰辛。 

据电视台的编导张之珏回忆,张国荣在1977或78年间写过剧本,因为当时的郁郁不得志,调子比较灰。1981年,舒琪筹拍电影《两小无知》,欲请张国荣出演,他很积极,隔日就为电影创作了一首歌曲。从记者的报道和对手濱员的回忆中得知,他喜欢读书,业余时间听音乐观影片。可是在没有地位和不被重视的时候,他的这些创作和内在的修习并无直接的用处,艺员工作是见真章的,要落实在手艺上,不是纸上谈兵,只有技艺过关,才能立足,才能谈及发展。 

丽的电视台设有艺员训练班,张国荣却未经训练就被推上歌舞节目、参加剧集拍摄,不得不快速适应工作要求。这种逼人成才的方式未必合理,但对聪明人和有心人,却能激发出真本领。他在访谈中不止一次提过,他做事是用“心”去做、“die my heart out”……如果仔细体会,他的这个“心”既是指态度,要诚恳认真,也是指方法,要运用心智。1981年的一篇采访中他提到私下如何下功夫,“看电影、阅读书本求取有关电影、演技的知识外,更常常对着镜子自我表演一番,念各类不同的台词,有自己写的,也有别人作的”。可见,他在工作实践中,边干边学边思考,积累自己的“心法”。 

张国荣不是拥有天纵奇才的绝对天才,但他敏感多思,善于找出门径,把自身从“有天分”的可造之材,逐步浇灌成人们眼中拥有不可思议才华的所谓天才艺术家,凡是如此养成的艺术家往往后劲足,愈到后来愈出色。1992年拍摄《霸王别姬》时,京剧指导张曼玲惊叹于他的悟性之高和善于“神会”的学习方法,陈凯歌则评价他有成熟的技巧,1998年拍摄《红色恋人》时,叶大鹰惊异于他结果导向式的高效而精准的表演。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他对于各类表演艺术形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洞悉外在技巧与生命体验的关联,加之长期的包括台词、舞蹈形体的训练后对身体、表情、声音的高度灵敏和富有韵律和节奏的控制,才有他令人惊叹的成熟表演。 

这段时期事业不愠不火,促使他冷静地分析和认识自己。当有记者赞美他的外貌时,他并没有陶醉,轻描淡写地评价自己,既认为个头不高,也感谢父母给了他一个穿衣打扮很顺眼的脸和身材。事实上,在那个人才济济的年代,一众艺员各具其美,如果没有内功支撑,不掌握“动人”的艺术,美貌也无从附丽和发挥。后来在1998年的一次访问中,面对记者对他容貌的赞美,他表示并不觉得自己美,“但有些神情是别人没有的”,暗示他那打动人心的美,并不是简单的,而是有意为之、苦心修炼而来的气韵之美。他曾经毫不讳言“自恋”,此自恋非彼自恋,并不是普通人以为的心理状态,而是职业训练形成的对自身魅力的高度自觉。也许正是这段不得志的时光,让他得以沉下心来打磨自己,逐渐形成了后来的举手投足间的明星魅力,掌握了能将自身幻化于舞台和银幕中的高度艺术化的“美”的技巧。 

在这个默默向上游的时期,他的表演才华先于唱歌得到肯定。首部剧集《浣花洗剑录》便得到了电视台和观众的普遍认可,1980年主演李碧华编剧的《我家的女人》博得了李碧华的好感并吸引了王家卫的注意,为后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1980年的电影《喝彩》虽然只有十来分钟的出场,就被明报周刊评价为“光芒四射,此子定非池中物”。1981年的《失业生》和1982年的《烈火青春》连续让他获得金像奖的提名。这些不时取得的成绩、媒体和行家的好评和鼓励,抵消了来自唱歌方面的挫折感,增强了自信心,支撑他继续奋斗。 

相比而言,歌唱事业可谓毫无头绪,虽然他的条件相当好。据黎小田,“张国荣仍是新人时,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音乐感的歌手。他的节拍感很强,音域很广,可以唱到15度,每首歌给他听两次他就可以唱出来。由于他本身是唱英文歌的,他可以很容易便捉到一首歌的起承转合,更加懂得运用抑扬顿挫来表达感情,这都是他的优点。”但在那个强手如林的时代,很长一段时间,他未能建立起自已的风格,也就很难被市场注意和认可。 

换作别人,很可能就此放弃而主攻表演。与他同时签约的歌唱比赛冠军钟伟强,歌喉不错又善于创作,没有坚持下去,以性格不适应为由转行了。但张国荣对音乐是发自内心热爱的,他相信自己,他不能不唱。资料显示,为了提高自己,他找来大量成名歌手如林子祥、罗文等人的唱片,仔细揣摩他她们的唱法,在学习模仿中,拓展了粤语歌曲的歌唱技巧和声音表现力。七八十年代正是流行音乐最兴盛的时期,现场演唱机会很多,院校演出、音乐节、东南亚的登台邀请等等,他顶着不时响起的嘘声积极参与,有段时间生活拮据,他还在酒廊歌厅唱歌,边唱边应付闹事者,正是辗转于这些参差不齐的场合,让他逐渐练就了舞台表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变不惊的基本功。后来,他的歌唱水平在黎小田的指导下能够脱胎换骨,而90年代后他对唱腔的控制更是达到了随心的境界,以及他独步香港歌坛的舞台魅力,如果没有早年的大量积累和训练是不可能做到的。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放弃唱歌的追求,才熬到后来在歌坛的成功,并带动他的表演事业走向高峰,相辅相成下,使他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三)磨合 

在这个时期,张国荣式的用“心”做事、倾“心”做事的风格已然形成,这也许不能排除与个人的身体条件有关。通常,要将一个事业长期做下去,必须与本人的生理特点磨合到位。香港的娱乐工业金钱至上,以演(职)员道德为名对幕前幕后的从业者无情压榨,做艺人日夜颠倒、奔波劳碌、精神紧张,非强健身体不能胜任。据报道,1980年,电视台安排他先后出演两部剧集,有段时间两部的拍摄时间首尾交叠,令他累到肝炎复发,而有关他的其他小病小痛不时见诸报端,可见张国荣没有天生一副壮实体格。八十年代,很多演员走红时,为赚钱会同时接拍五、六部戏,而张国荣即使后来走红,也最多同时拍过两部电影。也许就是不占优势的体质,倒逼他在这个行业要想出人头第,必须扬长避短、有所取舍、勤于动脑、以质取胜。辩证地看,这也许成全了他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是他之所以留下了高比例的优质作品的部分原因。 

因为成长背景,初入行的张国荣与他人相比,眼界高,懂的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据电视台编导张之珏回忆,1977年,他曾为张国荣编写过一部短剧,涉及同性恋内容,担心张国荣会尴尬,但令他惊讶的是,张国荣表现地毫不在意。在另一个采访中,有记者问到他对裸戏的态度时,他也同样地不以为意,令记者吃惊。在那次刻骨铭心的沙田受辱事件中,他是以中性造型出场表演的。在电视剧集中,与其他演员普遍过火的表演方式相比,他显得自然高雅,更趋近电影表演的审美。如此种种,他表现出的精英式的观念和审美,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显然是有落差的。那个时期的他,被不少人认为高傲和难以理解。不过,究竟是形势比人强,一个势单力薄处于低处的新人,是要收埋自我、学会忍耐的。在闹哄哄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里,他认真做着戏,也如他后来所说的,“唱别人挑剩下的歌,(在电影里)演别人不演的反派”,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与此同时,人际关系复杂、世态炎凉、是非满天的娱乐圈,让涉世不深的青年速览人事,认清自己。他曾对记者表示,自己直率的性格并不适合这个圈子。但他并不是执拗到不与环境和解。也许是少年时异国他乡的生活磨炼和回港后谋求自立的艰难,令他懂得生存不易,从与黎小田的争执与妥协开始,他被现实社会教育和捶打,逐渐成熟起来。艺术家都是执着自我的,没有主见和想法,不可能成事,然而,在高度协作的唱片工业和电影工业体系里生存发展,世事洞明和维持一个最低程度的人情练达是必要的,这种具有张力的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始终伴随着他日后的从艺生涯,他也逐渐修炼出独门处事哲学,在艺术追求与商业利益的矛盾中,在社会观念和群体意识的限制中,利用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维护个人尊严。 

(四)转折 

1981年11月,黎小田离开了丽的电视,转投华星娱乐。次年5月,张国荣与丽的合约到期,也离开了丽的。他放弃了稳定收入,凭着工作5年积攒的行业口碑和人脉,依靠自己及经纪人谭国基来安排工作,主要精力放在电影上。在前一年的采访中他踌躇满志,透露出当导演的意愿和来年的打算,“无可否认,我对电影很感兴趣,而且一直在观察、学习导演的工作,例如如何运用镜头,如何取一个较佳的拍摄角度,如何引导演员去演戏等等,……暂时来说,我会努力做一个好演员,尽自己的本份,我还会继续唱歌”。 

现实却仍然不如人意。因财力有限又想拥有自己的家,他购买了一处偏远住宅,为了工作不得不养车,日常费用加上房屋按揭令他倍感经济压力沉重。不久后,在东南亚登台唱歌赚的辛苦钱又被经纪人吞掉,而打官司又是一笔开销。电影方面虽然接到了《冲激21》和《鼓手》等片约,但这些小制作的青春片既没有高票房也谈不上艺术性,片酬所得也就只够维持生活。这大概就是他后来所称的“最失意、经济最差的时候”。 

即使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拥有年轻人特有的乐观和朝气,也经过多年磨砺而不缺韧性,但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和现实的压力,他的耐心不断被消耗,内心的摇摆、怀疑、茫然在不断升腾。这个时期,他的情绪起伏很大。某时,他对记者吐露,如果还红不起来,就考虑退出这个行业了。然而,在拍摄《鼓手》时,又以专业鼓手标准一丝不苟勤学苦练。某日,在为《烈火青春》做后期配音时,因报酬问题突然情绪爆发,撇下关键的一句对白扬长而去。转过头来,他又表示,《烈火青春》是一部用心的好电影,虽然拍摄周期长达年余,他收入受损也乐意。 

人生如戏,在最失意的日子里,转机悄然来临。1982年9月,了解张国荣实力和为人的黎小田成为了刚刚成立的华星唱片公司的监制,急于寻求事业突破的张国荣顺理成章地签约华星。新公司、新任监制和憋着一口气的歌手,卯足了劲要做出成绩。同属华星公司的精明强干的陈淑芬也成为了他的经纪人,几方合力,成功在望。而他那个命中注定的爱人也在不久后出现,从此给了他踏实的精神依靠和情感归宿,他的人生即将拉出上升弧线。 

在黎小田的悉心指导下,张国荣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声区、建立了自己的声腔风格。1983年初发行的《风继续吹》专辑经过市场检验,入选了作为香港流行音乐指标的无线电视台的季度劲歌金曲。在陈淑芬的安排下,他与华星唱片同一体系的无线电视和邵氏影业两家大厂签约,进入主流平台。虽然最终落选1983年度十大劲歌金曲,虽然在《杨过与小龙女》片场被武师欺负,但他的成功已势不可挡。 

1984年夏季的《Monica》如平地惊雷,创造了惊人的销量,毫无悬念地当选年度十大金曲。他终于成功了,站在了流行音乐、流行文化甚至时代的焦点上!唱着《American Pie》闯入香港娱乐圈的文艺青年,大概未曾想到,他耗费7年,苦心孤诣,竟凭着一首内容浅显的粤语失恋舞曲,成为了梦寐以求的“star”! 

(五)时势 

张国荣曲折的成功道路,可以总结为一半在人,一半在天。首先,这是他经过艰苦奋斗,不断自我修炼得来的,同时,也离不开时代之力和时代风向。张国荣从入行到成功这个阶段,香港的娱乐产业处于不断膨胀和扩张的上升期,提供给艺人非常多的成功机会。 

电视方面号称“五台山”,其制作的剧集远销东南亚。对于香港观众,张国荣是个夹杂在芸芸老演员中的一个新人而已,对他的感受可能不很强烈,但东南亚一带的观众才刚刚接触香港剧集,非常喜欢他。从1980年到1983年,不时有演出公司邀请他赴新马泰登台唱歌,这里没有嘘声只有热情的掌声,让他大受鼓舞,也提前预告了他的成功。 

香港的电影行业同样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但有邵氏公司一家独大,也容纳了许多独立制片的小公司,新浪潮乘势而起。张国荣因为没有被邵氏收编,反而相对自由,他接拍了不少新浪潮电影,其中与旗手谭家明合作,留下了《烈火青春》这部香港影史上代表性的最为纯正的新浪潮电影。在这些不同于主流商业片的独立电影中,他的表演天分和文艺气质流露出来,让王家卫引为气味相投的同路人,才有了90年代之后两人的合作。而这个时期新浪潮电影的探索,从各个层面为香港电影后来的黄金时代蓄积了能量。例如,《烈火青春》因为超出预算,电影在投资者施压下草草收尾,成为一个令人扼腕的遗憾,王家卫吸取了这个教训,在自己拍电影后,非常重视解决电影制作的资金问题。而张国荣则将《烈火青春》定位为自己真正意义上的首部电影,视为表演艺术进阶之路的里程碑。如果没有这个时期香港电影行业的蓬勃,没有提供给电影人许多的试错、实验和磨炼的机会,也不可能有那些日后的辉煌。 

流行音乐是那个时代娱乐产业的重心,市场规模和影响力甚至在电影市场之上。华星唱片成立前后,香港有20多家唱片公司同时运营。香港以其特殊的制度和文化,以海纳百川、吞吐八方之势,迅速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流行音乐中心。来自东南亚和欧洲的乐手和作曲家,来自台湾、大陆和海外的歌手,只要有真本事,都是香港人,而欧美日流行榜的歌曲,购买版权而后本土化填词改造后,都可以为我所用。《Monica》即是一首引进消化的歌曲,它有别于此前香港歌坛主流的以旋律为主的抒情风,而是突出节奏的舞曲风格,令听众耳目一新,它更与蓬勃的时代气氛发生了共振,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共鸣,成为划时代的流行歌曲。张国荣年轻英俊的形象、潇洒有型的舞蹈、性感劲道的声腔,与这首歌高度适配、非他莫属。张国荣因其实现了事业的突破性成功,正是香港娱乐产业发达的体现。 

人总归是时代的产物,即使站在潮头走在尖端的人物,也依赖势大力沉的时代力量推动。如果没有时代的劲风托举,张国荣的奋斗和等待很可能落空。而这股风,则是从悠远的历史吹来,最早可追溯香港被英国殖民的1898年,其后是抗战前后,中国经济中心和流行文化中心由上海向香港转移,关键的历史节点在1949年,中央政府考虑到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需要,中止了解放香港的计划,英国于是继续对香港投入。70年代后,因美苏对抗,美国有意拉拢中国,而中国也于1978年开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转折,和平发展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旋律,80年代于是成为东西方共同的经济上行期,香港以其特殊地缘、文化、制度优势,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涌入,各行各业尤其娱乐业繁荣兴旺。张国荣的职业生涯恰好与时代同步,生动诠释了何为时势造英雄。 

(六)无题 

无论多么顺当的时势,能抓住机会的都只是少数。大浪淘沙,有人高开低走,有人浅尝辄止,有人知难而退,而张国荣成为了少数成功的代表人物,除了天赋,还因为他有智慧。1981年左右,他向记者表示,眼下自己只是“时势未到”,清醒又准确!在低迷时,他没有眼高手低,而是踏踏实实从基层从基础干起,优先解决生存和立足问题,为起飞打下牢固基础。 

张国荣职业生涯早期这七年,或是他人生密度最大的时候,挫折喜悦交织,苦辣酸甜尝遍。从来都是不失意不懂人生,艺术家更是要俯仰天地,体察众生。一步步走来,精神长出筋骨血肉,艺术收获不竭源泉。难得他有如此定力和耐力。日久见人心,日久见真金,在这个自认为性格不适合,无数次让他落泪的圈子里浮沉多年,他逐渐收获了友情,博得了观众的爱,因为他实在是个可爱之人。 

曾经目睹他在“风继续吹”落选当晚饮泣的黄霑,3年后主动请缨为电影《倩女幽魂》谱写配乐和主题曲,“人生是美梦与热望 梦里依稀有泪光 人生路里崎岖不见阳光 路随人茫茫”,既是写给少年书生宁采臣,更是送给主演张国荣,纪念那段迷茫与希冀、苦涩又珍贵的奋斗时光。自古以来,人要有所成就,就得认准目标,执也好痴也好,孤注一掷也罢,久久为功。多年以后,张国荣听陈凯歌讲完《霸王别姬》剧本,站起来说,我就是程蝶衣。是啊,有谁比他更懂学艺成角的艰辛?有谁比他更懂什么是——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读荣札记——艺术家的心灵简史(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