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门峡市:漫步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

2023-01-31 19:26 作者:申威隆l关中拍客  | 我要投稿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古城南侧,乃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1953年深秋,安志敏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者来到三门峡市,第一次发现庙底沟遗址,拉开了这里考古的帷幕——



2001年6月25日,庙底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之际,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集中展示庙底沟遗址保护的现状和重要意义,成为三门峡市又一处重要的文化地标和景点。


2023年1月26日中午,我和家人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参观完这里的庙底沟博物馆后,我独自一人在旁边的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转了一圈儿。走出博物馆,有一条小路,通往遗址公园中心区,两侧竖立着许多巨石,上面写着跟庙底沟遗址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发掘过程、历史意义和专家评价等。



虽然阳光灿烂,但是寒风凛冽,公园内游客非常少,到处显得空空荡荡。远远望见一座小庙,我便朝着它走过去,发现是修葺一新的后土祠。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庙底沟与三里桥》中,专门介绍过这座后土祠,跟“庙底沟”得名有关。

当年,遗址上面绝大部分均为耕地,村落聚集在西部和沟旁,都是开凿于崖壁的窑洞,被称为“庙底”或“庙底沟”。在地面之上,只有一座后土祠,乃供奉后土娘娘的庙宇。后来,被改造为庙底沟小学。据说,在后土祠内有一块明成化十八年(1482)的石碑,记载这座后土祠修建于金大定二年(1162),一名叫高大的人修建,所以被称为“高家庙”。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周鉴的主持下,对这里进行重修。

绕过后土祠,向北边望去,有一株高大的槐树,树龄大约600多岁。在这株树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徐家谱》。徐氏家族可以追溯到九代,祖先徐长泰先生卒于光绪十三年(1887),有徐清江、徐清海、徐清河三子;第三代8人,第四代23人,第五代43人,第六代80人,第七代91人,第八代37人,第九代3人,共计287人。



在遗址公园的中央,有一段浅浅的断崖,呈西北—东南走向,深约2米,长约300米。起初,我觉得这就是一条普通的小沟,穿过其中,断崖清晰。继续向南,探方密布,都是根据考古报告的内容,在地面复原的典型考古发掘探方,展示了灰坑、房屋、窑址的遗迹现象。除此之外,这里还复原了一段老旧的铁轨和火车,将我们的思绪瞬间拉回到1953年深秋。

1953年11月,安志敏先生带领考古队来到陕县进行考古调查。即将到达陕县火车站时,他隔着车窗向外边望去,断崖上暴露出许多灰坑,让他感到非常吃惊,立马在此开展工作,发现了庙底沟遗址。1956年至1957年,在安志敏的负责下,对庙底沟遗址进行正式发掘。经过两年的考古发掘,总共清理280个探方,揭露面积448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灰坑168个、房址2座、墓葬1座,庙底沟二期文化房址1座、灰坑26个、窑址1座、墓葬156座,以及一批东周至汉唐文化时期遗迹。

通过这次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命名了两种考古学文化类型: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一个类型,因为首先在庙底沟遗址发现而得名,分布的范围遍及中原,延续时间达千年之久;庙底沟二期文化介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龙山文化之间,具有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性质,为中国远古文化的发展渊源提供了线索。

195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的《庙底沟和三里桥》正式出版,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的标杆之作。



三门峡市:漫步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