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分辨率与帧率 | 念头的实像

例如“万法心想生”这类文字听上去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唯心,但是普朗克恰恰就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他坚定地认为物质的本源是意识,“Consciousness is the origin of matter”。
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语: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英文:Max Planck [10] ;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国荷尔施泰因,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那么我们人类的起心动念之间,里面有多少细微的念头,则是佛学中相当精彩的一部分内容——“一弹指之间,三十二亿百千念”。
也就是说一弹指这么一瞬间,你的心中已经经过了三十二亿百千个念头。那如果我们来剖析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便再次与我们现在的物理研究产生了相似的认识。
据目前我们人类通过机械设备辅助观测到的物质世界其本身,是由能量场的波动形成的,也就是说,其本身是没有物质的,感受到物质就是因为你有意识。
所以,物质世界的产生跟与你我的意识有关,重要的是——这个地方你我的意识,你我的念头,它并不是能够无限存在下去的,它不并不是连续的。
这一个弹指的瞬间,我们如果尝试不停的把时间拆分,这些看似连贯的电影就会变成“一帧又一帧画面”。
也就是说在祖先的世界观里,时间跟物质一样,都是有最小单位的,物质我们刚才已经介绍过了(最小单位是极微之微,邻虚尘)再进行打破就是虚空,没有物质了。
这里时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是说:我们感觉有连续的时间,实际上这一瞬间由32亿个完全静止,完全独立的念头组成的,让我们感觉好像有一种所谓“时间的感觉”。
那再进一步说明,我们所感受到时间可以理解为帧率,就像我们这个世界的帧率是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

我们大家都玩过电子游戏,或者流媒体上看见过不少的短视频,比如视频是30帧的,那么把时间放慢30倍,你就会发现每一秒与每一秒是一张照片,这一张张照片,不断快速地连接在一起,不断动来动去,于是我们的眼睛认为这些照片是在“运动”的,而其实每一张照片之间是不连续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假象。
当这一个个假象连贯起来,让你立刻感受到好像有一个真实的berry在镜头里说着话。
让你感觉有一个这么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实际上它只是一帧帧的假象连接起来的而已。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所体味到的喜怒哀乐,都是被这一帧帧的假象,被这个能量场波动形成的粒子给骗了。
我们现在回到普朗克的物理学中。
普朗克质量,普朗克长度,还有一个普朗克时间。
首先:普朗克长度说的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分辨率,意为物质能达到的最小长度。
普朗克尺度是我们这个宇宙中存在的最小尺度,有普朗克长度,普朗克时间,以及普朗克温度等等。
普朗克长度约等于1.6x10^-35米,是有意义的最小可测长度,这也是当前物理学中的长度最小极限,比普朗克长度更小的尺度在现在的科学理论下没有意义。
普朗克时间约为5.38x10^-44s,这是宇宙中最短的时间,普朗克时间=普朗克长度/光速。
之所以存在这些物理极限的尺度,是因为量子力学,根据不确定性原理,长度越短,说明位置就越确定,那么速度就越不确定。时间间隔越短,也就是时间越确定,就意味着能量越不确定。
那我们不妨将普朗克时间形容为——我们这个世界的帧率。
在现代物理学里面,我们的世界是有帧率的,时间是有最小单位的,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认定我们的世界就是一帧帧的动画,一秒钟可能多少多少亿张画面的组合,以这种帧率画面产现在你面前,让你我都感觉到如此真实的画面,实际上依然是假象。

实际上所有人在最开始尚未和这些经文或者古典哲学有过接触的时候,当然觉得这属于迷信范畴。
或者质疑“哪有人那么蠢啊,那是老掉牙东西了”。
倘若我们安静下来静静去了解与领悟,就会发现其中的广大空间与深邃境界。佛学里面太多地方会让对于科学、天文、物理感兴趣的朋友们震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