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化”思维
每一条规则的背后,都是为了进一步约束他人。但真的是所有的规则都对么?针对于某些新增加的规则,以及非人性化的规则,我们是否需要遵守?还是处于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你把人民放在心中,人民把你高高捧起。一切利于民、为民的选择,我想普遍接受的程度可能更高。在学校中也是如此,真正的对学生好,爱护学生,学校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不是一个辩题下的校园文明主要靠学生还是学校,不是不合理约束下强加执行,也不是在特殊时期一刀切,不是不合理收费,不是为了就业率强制签三方,不是听不完的无用讲座,不是看不完的青年大学习,答不完的到,不是学习通的无用刷课,更不是学生们发声只能去微博、抖音,还要在各个班级群找到在网络上发布的人是谁,甚至于走投无路发生极端情况。不是为了某些很重要的事情装装样子,做表面功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个腐朽的管理体系,终究是走不长远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淄博烧烤的爆火,不仅仅是因为在特殊时期,淄博接纳了很多大学生并给予很好的照顾。更多的在于上传下达迅速之快,人民之热情,遇到问题能够得到良好解决,找到当代人民所喜爱的并为之努力。淄博的爆火不会是短暂的,这会长续发展下去的。在它爆火之前,山东给人的联想词是高考大省、考公、青岛、热情、个子高、海,那现在又出现了淄博这一代名词。还记着特殊时期发生的事情,在宿舍上一个学期的网课,每天都有人谣传谁阳了,又把宿舍楼封上了,楼下超市的货架被洗劫一空,少在操场上走动。真的有阳了,放一半留一半。特殊时期三年,签不完的保证协议,内容不过是学生自己想要回家或者请假,学校不承担责任。细细数下来,为了学校“体面”制定的规则,真的合理么?大学教育是需要学生一定的自主性,毕竟每个人未来走的道路不一样。考研、考公、出国、工作、选调等,我们不能像高中那样为了高考强制约束他们。未来想走学术,可能更偏向于呆在实验室。直接参加工作,可以去提升自己的技能。我想无论学生们选择哪一条道路,只要在某领域有成就,或者为人民做事,他们都会是学校的骄傲。我觉得我们在某些时刻可以适当“叛逆”一些,不合理规则、不正当行为以及在面对未来选择时,如果所谓的长辈并不能给你提供实质性意见,只知道随大流或者是某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勇敢拒绝。“奴化”思维不仅体现在我们被操控的人生,还体现在个体的力量过于弱小。甚至我们小时候被夸很乖都存在着一定的思维。潜意识里告诉我需要好好学习拿到一个好成绩,才能让父母开心让老师开心。所以,勇敢的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吧。不要觉得大树都要笔直、修长才好看,每个人都有可以选择的道路,而非只有那一条路可以走。愿我们顶峰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