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见过了中西式,或许你见过苗族婚礼吗?【半纪实向】

2023-02-23 23:29 作者:南宫慕远  | 我要投稿

视频中的婚礼习俗是贵州黔东南苗族其中一个分支的习俗,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接亲:接亲在晚上进行,不坐轿、不拜堂。喜日,新郎邀约五六个好友一同去女方家接新娘,新娘须洗发、梳妆打扮完毕,临出门前,生母给女儿一碗酸汤饭吃,预祝成家后有吃有穿,还请寨上父母健在、子孙满堂的长辈用既长又白的糯米草编织一双草鞋,穿上走路到夫家去,以防路上滑脚或摔倒。如滑脚、摔倒被视为把女儿的魂丢掉,为此还须煮好蛋请巫师到滑脚处补路,把魂找回。新娘寨上的姑娘都来送至寨边,一路歌声笑语,走远了还用飞歌相送,直到远去。新娘到夫家门前,由一人吟诵贺词,夫家小妹出门迎接,接下新娘的新伞。新娘入门向公婆问好,待老人杀了公鸡后才能坐下,当晚主人备办佳肴美酒招待亲朋,对唱酒歌通宵达旦。房族中几个姑娘一直陪伴新娘十三天,新娘新郎十三天中不同房。


挑喜水:新娘到夫家第三天拂晓,由小姑领去井边挑喜水。挑喜水不能摔倒,摔倒视为不吉利,不挑满桶,以防水溢出,水溢出视为将子孙丢掉。挑喜水,禁忌遇过路人,遇人视为今后不能聚财。新娘挑喜水是到夫家第一次劳动,之后便可参加任何一种力所能及的劳动了。挑喜水后,夫家房族中各家备丰盛佳肴,轮流请新娘吃一餐饭。


报亲:新娘到夫家第三天,夫家父母托两个善于言辞的男性长者到女方家报信,谓之“报亲”。一是与女方家父老协商聘礼及办喜酒等事宜;二是把新娘的嫁妆挑到夫家。报喜时双方父老言谈均用含蓄深奥的对偶句(理词)交谈。解放后逐渐变为用通俗话交谈。今有部分人家迎接新娘的当晚便与女方家协商聘礼及办喜酒两件大事,新娘的嫁衣首饰一次挑回夫家,减少了报亲这一环节。


回门:新娘到夫家只住十二天,第十三天回门,意为一年十二个月,一天算成一个月,十二天就满一年了,所以第十三天回门。回门的当天上午或第十二天,新郎家办酒席,宴请宾朋好友名曰“喝新媳妇酒”或称“吃新媳妇饭”。新郎家选派八至二十人不等男性青、壮年,用新砍的杉木扁担、新箩筐、新布袋挑猪肉上百斤、公鸭二只、公鸭一只、猪肚一个、糯米、绸缎、棉花、丝线、土烟叶、红蛋、糖、果、小包食盐、几两茶叶以及新娘的衣裙首饰送新娘回门。当天,新娘家也大办酒席,接待男方来客和宴请亲友,谓之“喝姑娘酒”。于朝门由两位妇女敬“拦门酒”,大门由两位男青年敬“门庭牛角酒”。来客须喝干这两道酒后,方可进屋。宾、主酒过三巡后,就对唱酒歌、划拳打马或跳铜鼓舞直至通宵达旦。


当日或次日,当客人要返回了,辞行不用语言直说,而是由三个能歌善舞的中年妇女,一人腰系竹笆篓,一人手拿几根桑树枝做成的勾和一只箩筐,另一人倒茶。给客人倒茶,讨茶水钱,与客人对唱“茶水歌”,如客人不给茶水钱,就用箩筐罩在客人头上用桑树勾拍打箩筐。一阵阵欢声笑语,客人给茶水钱后,即在客人鼻梁上画一道锅烟,下辞行令。


倒茶水先倒给舅爷一路客人,离席也由舅爷一路客人先离席,以示尊重。但不得给舅爷一路客人画锅烟。客人离席出门时,必须喝门前的牛角酒,不喝不许出门。为此双方在大门你堵我推,非要客人喝牛角酒不可,寨上人在两边喝彩,甚为热闹。待送亲客人出得门来,早有一妇女在门口等着,站在客人后衣背画一道稀泥巴,意为送荣华富贵。每对客人均有一对妇女拿酒送行,一路对歌至客人远去。所有客人喝酒后,均在脸上打点彩色记号,以示区别是吃喜酒。


送新娘回门,少不了姑娘糯米饭一挑(数十斤不等),猪肉、鸡肉等。抬到寨上另一家,由姑娘和小伙子们煮熟共食,谓之“姑娘糯米饭”苗语为“嘎羌粑(音译)”。姑娘糯米饭是专为新娘宴请寨上姑娘和她的朋友的,所以严禁与新娘同宗同姓的男性参与,其任何一种食品也不准拿到新娘父母家。


在煮姑娘糯米饭的这家,完全是姑娘、小伙子们的天地。他(她)们无拘无束,欢声笑语,共同商量,共同劳动,一边煮饭做菜,一边海阔天空、畅所欲言、谈情说爱。各自都在悄悄地选择心爱的人。在一起劳动、谈话中,建立情感。席间,互相敬酒、劝饭、劝菜,祝贺新娘幸福。气氛十分热烈。散席后每人都带回一碗糯米饭几片猪肉。彩色丝绒分给姑娘带回去挑花刺绣,作为纪念。


随着现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繁杂琐碎的仪式已经逐步简化了,更是融合了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但结婚的氛围还在。大致流程也还是按照传统的大纲走,最古朴的苗歌也还在唱着。

见过了中西式,或许你见过苗族婚礼吗?【半纪实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