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小学语文《咏华山》课堂教学说课稿
《咏华山》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题目是《咏华山》
说教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欣赏华山景色时吟诗咱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姓名。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壮丽的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在第一课时中进行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并精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随课文学习生字词语;第二课时中继续精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进行巩固复习。今天我主要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制订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说话练习、观察画面等方法来理解课文,体会古诗的意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本课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对于第二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
李吉林老师说:语言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情境,用多媒体、情境图等手段再现华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华山有一个比较鲜明的感性认识。
二、读中感悟
《语文标准》之“课标理念”中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放在重要的位置,语感的形成重要途径就是读,因此在本课中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读为主,并以情导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下面我主要讲讲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及指导思想。
说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
1、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喜欢学古诗,有的小朋友已经能背很多古诗了。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来考考小朋友,(出示古诗)请你来自学一下。www.ygteacher.com
2、谁做小诗人来朗诵一下?写的是什么内容?
3、老师告诉你们,这可是一个七岁的小朋友写的。想知道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吗?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小朋友写诗的故事。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开门的钥匙,课题的揭示过程对课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本文“文包诗”的特点,我在一开始就抓住课文的重点,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利用学生读古诗的兴趣,适当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课题的出示也是悬念之一,将会作为总结点睛之用。
二、初读感知
1、这个故事就在我们书本137页,请小朋友先做好登山的准备,读准课后的生字。
2、生字读好再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课文中有哪些你特别喜欢的句子,把它好好读读。
4、交流:讲了什么故事?
请生朗读喜欢的句子。
一年级的孩子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通课文,在初读时我以让学生做登山准备来激励他们读生字,初读课文时让他们读有所思,最后读自己的喜欢的句子来加强学生的初读,感受语言、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在读中积累。
三、精读理解
1、用一句话说说什么事情?齐读第一段。
2、那就让我们也跟着这个小孩和他的先生去游览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岳华山吧!
出示华山风景图片
我们来到华山脚下啦,你看到了怎样的华山?谁来说说感受?重点观察山路。引导学生体会爬山的艰难。
谁能读出困难的感情?
利用图片,再现华山的雄伟壮丽景色,同时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艰难”一词的含义。
3、呀,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赶快来欣赏一下华山的景色吧。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吗?(指名读句子)
有多高?请生读,根据读出来的感情,师在黑板上板画华山图。
利用这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有自我判断的能力,也在这样一种直观的信息反馈中,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4、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华山“高”?比一比谁找得多!
(随学生回答出示)指名学生在想象中,比较中来朗读。
在指导理解“远远近近、都在自己的脚下、那么近、山腰间”这些词语时,我顺势在黑板上进行板画,让学生有直接的感悟。
5、比赛读出华山“高”的气势。
朗读中要注重朗读兴趣的激发,尤其要造就华山“高”的气势,比赛是一种不错的激励手段。
6、这个小孩看到这样的景色后就情不自禁地吟出了黑板上的这首诗,齐诵 。源于易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