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所有的专业都在劝退”

也不算劝人来报数学吧,说说我自己大学四年的感受。我本科是在一普通一本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学校数学专业在全国排名50左右。当时是高三的时候突然就刷题刷得那啥灵光一现,感觉自己数学方面突然开了点窍,但是当时也没想着大学学数学,是自己后面在了解专业相关的时候,发现数学以后如果想去其他方向能走的路子会比较多,于是大学学了数学。我当年数学也就110左右的水平,大一没怎么进入状态,数学分析学的很不快乐,那些什么实数理论基本上都不知道讲的是啥玩意为什么要搞这种,但是我高等代数可能自己有提前看,再加上它的内容含量比数学分析要少,自己提前学了一点,发现在课堂上能够完全跟得上老师的节奏,于是高等代数就学的还是不错的。大二的话,基本上是摆烂期,我当时沉迷于某娱乐行为,常微分,数分3,复变,近世代数这些底子我都打得很差。真正对我大学对数学的学习带来一个转变的是大三。我当时是基础数学方向的,我们的课程就没有安排那些精算统计相关的,大三必须要学实变函数这门课,这门课是真正改变了我对数学的认知和理解的一门课。当时教授我们这门课的是我们学院副院长,他讲课讲的很好,当时我稍微是有考研想法的,所以在大三开学前的那个暑假,稍微回顾看了一点点数学分析,就把第一章的第一小节啃的比较透(至少对我自己来是这样),在我的脑海中能够用自己的一些思想去描述这一小节的内容,能够在脑袋里面搭建出一个逻辑框架,理清它的来龙去脉。所以实变函数的第一节课,我当时有了久违的“我居然能够几乎完全听懂这节课的内容”的感受,再加上我们老师讲课方式也是那种很深入浅出的,我当时真的很开心,好像以为自己在数学路上只能这样浑浑噩噩学下去的时候,突然来了一节自己能够听懂并有机会学懂的一门课,简直救世主了这门课,所以这个学期也是我泡图书馆很频繁的一个学期,我当时就像抓住一点光一样,很努力地在课后消化老师讲的内容,也会稍微预习一下下下一节课的内容。不过这个消化过程在前期真的称得上是消化不良了,因为我的底子打得太差了,我为了学好实变函数,当时课后复习,都是边看书上的内容,边去理清它的逻辑顺序,遇到不懂的知识点,边翻数学分析,可能一节课讲了两面的知识点,总共45min,但是我课后要花90分钟,甚至两三个小时才能够消化地差不多,换做别人可能不会花这么久的时间,因为他们的基础肯定比我好很多,我花这么久的时间,一部分是因为书上提到的基础知识我要重新去学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要尝试自己去构建自己能够直接从脑海中拿来运用的一个知识框架,理清那个路径。那段时间很痛苦,但我很高兴我当时坚持了下来,没有放弃那束光,所以也算是领略到了数学的一些让人感到很舒服的地方。大概就是有所问,有所答,任何一个定理的由来,他都能给你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有那种空中楼阁的情况,对于我这种有点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舒适的学习路径。由于实变的底子打的比较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我更方便地去学习后续的点集拓扑什么的,我大学开始学了两年多,也第一次发现我好像也成了班上数学上面有些闪光点的人了。还是非常感谢我的实变老师,后面也选修了他教授的泛函分析,由于当时时间比较紧凑,泛函分析可能就学的中规中矩的那种,达不到实变那么用心的状态了。
对于数学,我和我的舍友一致是觉得,他对你的改变是一种逻辑思维思考问题方式的塑造。
由于这些天毕业了,也和其他专业的朋友和已经工作的朋友聊了一下我们这个专业,相较于像商务英语那种小组作业很多的专业,我们专业基本上除了那种选修的公共课之外是没有小组作业的,我大学四年也没有体会到周围的同学勾心斗角这种情况,可能数学把大家都拉到了一个比较平等的线上,大家都没有什么心思去想那些杂七杂八的。最后我想说,数学专业让我又理想化过了几年,现在对很多人都保持着一种偏友善美好的观感。我不后悔当时选了数学,那个时候不学,可能以后也没有机会把心沉淀下来去学习这样一门需要慢慢磨的课了,很高兴当时在众多专业中选择了他[脱单d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