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凤主任:抑郁症的根源是家庭?抑郁症,真的不能只让父母“背锅”

2022-11-09 09:46 作者:心理知识接触  | 我要投稿

  

马凤

  个人简介:

  太原科大门诊主任,原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曾进修于中国医科大学心理科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具有扎实的精神科理论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精神科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能精准诊断和治疗。多年来潜心研究,博采众芳,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擅长运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相结合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疑难精神疾病,疗效显著。获省级课题一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迄今为止,通过科学检查规范治疗已使众多患者恢复精神健康并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擅长领域:

  擅长各类精神心理疾病如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疗,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因不明、长期服药、复杂疑难性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和治疗方法。

  行医格言:

  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技术,竭尽所能让所有人健康。

  得了抑郁症,全是原生家庭导致的吗?

  随着原生家庭理论的流行,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成长经历被紧密联系起来。

  有人认为,父母的爱毋庸置疑,对于教养已经尽力,孩子的抑郁症不能盲目归责于他们;

  也有人认为,有的父母自以为是地对孩子好,实则伤害孩子而不自知,是孩子患上抑郁症的罪魁祸首。

  关于这一点,大家是怎么想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家庭创伤,可能导致抑郁症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曾经说过:“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大量研究也显示: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会影响我们的脑区功能和人格特征,大幅提升后期罹患抑郁症的风险。

图片

  这种创伤经历不一定是身体惩罚,也有可能是精神伤害,它是潜在的,不能被轻易识别的。

  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家庭创伤,一般有以下4种:

  家庭关系不睦

  如果家庭关系不稳定,父母双方经常出现剧烈摩擦,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害怕环境变化。

  成年后孩子有可能形成讨好型人格,因为害怕被抛弃,所以他们会希望通过源源不断、不求回报的付出,换取他人的关爱与认可。

  但忽略自己的做法,往往会让他们更痛苦,也更容易被抑郁症侵袭。

  父母要求严苛

  大部分父母“望子成龙”,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考试高分、要求孩子拓展技能...

  可当孩子好不容易摸到父母心中高分的门槛时,父母们又会将目标提升到更高的层级,将孩子们辛苦换得的成果再一次打回原地。

  甚至还有小部分父母,用批评代替鼓励,一直向孩子传达“你还不够好”的观点。

  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成大后大多是追求完美的人格。因为对自己有着高要求,所以他们常常因为失败感到抑郁。

  情感绑架

  我们常说,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

  但有时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爱,是要求回报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比如,持续向孩子输出“你不这样做妈妈/爸爸就不爱你咯”“爸爸/妈妈为了你牺牲了很多,所以你要听话啊”等观点。

  诸如此类的话语,不仅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灵,还会让孩子形成错误认知:

  我与父母的关系是脆弱的,如果我无法完成父母的期望,父母就会收回对我的爱。

  这容易让孩子出现危机感与愧疚感,为了得到来自父母的爱,他们可能会盲从父母的要求。

图片

  情感忽视

  情感忽视,不是放养式教育,它更多是指父母没有与孩子建立起情感链接与情感支持。

  无论孩子是好是坏,父母都没有回应,更没有情感的投入,只是尽到父母的责任与义务。

  即使孩子努力讨好、努力改变,也完全感受不到来自于父母的爱。长期以往,孩子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倾向,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不值得被爱。

  这些经历,或许对父母而言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们却像一个个待爆的地雷埋藏在孩子们的未来,只等待一条导火索就能引爆。

  抑郁症的源头,又不止家庭创伤

  医学界公认,抑郁症是一类成因复杂的心境障碍,受生理、社会、心理等多方因素叠加导致。我们不能选择性忽视,单单放大原生家庭的伤害。

  以生理因素为例,某些躯体疾病和创伤也会提高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如脑中风、糖尿病、激素紊乱等。

  有的人童年生活幸福,成年后也没经历过创伤或应激事件,情绪一直很稳定。

  但疾病改变了他们的生理状态,同时影响了心理状态,于是就出现了抑郁倾向。

  也有的人可能本身具有抑郁症的家族遗传史,得抑郁症的可能性高于常人。这时如果突然遭受打击,心情无法及时调适,也有可能罹患抑郁症。

  所以,我们应该理性客观地看待原生家庭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图片

  比如,确实遭受过家庭创伤的患者,可以承认自己受到的伤害,但不强迫自己和解,也不要强迫自己理解父母的局限。

  因为承认是为了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情绪,但强迫自己原谅,反而可能导致对情绪的另一伤害。

  承认过后,应该勇于做出改变,为自己赋予价值。

  我们可以尝试与父母进行平等温和的沟通。

  如果对方愿意和你一起调整,可以在专业指导下学习建立良好的家庭联盟。

  如果父母不愿意,也没关系,我们可以适当保留边界,建立不依附于父母的独立评价体系,自己定义自己的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走出童年的伤害,重新评价自己。

  而因为其他原因罹患抑郁症的患者,也可以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从童年经历中寻找原因。

  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行为。

  但我们都应该更客观地看待其作用,不能盲目地唯原生家庭论。

马凤主任:抑郁症的根源是家庭?抑郁症,真的不能只让父母“背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