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四)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22-07-14 11:41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荀子(约公元前 313—公元前 238 年),名况,又被称为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继承和发展儒家的文学观。

  1. 《荀子》现存 32 篇。书中没有直接论述文学问题,但关于“言”、“乐”等的论述,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荀子的言论包含了“明道、征圣、宗经”的思想,奠定了儒家的文学(文化学术)观。

  2. “天行有常”的自然观:重视人的创造性在文艺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文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3. 提倡学习。追求“全”“粹”。

  4. 主张文艺创作从现实出发,不断有新的创造和发明,反对复古。

二、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文艺有其独特的明道方式。明道和言志的结合,亦即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 “明道”—— 宣扬礼义(即封建政治的伦理观念及其制度):“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辨,君子不听。”(《荀子·非相》)

  2. “征圣”:“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荀子·正论》):征引圣人的话。

  3. “宗经”:圣人的话记录在典籍里,因此要“宗经”。“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 《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 ( 《荀子·儒效》)

    荀子认为一切言论行动都应该“合道”,主张通过诗歌创作来干预现实。

  4. “道志”及其他乐论:

    ①“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荀子·乐论》)

    ②“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

    ③不同的乐,会激起不同的心理反应: “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 《荀子·乐论》)

    ④从声乐中看出时代、社会原貌: “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 ( 《荀子·乐论》)

  5.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阐述:《乐论》

    “音乐(文艺)——人心——治道”。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动乱。

      “以道制欲”。


(四)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