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土文化的美学 荒芜之地的朋克 —— 虚拟世界的美与浪漫 其二十

废土2
上期详细聊到了废土文化的构成、它的框架,末世景观是整个废土文化框架当中的底层,功利性与人文内容在其上端,末世景观激化了功利性的内容,而功利性内容又成为了处在最上端的人文二字的养料。
同时又拆解了末世景观的结构,总结出了废墟、荒土以及失落的空间,三份互相交织交缠的意象
在那期视频里没有聊到荒土,主要是因为荒土的话题非常的大,时长也会因此变得很长
所以这期视频就会是这个存在于废土文化框架之下,构成末世景观的三个要素与意象中最为重要的——荒土

1.朋克
说到荒土,我们就几乎避不开 朋克 两个字,或者说我们在聊到荒土这个话题的时候,最好是了解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朋克,以朋克作为切入点,是最便于我们理解荒土二字的意象的
赛博朋克,丝绸朋克,蒸汽朋克,原子朋克(还有柴油朋克、木质朋克、陶瓷朋克)他们为什么要带有朋克二字呢?这个朋克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们将朋克单独拆分下来,在一个独立的情境里去说朋克这两个字的话,最先让人联想到的应该就是,英国,以及那些和音乐文化所相连的内容
没错,朋克二字就是诞生于音乐领域的,我们很容易会联系到英伦摇滚、一些奇装异服、造型夸张且凶狠的符号印象,只不过我们如果继续深入观察,就会发现,朋克这两个字虽然来自于音乐领域,但他真正的母亲却不是音乐,而是发生在特殊年代情境下的文化运动
1950-1980,可以说是一段属于年轻人青年人的年代了,因为全球的生育率在这30年期间都非常的高,可就在这种高生育率的背景下,欧美的几个大国的经济却呈现出了衰退
其中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是受到冲击最严重的两个国家,我们可以将这样的衰退归结于,因为工业发展过度迅速,而导致了社会迅速的进入了疲惫期,换句话来说就是经济滞涨了,也就是停滞性通货膨胀
经济滞胀会给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带来许多危险,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它会缔造高失业率,在经济滞胀的大环境下,自由市场经济会按照自己的丛林法则,来对生产资料、生产方式,进行过滤和优选,以此来节约成本
而银行单一的货币政策,比如提高利率等等刺激货币市场的行为,在这种特殊的滞胀状态下都是非常被动的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我们去看一看那时期的英国,稍微的去翻察一下那时期的资料
就会发现1950-1980,英国的社会福利与公共事业的支出,从计划金到实际投入的资金开支,已经占到了整个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50%
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更是在短短20年时间里,从15亿英镑直接翻了20倍,达到了300亿英镑
而学习经济的观众们肯定是非常亲切的,因为大家肯定都知道,解决经济滞涨最大的良药,就是在社会福利上/公共事业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只不过他的见效是十分缓慢的
但好巧不巧的,就在英国将资金注入了公共事业的档口,想着能够通过这种手段来缓解经济滞胀的时候,突然就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他就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也是二战之后最为大规模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这种巧合就直接导致了英国社会的大量企业倒闭关门,失业率居高不下,再加上生育率的居高不下,就促成了有大量年轻人长期游荡 混迹街头的状况,朋克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被孕育而出的
我们可以说经济原因是朋克出现的导火索,只不过引燃导火索的其实并不是民众自身,恰恰就是英国zhènfǔ自己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社会面临高压或者是特殊情况的时候
社会自身,也就是民众自身会开始发展亚文化,这些亚文化会成为社会与民众消解不安或不悦的安慰剂
然而有趣的地方就在于,1960年到1970年之间的英国由它的人民与社会文化自我孕育分娩的亚文化几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其中就包括了与朋克二字有着直接联系的摇滚音乐
我们现在都知道,这种打压是有着一定的目的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英国ZF的内部斗争,但是也就是这种斗争,变相的将民众们的安慰剂给夺走了,导致了英国民众们在精神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叛而朋克便是这种反叛精神的集合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朋克其实就是在自由的混沌之下寻求自我价值与心灵庇护的愤怒诉求”
2.女性主义与朋克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们接下去要直接跳到一个与我们今天的话题 荒土 有关的重点,刚刚我们上面说的,有关于朋克诞生的内容是相当格式化的,几乎80%的社会学学者,都会告诉我们,朋克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也很显然,这种格式化的回答里,有着大量的隐情没有被透露出来,其中最有效的千禧年,也就是精英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西方社会都不愿意提及的宗教和女性主义
我们今天不会去探讨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提?相反我们会研究这二者,也就是宗教和女性主义与朋克之间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
这方面有理解的观众可能立刻就听出来了,也就是在1950年到1980年的这段时期,就是第2次女性主义运动大规模爆发的时期
试想一下,当经济下行遇上女性主义运动会带来什么?也就是当经济危机遇上原有的社会权力结构遭受冲击会带来什么?当空荡荡的钱夹遇上了男女对立的状况会发生什么?
我想肯定会有人说,在这样的情境下,被夹在经济危机与男女对立之间的普通人,最能直接体察到的危机,其实是一种爱情的危机,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来聊一聊,发生在欧美那一时期的男女对立
可能有观众会觉得有点跑题,但是请注意这段内容不仅仅没有跑题,相反他非常重要
那一时期的男女对立之所以会出现,主要归结于经济的迅速衰退,在英国那样一个以男权为主的国家,通常来说男性所面对的社会是社会,而女性面对的社会则是家庭
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当中,女主人面对的社会是在大社会体系结构下的小社会体系,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家庭体系
那时候的英国社会规则会鼓励男性更多的参与工作,同时鼓励女性回归家庭,如同大社会体系一样,小社会体系得以运作的标准和能量,完全依赖于他的掌权者,也如同大社会体系一样,当这个小社会体系/家庭体系遭遇危机时,能够孕育出安慰剂的,也是这个小社会体系本身
愚蠢的地方就在于,有一些掌权者因为某些原因,而限制这种安慰剂的出现,就像英国zf反对与限制流行文化的这一时期一样,于是男女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那道本就存在的裂痕也就变得更加明显起来
事实上他和女性主义运动的关系并不大,女性主义运动就是恰好出现在了现场,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更加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就在于,好像所有人都适应、乐于遵守规则,男人生来就该如何如何,女人生来就该如何如何,似乎所有人在社会的规训下都忘记了,一个自由的灵魂,不会讲求他本来就应该如何如何,这便是拉康口中“现代文明社会的悲剧性起点”
当然,我们说这些并不是为了批判什么,我们之所以说这些,只是因为他对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内容相当重要,因为这样的男女对立,这种爱情的危机,在我们今天的话题下,就像是一面镜子、一种预示
爱情是什么?实际上爱情什么都不是,这句话和up主他个人对于宗教的评价如出一辙,宗教是什么?实际上宗教什么也不是,因为他们都属于信仰,而信仰是无法被规定和规则的
就像我们之所以去信仰某位神明,是不会叫那位神明给出一个确切的理由,以让我们去信奉他的,爱情也是如此,我们通常都是毫无理由与征兆的,对他人产生依恋,进而实现一种在生活上的崇拜的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信仰是真正的信仰,不是那种打着信仰的幌子实质上进行的却是交易或捞得好处的投机行为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本来在面对我们上面所提到的社会危机时,出现在第一线的安慰剂,通常来说应该是信仰是宗教才对,特别是对于旧日的西方社会而言,几乎就是一种定律
但在现代社会,在经历了启蒙运动,大量以唯物主义思想、实用主义理论为先导的科学知识被普及向民众之后,传统的宗教开始式微,而爱情就成为了传统信仰的最大替代品
可也就像我们上面所聊到的,在1970年的英国,这种信仰在女性主义与经济危机的双重冲击之下被击碎,因此我们可以说朋克的出现是天作地合的一种巧合
它顶替了爱情的位置,或者可以更加激进的说,信仰在现代社会下是被规则所束缚的,因此他败给了金钱,就像爱情败给了金钱,这种在我们当下已经成为了大众话题的谈资一样
而作为替代品的朋克,却无意识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受到他感召的群体们,就会开始想要去寻找那种没有规则的信仰,建立起一个没有规则的规则
其实也就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个人规则,而不是公共规则/通用规则的规则

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大堆,其实就是因为荒土的意象就和朋克一样,所表达的就是一种没有规则的规则,荒土不存在实质性的规则,但是却拥有一个有着相对规则的信仰
这个信仰并不隶属于某一宗教,也不指向某个特定的符号,就像爱情一样,是人类灵魂中代表自由、个人价值观、原则等等一切的合集
很类似于我们口中经常会说的“做派”二字,但又完全不同,他也像是某种人文意象的绵延,但这么说又是不准确的
我们要如何理解这种没有规则的规则呢?首先我们就必须摆脱荒土二字给我们带来的固有印象,或者应该说要将荒土从一个具体的形象上剥离下来,在这个时候荒土代表的,也就不仅仅只是一片荒芜之地了
更代表一个没有规则、一个不会拥有具体文明的文化荒漠,在这样的文化荒漠中,所有一切的文化都可以是被一个个体仍为后天创造的
文明在某些时候固定或规则限制了我们个体的创造力,因此信仰的力量往往被集中在几个固有的情境之中,就像我们刚刚所说到的爱情一样
因此我们时常会在文明社会的规则下,感受到信仰的无力,就像在体察爱情二字时感受到的虚无缥缈一样
但是当我们处在一处文化荒漠当中时,当文明处于黯淡时,我们信仰的力量反而就被彰显了出来
所谓的爱情的力量、生存的力量、人性的力量、宗教的力量、探险的力量,便会在这种无的状态下显得熠熠生辉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的生还者那款游戏的结局,能够打动那么多人的最大原因(注意,我们说的是一代)
当这种光辉出现之际,当荒土的意象闪耀了信仰的力量之际,原本没有规则的规则,反而出现规则了
3.朋克与荒土
我们会发现废土文化在它被作为一种文化框架,一种形式出现在文化载体上,成为文化作品时,所彰显的信仰力量,往往都来自于我们文明社会下的那些,诞生于规则下的,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觉得虚无缥缈,无法行使甚至不切实际的已知信仰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荒土意象实与朋克是完全相同的,他们所承载的其实都是一种愿景,这种愿景在现实文明社会的框架下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可能是滑稽可笑、贻笑大方的,也可能是遭到鄙夷、做作下贱的,更可能是尊严尽失、毫无人格的,是虚无缥缈的
但是他却能闪耀与绽放在一片荒土之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上一期废土文化的视频,会用“黑夜中的群星”来作为结尾的原因,同时也是为什么废土文化,能像是一种信仰一般吸引着我们的原因,因为他所包含的荒土意象,无疑就是整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所能体现到的,对于信仰二字最大最全的囊括与阐释的意象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同时也可以将荒土意象,当做一种个人信仰的框架,来做一种填字游戏,事实上游戏制品通常都是这样,让我们来做填字游戏的
只不过这种填字游戏所带来的信仰力量,能给我们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恰恰就来自于对文明社会的规制的反抗,以及对美好人文理想的期许,就像朋克二字所表达的精神含义一样
4.荒土意象中的善与恶
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还有只有一个问题要讨论,就是道德问题,也就是荒土意象中的善与恶
在这里为了能够把问题解释的更简单,up主还是想以爱情为例
“你是否曾经爱过,糟透了不是吗?它使你如此脆弱不堪,它契入你的胸膛打开你的心,然后某个人就可以进到里面,把你弄得一团糟,于是你就建立起了所有的防御公事,穿上了整套铠甲,使得不会有人能伤到你
直到某个与其他愚蠢的人,没什么不同的愚蠢的人,闯进了你愚蠢的生活,你把自己的一部分分给了他们,他们却没让你这么做
某一天他们做了一些傻事,吻了你或朝你微笑,于是你的生活变得不再是你自己的,你成了爱的人质,爱进入了你的身体,他在内部吞噬你,任凭你在黑暗哭泣,于是我们还是做普通朋友,这再简单不过的话,竟成了插入你胸膛的玻璃利刃
爱让人痛苦,这不仅仅是想象,也不仅仅发生在心里,那是灵魂的痛楚,是进入到你身体,并将以撕裂的实实在在的疼痛
我讨厌爱。”
这段话来自于尼尔盖曼的绘本小说《睡魔》
如果从上面讨论的话题来看的话,这段语句所描写的,其实就是一个人从远离信仰,到接受信仰,后被信仰所抛弃与背叛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唯心的过程
也就是说所谓的远离接受,以及所感受到的背叛和抛弃,其实都是一种在个人主观情境下的无意识臆想,这段话如同恶魔低语一般的提醒了我们一件事情,就是善与恶的道德议题,在荒土意象的信仰话题下,是不会真实存在的
这也就表明了,在荒土意向下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因此我们能够发现,在荒土意象之下,被重塑的不仅仅是文化,他的另一面也就是被作为文化社会价值的根本的道德义务,也被重塑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德义务在不具备规则框架的文化荒漠里,或某个正在被重塑的文化情境中,成为了完全由我们个人调节与掌握的臆想
他时而漂浮在信仰的光辉之上,时而隐藏在黑色的深邃之中
“假若我有众天神的绣袍,镶织着金光和银光,那些湛蓝、浅灰和深黑的绣袍,闪烁着夜光、日光和霞光,我愿把它们全部都铺在您的足下,但我身无分文只有梦想,我已经把梦想铺在您的足下,请轻踏着走,因为您踏着我的梦想。”
这段是威廉叶芝的著名爱情诗篇,齐泽克曾用这首诗描绘灾难,警告我们不要活在别人的梦里,但是在废土文化的文学意象下,特别是荒土的意象下,这首诗更像是在描绘某种现实,似乎我们就是在踏着前人的梦想前行的,那些道德与不道德、人文或沉沦,都为我们各自带来和构建出了不同的信仰力量与性格面貌
而废土文化更是想利用荒土意象,来表达出那首诗一样的场景,他可以写作:
当你踏上荒土时,请轻轻的踏着走,因为您踏着的可能是,全人类的人文理想,以及您自己的梦想
最后在题外话一下,许多游戏里的朋克,实际上是一种朋克风格简单来说就是,他们更多的是想利用朋克符号,来让本就了解或接触过这一文化的群体,立刻对朋克进行联想,以此来打造出一种朋克氛围
同时由于我们这期视频主要的话题是荒土,浅显地解释了在废土文化下末世景观中的荒土意象,所以我们对朋克是没有作出全面解释的,只是表达了荒土意象与朋克在源头上,几乎相同这一点,这应该也是,在大多数以废土文化为主的游戏中,洞见到朋克身影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