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国天子录(草稿一)—沉湎温柔之毒篇
第八章前序 你听说过大唐吗?你了解过大唐盛世吗? 你沉湎于大唐的繁荣和辉煌吗? 可是你没见到那盛世下的哀鸣,安史下的众生,以及藩镇和宦官蹂躏下哀嚎的民众。 你知道五代和宋是如何看待唐朝的吗? 不,你不知道。 大唐,它的灭亡,或许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从朱温代唐开始。不,或许还要更早。以至于让世人分不清何为因,何为果。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脉络,在滚滚的岁月和历史尘埃中,再窥大唐的一斑。 公元649年,在龙榻上,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老人虽已憔悴不堪,却难掩帝王之气,他就是大唐皇帝天可汗李世民。他已口不能言,但却依旧神志清醒。 他的侍妾武才人和太子李治不见了踪影。在病房的另一侧,传来男人的喘息和女人的呻吟之声,伴随着灵与肉的碰撞。 面对着这一切,他不可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是啊!大唐的皇帝,众酋长和国家的天可汗,怎么可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哪怕是他,此刻心中也不免泛起一阵悲凉。哪怕那个女人他不曾在意,哪怕他最爱的只有长孙皇后。就这样吧!又能怎么办呢?一个女人,又能有什么危害呢! 是啊!又能有什么危害呢? 高宗朝,皇帝的寝宫。传来男人和女人的呻吟声。此刻的武皇后,趴在门檐,看着自己的丈夫李治和自己的姐姐武顺通奸,后更发展到和自己姐姐的女儿通奸。不知是否会想起那个自己还是丈夫小妈的遥远午后。或许她不会后悔,比起尼姑庵孤苦一生,此刻的痛苦或许并不算什么。既然选择了如此的利益,就得有承担如此的伤害的觉悟。 668年,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武顺死了,同年,他的侄女贺兰氏也死于宫中。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姐姐的儿子贺兰敏之时。那个孩子的眼里是满是怀疑和警惕。这个孩子,他或许是在怀疑我吧!怀疑我杀了他的姐姐。 接着几年便传出武则天的母亲,和自己侄子贺兰敏之的不伦绯闻。直到771年,当自己和丈夫的亲生女儿,太平公主哭着跑回家的时候。“我的女儿,发生了什么?”“是,舅舅,舅舅贺兰敏之他…” 后面的话语难以启齿,她仿佛又想起了贺兰敏之的那双眼,那个少年那双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眼。丈夫的怒火已经到达无以复加。“朕要杀了他,杀了这个畜牲。” 同年,贺兰敏之被判流放。没到年底,便死于流放途中。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之后广纳后宫。 公元693年杀子李旦众妃。李隆基之母窦氏就死于其中。 公元705年,为身后有祀,遂还政于李唐。为保证不翻案,传位于最无能的儿子李显。 公元710年,李显被毒死,其妻韦后欲效武氏临朝称制,其女欲为皇太女,与母毒父又毒弟。 同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 之后李隆基剪除太平公主势力。睿宗退位,李隆基继位。创开元盛世,恣意跋扈,盛世繁荣,张扬自信。又怎么样呢? 唐玄宗时,玄宗纳武则天兄弟后代,玄宗表妹武氏为惠妃。作为武家人,武氏一族并未遭到清算。 733年,武惠妃族妹丈夫死,其族妹遂与人通奸,奸夫名叫李林甫。 武惠妃族妹向武惠妃托关系,要惠妃在玄宗面前,为李林甫美言。 736年,李林甫靠着这层关系,和巴结逢迎成为宰相。 737年,因武惠妃谗言,唐玄宗亲生子太子,鄂王,光王,三字被玄宗亲令杀死。 738年,唐玄宗纳武惠妃子寿王之妃,唐玄宗儿媳杨玉环为妃。 接着,唐玄宗重复了爷爷的传统艺能,和杨玉环的姐妹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皆有私情。 745年杨国忠靠裙带关系成为宰相,其早与堂妹錿国夫人有私。 751,杨氏姐妹纵容奴仆当街鞭打公主及驸马。其气焰嚣张由此可见,劣迹斑斑不可胜数。 其间安禄山靠着李林甫美言和对玄宗谄媚,平步青云,又认杨玉环为母。其权如日中天,领三镇节度使。 755,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 756年,李亨发动政变,马嵬坡杀杨贵妃,杨国忠,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得逃,被县吏追索,终死于长安狱中。杨家就此覆灭。李亨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即皇帝位。 等一下,等一下。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武惠妃祖父为武怀运。武怀运受韩国夫人武顺案被贬。武则天母为武士彟继任。武则天幼时,异母兄弟元庆,元爽,曾经欺负霸凌武则天及其母。 惠妃祖父武怀运曾经和武则天异母兄元庆,元爽,一起图谋对付武则天。 惠妃品行,自祖父起三代以内,脾气秉性,一脉相承。上天早有预示于李唐,为何李家从未在乎? 让我们再把时间往前调。 618年,李渊叛表兄隋炀帝杨广反隋, 621年,李世民虎牢关擒窦建德,王世充。李渊因窦建德为平民杀之,王世充为世家流放。后王世充于流放途中死于仇家刺杀。 626年秦王李世民于玄武门杀太子和齐王,纳弟妹杨氏为妃。同年逼父退位。 643年,太子因马上跌落残疾,恐重蹈隐太子覆辙,遂效父皇李世民,行玄武门事,事败,被废贬为庶人。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自唐建立开始,唐朝就从来没没有重视过道德。 傲慢,嚣张,跋扈,张扬,享乐,乱伦,败德,世家,恃力。 一向如此,唐朝以强大和能力为尊,以个人享乐和私利沉湎为快。当唐朝最强时,固然以此为守,但当它不再强大时,人人也皆可为私利和快乐而背唐,凭借自身的强大和力量,而反唐。 而道德和大义,从一开始便被唐朝众人践踏于脚下。又如何可以指责安史之乱的那些臣子为乱臣贼子,不忠?毕竟他们只是在遵守生存法则和现实常识罢了。 哦!对了,此外在647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647年,中天竺王袭杀唐朝使团,王玄策不经请示李世民,调西域兵一人灭一国。 此事唐朝并未在意。毕竟这样的小事在唐朝比比皆是,不足以为大功,更不足为过。无论是功劳,还是不经请示私自调兵。将士调动主观能动性,又何错。 既然如此,当唐庭失势,又怎么可以怪边将和节度使,调动主观能动性自立,为自己谋官谋爵,甚至篡唐称帝呢?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如双刃剑。如果安史是事物的反面,那王玄策又为何不能是事情的正面。安史和王玄策,又为何不能是同一个问题和弊端的不同体现?又有谁可以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只享受好处,不承担风险呢? 于是自安史之乱,唐乱一百五十多年,期间少有安定。长期大权旁落,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唐朝又有何憾,不过求仁得仁。 或许这样说是不对的。五胡乱华,南北朝以来。世家何其跋扈嚣张。北齐禽兽王朝,远甚于唐。娄昭君只因高洋丑陋而不喜。独孤伽罗,只因子杨勇妻子出身低微,而语:“一想我之子孙,日后要拜此卑贱之人,不禁心痛,简直无法忍受。” 唐之道德,已然高尚。够了够了,不要再追溯因了。否则将会没完没了。 道德对于一个王朝的稳定和长寿,到底有多么重要。怎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呢? 而当优容华贵的强者世家,沉湎于强大,利益,快乐和欲望,这些温柔之毒时。或许,就早有此祸。这场飞扬跋扈耗尽前朝后世的福分,改变历史走向的灾难后后事,就已经注定在了因果上。 而唐朝这只巨鲸的灭亡没能做到一鲸落万物生,而是一鲸爆,万物损。给华夏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和坑。 尤其是对它后世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