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网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章节考核测试答案

2023-07-15 18:25 作者:阿赛德cool  | 我要投稿

第1章 单元测试


1、拥有死亡意识,并不意味着(  )


答案: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有一天会死亡


2、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不包括(  )


答案:教给人们深邃的死亡哲学智慧


3、下面哪一个不是死亡教育的主题?(  )


答案:怎样为来世做好准备?


4、死亡学的创始人是


答案:梅契尼科夫


5、1963年,(  )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死亡教育课程


答案:罗伯特·富尔顿


6、“未知生,焉知死?”是谁的名言?


答案:孔子


7、“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吕氏春秋》中这段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答案:生命是一次性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宝贵


8、美国外科医生舍温﹒努兰为什么不敢在死亡证明上写上‘死因:年老’


答案:现代医学拒斥死亡


9、现代社会中病人死在医院而不是死在家里的现象造成了(  )


答案:人们对死亡的无知


10、关于信仰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有坚定人生信仰的人不会随波逐流


11、下面表达人生无常的诗句有


答案: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12、以下属于不尊重生命的行为的是


答案:酒驾、黑社会街头火并


13、死亡教育要处理的议题有


答案:关于死亡的知识、关于珍爱生命、怎样征服死亡带来的恐惧与悲伤、恰当的人生观与死亡观


14、死亡教育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体验。


答案:正确


15、1963  年,荷蒙·菲菲尔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死亡教育课程。


答案:错


16、落实于体验的死亡教育课程侧重于让受教育者对与死亡相关的现象感同身受,并对于这些现象进行思考,重感受反思。


答案:正确


第2章  单元测试


1、下面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不属于神造论的是( )


答案:进化论


2、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人的生命来源于(  )


答案:父母性交后精子竞赛的偶然结果


3、为什么要讨论生命的意义?(  )


答案: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世俗的和超越的支持


4、讨论生命的意义不包括下面哪个方面?(  )


答案:生命对于创造生命的神的意义


5、毕淑敏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她又说:我们要创造一个意义出来。这说明毕淑敏主张生命是否有意义完全在于个人是否愿意去创造它。(  )


答案:对


6、下面关于个体命运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人的命运会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是更多地取决于个人努力


7、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的意义是


答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幸福。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发展愿景。生命就是实现这种幸福和愿景的基础。

                     

8、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上层社会、富裕之家,那么他基本上可能一生衣食无忧。这表明


答案:人的命运中有一部分的确是被决定的,与个人努力无关


9、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表达了与拉马克思想不同的进化论学说,其思想包括


答案: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10、关于人类生命受孕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


答案:在男性射精后,有五分之一的精子会因为女性阴道的酸性环境而立即死去。、在到达子宫颈之前,还会有五分之一精子死去。、实际上真正能够到达子宫的精子不过几百个。、一般来说,最后仅有一个精子能够顺利地与卵子结合,完成授精过程。


11、苏格拉底教导我们: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答案:我们必须经常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以便据此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个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人的命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里


12、追寻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要为生命存在提供一种支持。


答案:正确


13、个人努力对于改善命运毫无意义。


答案:错


第3章  单元测试


1、蒙田说:预先思考死亡就是预先思考自由。蒙田的意思是(  )


答案:拥有死亡意识,就不会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2、死亡无所不在的事实要求我们(  )


答案:拥有死亡意识,反思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3、皈依宗教作为超越死亡的一条路径,其合理性在于(  )


答案:相信宗教的来世之合乎心理卫生,可以缓解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紧张


4、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实际上揭示了主人公产生(  )的过程和状态。


答案:死亡焦虑


5、下面(  )表达了对于人生是向死而生这样一个事实的认识。


答案:托尔斯泰: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思考的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


6、说死亡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主要指


答案:死亡是人类社会中很常见的现象。


7、一些人生来就相信自己会永生,这是


答案:天生幻觉


8、“德黑兰死神  ”的故事所揭示的人的本性是


答案:好生恶死


9、死亡这件事必须一个人亲历亲为,他人无法代劳。这说明死亡意味着(  )。


答案:孤独和隔离


10、“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这种超越死亡的路径属于(  )。


答案:哲学反思


11、死亡的意义这个议题所包括的两种含义是


答案:“有死”的意义,也就是人会死亡这件事的意义。、某一个体的死亡这件具体的事情的意义。


12、以下属于通过哲学反思的路径超越死亡的是


答案:朝闻道,夕死可矣。、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日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死亡是灵魂离开肉体监狱而获得解放。

                     

13、宗教是人们为了解决人们的死亡恐惧和死亡焦虑而专门制造出来的。


答案:对


14、死亡焦虑,是指人类个体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或者人必有死的事实所产生的不安、纠结、恐惧等心理和情绪。


答案:正确


15、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答案:错


第4章  单元测试


1、濒死体验是( )向人们报告的主观体验。


答案: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


2、《life  after life》的是(  )从搜集的上千案例中精选了一百五十个左右写成的濒死体验报告集。


答案:雷蒙德·穆迪


3、我们从濒死体验研究中所获得的启示是(  )


答案:濒死体验为人们征服死亡提供了一个心理支柱:死亡并不可怕,而且某种意义上,那是一次奇妙的生命之旅


4、“濒死体验”这个概念是(  )提出的。


答案:雷蒙德﹒穆迪


5、中国濒死体验研究者(  )曾经发表关于中国唐山大地震中经历濒死体验者的研究成果。


答案:刘建勋


6、近代最早的濒死体验探索者是


答案:阿尔伯特·哈伊姆


7、濒死体验的研究者报告大约有多大比例的濒死体验是负面的,如堕入地狱,承受烈火煎熬等等?(  )


答案:10%


8、Near-Death Experience  这一概念的首先使用者是:


答案:雷蒙德·穆迪


9、中国最著名的濒死体验研究者是


答案:冯志颖


10、以下符合濒死体验事实的是


答案:能够说出濒死体验的人并没有真正死亡。、濒死体验者的报告带有主观色彩。、濒死体验的内容常常受到报告者所处文化的严重影响。


11、导致罗斯医生在早年相信灵魂观念和死后世界的原因和经历包括


答案:她发现病人在临死前会极为放松,感到宁静平和毫无痛苦。、她发现病人的临终幻觉里面包括了刚刚死去的人,而病人并不知道他已经死去。、她的一个已经去世的病人斯瓦兹太太居然“回访”了她。


12、可以用来描述穆迪医生对待濒死体验态度的词有


答案:认真、谨慎


13、能够说出濒死体验的人都曾经被医生认为已经死亡。


答案:对


14、濒死体验通常都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说明那是报告者个人随意编造的故事。


答案:错


15、濒死体验根本上来说是不科学的,因此是虚假的。


答案:错


第5章  单元测试


1、北京心理危机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自杀是(  )人群的首位死因。


答案:15岁至34岁


2、世界卫生组织自2004年开始,将每年的(  )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


答案:9月10日


3、家庭主妇的自杀率较高,主要是因为(  )。


答案:生活太单调,没有挑战性


4、下面(  )不是可能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人格障碍。


答案:焦虑


5、下面(  )不属于自杀的征兆。


答案:向好朋友或者亲近的人诉说自己的烦恼,请他们宽慰自己

                     

6、历史上第一个对自杀做出严肃学术研究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答案:杜尔克姆


7、许多人认为中国自杀率很高,这主要是受哪位学者的研究影响?


答案:费立鹏


8、关于是否应该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下面看法中错误的是


答案: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会勾起其自杀的愿望


9、准自杀的特征包括


答案:没有行为先兆、行动决策出于报复性的心理;或者为了达到让对方迅速屈服的目的、一般没有前驱症状


10、过去二十年里,中国出现了大批农村女性从乡村到城市的劳动力迁移。这使得农村女性自杀率大幅度下降。这是因为女性的迁移规避了三种自杀风险,它们是


答案:对农药作为自杀工具的规避、对原有从属地位的规避、对原有家庭纠纷的规避


11、以下关于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有


答案:有未能及时解决的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自杀倾向大。、家庭存在危机的青少年自杀倾向大。、学业压力大的青少年自杀倾向大。、有外控个性的青少年自杀倾向大。


12、自杀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中国15岁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答案:对


13、在我国,用精神疾病来解释自杀原因,只适用于一小部分自杀者,而不能解释全部自杀现象。


答案:正确


    由于篇幅有限,完整版可移步公号免费下载,见个人简介。


网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章节考核测试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