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Kards各国单位考据——意大利(3)

2022-04-01 09:33 作者:分析纯的明矾  | 我要投稿


SM.79中型轰炸机

啊,前两期我们讲了意呆利空军的两种战斗机,今天咱来看看服役于意大利空军的中型轰炸机:SM.79食雀鹰



诞生

诶,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这家伙起初设计出来是当客机用的(就跟M3冲锋枪由大众汽车制造一样)

萨伏亚-马切蒂飞机公司:我们要设计一款三引擎八卧铺客机啦!

此时正是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开战的前夕,结果这飞机的潜力好巧不巧被军队看出来了

墨索里尼:这项目我墨索里尼投了(bushi


结构

1936年10月,SM.79食雀鹰正式交付,命名为S.M.79-I Sparviero。按军用型要求的S.M.79-I有以下特点:飞机采用5人制机组,分别为驾驶员、副驾驶员、无线电员、随机工程师、领航员。无线电员位于飞行员后,同时负责操纵飞机上部后射的一挺12.7mm Breda-SAFAT机枪,为容纳这挺机枪和一挺12.7mm Breda-SAFAT前射机枪,在飞行员座舱后面的机身上部设计了一个后部开敞的凸起部分。前射机枪安装在凸起部分里,枪口火线越过机头螺旋桨旋转的区域,螺旋桨不再安装同步射击装置。后射机枪向后支承在开启部分,凸起部分可以使射手免受气流冲击。这个凸起部分使飞机的前上部多了一个鼓包,因此在和英国飞行员作战后不久,英国飞行员就给它起了一个十分形象的绰号"该死的驼背"。随机工程师位于机身中部,同时负责操纵一挺可以从机身侧面的舱口向外射击的7.7mm Breda-SAFAT机枪。领航员同时负责担任轰炸员和腹部后射机枪射手的任务。由于机头和常见的双发轰炸机不同,安装了一台发动机,无法安排透明的机头观察窗、轰炸瞄准仪、轰炸员座位等,只能在腹部设计了一个前面有透明窗的小荚舱,中间安装轰炸瞄准仪、自动照相机、飞行员座椅、飞行操纵设备(在临近目标时接管飞行员对飞机的操纵,以便精确瞄准),在飞机和敌机遭遇时,轰炸员还要负责操纵安装在荚舱后面的一挺后射12.7mm Breda-SAFAT机枪。正、副驾驶员的座位并排,后面有一块9.5mm厚的装甲板保护。炸弹舱在机身中部,炸弹的悬挂方式很特别,头朝下垂直吊挂在炸弹舱中。炸弹的携带方案为2枚500KG、5枚250KG、12枚100KG任选一种,在必要时机翼下还可以吊挂2枚500KG炸弹。说实话这飞机在1936还挺先进的。

SM.79食雀鹰的侧面视图

前期作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这小胡子和墨索里尼都支持佛朗哥政府,于是我们的食雀鹰顺理成章的被派往巴里阿利岛参与对地打击。在战斗中S.M.79-I的主要对手是苏联援助的I-15“海鸥”和I-16“毛驴”战斗机,S.M.79的飞行速度基本和其相当,加上飞机数量的差异及有战斗机为之护航,S.M.79的战损率较低。这家伙不负众望,对共和军的海上交通线进行了猛烈的打击,导致海上补给无法进行。在打赢了西班牙内战后,意大利人就有点飘了,他们放松了对后续的一些机型的研发工作


改造

1937年年底,意大利海军一看,这飞机不错,拿来吧你,于是呢,出现了SM.79-II。这种改型可以发射鱼雷以打击海面目标,同时换装的更大功率的发动机。Piaggio R.XI RC.40(1000hp);Fiat A.80 RC.41(1030hp);Alfa-Romeo 135 RC.32(1350hp)分别是SM.79食雀鹰使用过的发动机(不会还有人不知道hp是horsepower马力吧)1939年10月,S.M.79-II开始交付使用。


中期作战

1941年初,隆美尔率非洲军团登陆北非,到3月份北非的制空权才转到德、意空军手中。1940年底,德国空军第10军进驻西西里。1941年1月,意大利空军的轰炸机配合德军飞机对马耳他岛进行了58次轰炸,给英军造成严重损失。6月,由于英军进攻托布鲁克,德国空军移防北非,只留下意大利空军对马岛实施攻击。德军一走,意大利空军就开始摆烂。但他们还是完成了两次打击,第一次是1942年6月11日,英国的两只船队分别从直布罗陀和亚里山大港出发,为马耳他岛运输补给。从西边出发的6艘运输船有航空母舰"鹰"号、"百眼巨人"号,战列舰"马来亚"号,巡洋舰"开罗"号、"利物浦"号,16艘驱逐舰护航。14日,在撒丁岛附近海面,意大利SM.79和少量Z.1007bis Alcione(也是一种三发轰炸机)对船队进行猛烈的鱼雷袭击,一艘运输船被击沉,"利物浦"号被击伤,不能行驶。15日,当船队驶近潘泰罗尼亚岛以南时,岛上的SM.79中队,配合两艘意大利巡洋舰和许多驱逐舰再次袭击船队,击沉"贝督英"号驱逐舰和3艘运输船,最终只有2艘运输船抵达马耳他岛。从埃及出发的11艘运输船,缺乏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护航。14日驶抵克里特岛以南时,遭到SM.79机队的持续鱼雷攻击,到15日晨,已经有三艘驱逐舰和两艘运输船中雷沉没,巡洋舰"赫米昂"号被一艘意大利潜水艇击沉,损失惨重的船队不得不返回出发地。第二次则是1942年8月11日,英国海军战列舰"纳尔逊"号、"罗得尼"号,航空母舰"鹰"号、"无畏"号、"狂暴"号,7艘巡洋舰和32艘驱逐舰护送14艘运输船,从阿尔及利亚驶向马耳他岛,执行"基石"计划,为马耳他岛运输"喷火"战斗机和物资。出发后不久,航空母舰"鹰"号被潜艇击沉,但在沉没前将飞机全部放飞到马耳他岛。次日,舰队遭到意大利鱼雷飞机(SM.79-II)的袭击,航空母舰"无畏"号被击伤,一艘运输船和一艘驱逐舰被击沉,航空母舰的舰载战斗机和舰队的防空炮火击落了39架敌机。12日晚,意大利鱼雷艇、潜艇、鱼雷飞机发动大规模攻击,到早晨,7艘运输船、巡洋舰"开罗"号、"曼彻斯特"号被击沉,另外两艘巡洋舰和包括装载重要物资的美国油船"俄亥俄"号在内的3艘运输船被击伤。幸存的舰船继续勇敢地向马耳他岛前进,"俄亥俄"号在拖带下也继续前进。13日,空袭继续进行,"俄亥俄"号和另一艘运输船被击中,丧失航行能力。13日夜,仅有3艘运输船抵达马耳他岛。15日,又将受伤的"俄亥俄"号和另一艘运输船"布里斯班之星"号拖进港口。15艘运输船只有5艘将物资运到马耳他岛。


后期作战

1942年,“火炬行动"开始,美军登陆了突尼斯,自从美军来了,意大利人便逐渐失去了制空权,到了1943年”哈士奇“行动开始。盟军进攻西西里岛不过在前几次偷袭成功后,意大利空军被盟军空军暴打了一顿。到行动结束时,SM.79已经不剩多少了。1943年9月3日,意大利向盟军投降。残存的SM.79一部分飞往盟军控制的南方,为新的意大利联合空军使用,在战争结束前改为联络机和运输机使用。另一部分飞往德军控制的北方,为意大利法西斯的"萨洛共和国"空军使用。萨伏亚-马切蒂飞机公司位于诺瓦纳的生产线继续为"萨洛共和国"生产SM.79,因只能当成鱼雷轰炸机使用,飞机再次改型。位于机腹的轰炸手荚舱取消(主要是投弹手此时也没啥作用),"驼背"中的前射机枪改成20mm机关炮,排气汇总管延长,无线电设备较先进称为SM.79-III型。1944年3月10日,S.M.79-III型参加对美军在安齐奥登陆点附近的美军舰船的攻击。3月13日、4月10日、6月4日,曾长途袭扰直布罗陀港的盟军舰艇,随后移防到东部地中海。最后的战斗是1945年1月5日在亚得里亚海击沉一艘5000吨级的蒸气船。


终结

1945年4月25日,意大利最后一支使用SM.79的航空中队解散,剩余的SM.79作为民用客机使用到50年代初 。据统计,SM.79系列的总产量为1300架,其中有1200架为SM.79-II型。

Kards各国单位考据——意大利(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