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文摘录】不要强是要强(荀慧生)

2022-12-04 23:30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图片
荀慧生先生

过去在老戏班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强是不要强,不要强是要强。”我看这句话还是符合辩证法的。“要强是不要强”,是说一个演员,只在私下要强好胜,派他一个一般的角色,他一百八十六个不高兴,心里不服,到了台上马马虎虎,以表示他的“清高”;派他一个主要角色,他受宠若惊,盛气凌人,到了台上却漏洞百出,看去表面好象是很要强,实际上是不要强。“不要强是要强”,是说一个演员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平日派他个一般角色,他“直呼直令”,严肃认真;别人演戏他在一旁认真地看,一招一式默记在心;别人指出他的不足,他虚心求教、洗耳恭听;偶尔派他一个主要角色,他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旁若无人。有些人可能认为他太老实,太不要强,其实这正是他要强的表现,他是在艺术上要强。我们每一个演员,不论是主演还是配演,都应当有这种“不要强是要强”的精神。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本事是学出来的,能耐是练出来的,久练久熟,凡事都是如此,学戏,演戏也不例外。老先生讲究“背后练鞭”,平日要下苦功夫,把技术掌握熟练,一遇机会登台演出,便一鸣惊人。先有了个人的努力,遇到机会才能做出成绩来。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要先掌握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当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才能很好地用自己学得的本领去为人民服务,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现在有些青年演员同志却不是这样。由学校毕业了,便自以为学了不少的戏,自以为有了雄厚的资本了。分配工作以后,马上让他演出还好一些,如果一时唱不上主戏,他就怨天怨地,牢骚满腹,埋怨完了张三埋怨李四,而自己却不下苦功夫去练、去学。他说:“我练了,上哪儿用去呀!”实不知,本事和机会是相辅相成的。你有天大的本领无处施展,仍等于没有;有了施展的机会你没能耐,也等于零。何况我们新社会绝不会埋没人材,你有本领就必有你施展的机会。老话说:“闲时买来忙时用”。千万不能等机会来了再现学、现练。虽然是“临阵磨枪,不亮也光”,但总不如平常多学多练的好。


有个别的青年演员,傲气十足,唯我独好,谁也瞧不起。他演不了的戏,他不会的戏,就被说成是不好的戏;他会的,他能演的,就统统都是好戏。让他演出吧,他说劳逸结合安排得不好;不让他演出吧,他又说对他不培养,埋没了人材。脑子里想的总是名呀,利呀,如何享受呀,可对于业务却毫不用心琢磨,浅尝辄止,会了就得。对老先生谈不上尊敬,更谈不上虚心求教,弄得老先生也没心思去教了一“他不问更好,问起来我就说两句。说多了他也听不进去,说不定他还要给批上一顿,何苦呢?”这样,你如何能学到东西呢?你让他去看别人的演出,他不当成是极好的学习机会,而是去看新鲜,看热闹。没看过的看上两眼,看过一两场以后,就觉得也不过如此;而看过的戏他根本就不去看。这要是一般的观众,当然无可非议,作为一个演员,这样就不行了。生戏应当着,熟戏更应当看。看看人家演出来为什么就好?好在哪里?和自已演的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区别?为什么自己一演就“瘟”?人家一演为什么就满有光彩?我应当向人家学习什么?不断反躬自省,们心自间,然后根据自已的答案去努力,去钻研,这才是艺术提高之道。还有些人认为,反正这个戏我演不了,我还看它干什么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做什么工作都不能畏难而退。哪个演员也不是生来就会演戏,就能演主要角色的,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中提高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当然,光走也还是不行的,还要有千里之志。这样才能坚持不懈,见难而上。如果头脑里连迈步的想法都没有,那如何能走出千里之外呢?《杜十娘》、《钗头凤》演起来“吃功夫”,只有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充分表达出来,才能感动观众,确实不太好演。是不是因此就连想也不敢去想呢?连戏也懒得去看呢?我看这是要不得的。无论什么戏,别人演得了,我就演得了,不仅演得了,还能演得好。这个想法是非有不可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信心。有信心,有恒心,踏踏实实地去练,去学,去看,日久为功,经过一定时间的刻苦努力,何愁艺术不能提高。我们今天提倡“树雄心,立大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更有个别的青年同志,“小活”不愿来,“大活”来不了,可嘴上却夸夸其谈,成本大套,说自己是主演的坏子,埋怨组织上不培养。实际上,党和国家为你们安排了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践机会,是你自己不珍借,是你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另外,演主要角色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过程的。常见个别青年同志,在舞台上松松跨垮,没精打采,好象他天生就不该演配角,给别人当配角屈了他的才。过去老先生演出,有主、配演之分。演戏嘛,就是要有一定的分工,唱花的都同时上台资金玉,小生的都粉上莫雅同时登场,这爱伯是不行的;何况每个人的艺术水平又有高低之别呢。好花总得绿叶扶。你是红花,我是绿叶你花红,我叶绿:你花盛,我叶茂,一个个在场上都精神注。粉一个院子答应一声“有”,或粉一个中军传达军令,也都有介事,不折不扣,这样全台上下才能成为“一棵菜”。主滨固然重要,配演也并非不重要,好的配演在观众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把配角演好了,也可以由配演上开为主演。当然,这不是光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就可以成功的,它要经过实的检验,要得到观众的批准。这种例子在过去并不罕见。如:当年的著名老生高庆查、贯大元,都是由“二路”唱出来的。高庆奎一开始是演“二路”老生的,给潭鑫培先生配演《击鼓骂曹》的张辽。然而他嗓子条件好,做戏认真,个人也务力,所以由张辽改唱裤衡,再唱“三斩一碰”一类的老生主角戏。他宗学刘鸿声,以嗓音高圆、宏亮为观众所称颂,自成高派。贯大元也是如此,由院子过渡到“二路”,由“二路”唱主角,在艺术上有了一定的成就。由给旁人配戏到自己唱主演,这是一个飞跃。但这个飞跃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们平时务力的结果。当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为观众所喜爱的时候,不用去争,自然就会予以适当的安排。假如他们唱“二路”的时候也是满腹牢骚,在台上吊儿郎当,马马虎虎,恐怕后来他也唱不了主演。


总之,青年人要有抱负和理想,但要和党的事业结合在一起;一个青年演员应该有志向,有雄心,但要以党的文艺事业为前提。要谦虚谨慎、不骄不傲;要勤学苦练,努力钻研;要把每看一次戏都当成自己极好的学习机会,要把每上一次台都看作是自己锻炼的难得场所;要熟练地掌握业务技能,让本事等机会,绝不能临阵磨枪,让机会等本事,要象雷锋同志那样,甘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绝不能无功受赏,党和人民讲价钱。这样,就能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作者:荀慧生 1981-11《人民戏剧》】


【旧文摘录】不要强是要强(荀慧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