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述大秦的衰亡

2021-01-31 22:33 作者:神兽丘比娘  | 我要投稿

本文探讨的是秦兴亡的特殊性,围绕着商君展开。

也是为抛出出关学作铺垫,因为秦的统一和现今的局势有相似度的,所以需要讲清楚秦。

对于秦亡的缘由,常有六国反噬说,暴政说,制度说,等等。

种种说法其实都有道理,但都不是很合理的解释。

引、被忽略的背景

秦是一个老国家,从商鞅变法开始算都得有百年时光了,而变法中兴这是王朝中后期的事(到了王朝末期还能完成统一大业,挺了不起的)

如果从秦穆开始算,秦也享国五百年了,任何一个政权,到了这个岁数都是快寿终正寝了。

一、制度说

过秦论,以及林林总总马上打江山,不能马上治江山的说法个人将其归类为制度说,这类说法半是有道理的废话,半是被绝对化的谬误。

首先,一切问题最终都是可以归结为体制问题的,体制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肯定会衰亡,随着事物的发展,旧体制会越发需要改变,这是一般性的道理罢了。以这个作结论等同于抛弃了秦问题的特殊性,放弃了对具体事件的具体分析。

只能空对空,最终必然会滑入历史唯心主义。

并且,这种说法虽然承认了质变关系,但把质变归结为了环境,这就导致了很难找到失去稳定性的点,这也和理论本身的不深入性一体两面。

如果秦灭六国的慢一点呢?如果秦一直保持战争状态了?为什么后期秦灭六国那么快,及为什么秦统一之后做的那么急?秦法到了什么程度就不再适用了?

种种问题都无法作出解释。

二、暴政说

暴政说无法解释谏逐客书的抛出,如果一个地区实行暴政统治,这是难以想象为什么会外国人多到,政治上出现要驱逐外国人的声音(这侧面也证明了秦的开放度,不论出生均可居高位)。

当然借古讽今之辈喜欢拿出美帝做例子,但重要的不同点很多:美帝掌握着话语权,宣传领域天下无敌的,并且当初的美帝虎皮没破的时候看上去是不错的,而秦一贯是被话语权压制,不讨文人喜欢的角色。

为了打补丁,发展出来比烂说和堕落说。

比烂说的问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氏族尚未完全解体,国家的根基还是国人而非土地,国人会暴动赶走独夫民贼,也会逃亡,军队由国人构成,取不得国人支持要打败仗的。春秋时期有一项非常受重视的政绩叫做接受移民人数。

堕落说这是典型的英雄史观了,否认了历史人物需要通过人来起作用。为什么历史人物突然变得逆行倒施?历史人物逆行倒施缺依旧能拥有过去的权威?历史人物纵情享受之后,依然能够拥有强大的行动力?为什么一个堕落的角色,会天天高强度的办公把自己累死?

如果解释为一个阶级的堕落,这更难以解释了:秦所取得的成就是在堕落前还是后啊?为什么一个堕落的统治阶级依旧能够拥有强大的行动能力?

三、六国反噬说

这说法好像没什么好说啊,当年六国有组织的抵抗都被一扫八荒六合了,为什么剩下的残余力量能够那么强大?

是因为陈胜吴广起义时接住了楚国的名义?还是因为起义军中大批六国贵族的参与?

汉承秦制,汉军起义时期的军制都是秦制。至于起义军中前朝贵族的参与,这在正常不过,这不是他们的复活,反而是他们的被同化,不再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

按照个人看法,反噬说其实是借古讽今,其被认可是因为移情。

四、失稳说

这是我的观点,失稳是从系统论引出的词,也可以说是债务说,以债务危机形式表现的经济崩溃是表象。

从经济系统谈起,秦的经济系统是非常脆弱的,稳定机制在于其强大的二次分配能力,同时其脆弱程度也在于这,这几乎就是一个彻底的被组织系统,几乎看不到健壮性,一切依赖于国家调控。

(不是说秦没有自组织成分,自组织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在于经济的分配和交换环节被高度弱化了,这也是驯服市场的阵痛)

说秦法是打江山之法就在于此,秦的动员能力非常强大,人力物力高度集中于政府,社会财富高度集中于政府,民间积累非常薄弱,初次分配中政府拿走了太多,百姓负担太重。

所以经济运转的核心在于政府和社会的循环,政府必需不断的把钱花出去,以实现经济的循环,这好处很大很大,非常适合打仗,整个经济体制就是动员态,并且社会调控力量也非常强大,不打仗干大工程也很合适。

这就是商鞅所说的民弱国强,商鞅的弱民是这么一回事。

(穿插部分解释,秦的经济循环局限在了战争和工程,百姓奔波于战场和工役,谁也受不了这种辛劳,后文的推演主要提经济财政,看上去是物与物的关系,但需要看到人,百姓太苦是关键是核心)

因而秦人好战,也修建了大量宏伟工程,这是经济体系设计的结果,按照经验从事这两件事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率。

因为按照古典时期的经验,政府想要花钱也只能作这些事情。毕竟鹿台肯定不能修的,这是政治正确,祭祀也被礼规定的死死的,所以秦不是修工事,修水利,就是打仗和打造兵器。这也导致了秦的手工业比较发达,这同样推动了秦的战争能力。

这就叫上下同其欲,整个社会对于战争或者大工程都巨大的需求,同样这又看上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因而,不能滥用民意,要体恤民情,不能好战,好战必危,林林总总的政治正确从这经验中产生,秦的确是暴政。

再往下分析,工程是要大量冻结财富的,战争是要大量消耗社会财富的,秦大概率会出于流动性不足的紧缩状态,并且大概率高积累低消费(这还是算上了战争)。

所以,对于财富流动的节奏需要控制,否则很容易失控,秦这种系统一旦失控,很难重新稳定是。

按照我的判断,失稳点发生的很早,在统一战争过程中就已经发生了。

秦为了挽救自己的金融系统,不得不加快了战争步伐,同样频繁的起大役也是按照经验行事。

在明面上,问题集中表现为士兵债务危机的严重化,所以一贯好战的铁血兵团,突然就厌战了,纵使制度没变,甚至收益率也没变。

看上去是环境和民风突然变化了。

我们称呼罗马为西秦最关键就是因为这里问题的相似度,士兵因为常年征战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

但这个问题上秦很难使用减负令这种手法,因为秦的金融是集中于政府的,士兵欠的是国家的钱(有兴趣可以自行推演一下,如果有私人钱庄,会产生多大的破坏)。

秦法设计之初其实也有考虑这问题,并且有现成的居柴制度,欠国家钱还不出,那服役去,干活管饭,干几年活债务两清。(这和破产区别很大)

我们回顾无衣,仔细看会发现秦的士兵,需要自己承担部分战争开销的,这也是个人用收益率来描述的原因。

商鞅的改革比马略进了好几步,给予了平民参军权也把他们直接当成了国人对待。

因为战争开销,士兵欠钱理所当然,而收益率,也就是赏赐往往是以不动产、生产工具和特权的形式存在。

所以居柴不是破产。

自古驱民在信诚,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君是这么设计的,国家打一场仗,然后干几年工程,接着继续打仗。

战士打仗拿到了赏赐,然后干几年活还债,接下来就又有仗可以打。

居柴的作用在此,起到了保护战士财产和解决债务的作用,赏赐其实远远高于债务的,但赏赐的是产,欠的是钱,战士和社会都是面临流动性危机,但都是有恒产者。

不过打完仗还得去服役,这的确是太残暴了。

我们用债务解释的话,很容易发现秦为什么会在后期加快征战步伐,并且频繁的起大役(建基建,工事和文化设施),秦是在努力的解决债务问题,只可惜这是在饮鸩止渴,推动着问题的严重化。

并且疲惫的百姓关心的是什么时候可以休养生息,拿着赏赐好好过日子了,财产和赏赐所压制和忍耐的不满在积累。

补、如何治标

这里可能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否可以挽救一下,比方说搬来一座金山银山发下去,或者秦发放现金赏赐?

答案显然是不能这么做,因为秦的货币和物资是割裂的,物资流通的主体不是市场,却让人通过市场进行分配,结果必然是物价飞涨。

如果注入了流动性,政府就不得不同步的投放物资,这无异于把一切都送给了中间商,国家的积累,战士的奋斗,林林总总都会被掠夺一空。

顶层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回报必需以不动产为主,一方面保证了回报的不打折扣(否则债务就从役变成了税),另一方面保证了国家能够掌握强大的经济力量,因为紧缩,才有我们说的秦不缺物资不缺钱,不能普惠下去缺了民心。

那解决方案有吗?

治本之法很难找。

因为秦的经济循环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流动,所以必需以政府的物资调动能力加以维持,主体必须是政府的主动行为,所以自适应方案找不出。

政府的行为就必需带有鲜明的政治性,统一之后,失去了简单而广为接受的目标,大家需要休息,想要好好过日子。

高积累的模型必需转向消费,这里雷区数不胜数,受崇敬的军人和受鄙视的商人,地位会不是产生倒挂?尚武的风气会不会受到腐蚀?集体主义会不会受到挑战?强大的手工业如何转产消费品?征集来的物资又通过什么途径分配给百姓?

秦这个先富国库,再以国库富士的体系需要动手术刀,要借助政府手中的经济力量,给百姓带来福祉,保证政府手中掌握经济力量不衰退,保证百姓获得福祉,保证军人的地位和利益,保证社会意识形态。(这几个目的还必须协调,实施过程中大概率产生冲突)

如果能解决这问题,可能执掌计委都是屈才。

治标到是简单多了(相对的)。

问题是系统的失稳,表现点是债务危机和战争消耗。

之前我提到过减负令,秦不能直接这样一道政令直接解除债权债务关系,但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延期和减免。

秦不能直接解除有一个很大的原因,秦不缺钱,不缺人,不缺物,这是因为集中,一切都集中起来这就是改天换地的力量,但要是分散开,就瞬间变成什么都缺了。

这债务关系也是秦政府经济力量的很大一环节,起到提供劳动力、压制消费、周转救济等等很多环节的作用,并且也气到了保证军人对军队的拥有权的作用(军人对战争的投资关系),如果取消政府丧失一大部分动员力,同时军队退化为雇佣军。

所以,秦需要合情合理的进行减免大规模减免债务,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文化产业,也就是敬天法祖,祭祀、封禅等等大型庆典活动,借助这个,强化等级制,强调军人特权,并把债务减免作为参与活动的赏赐之一。

日后,庆典也承担部分分配职责,建立例常的庆典,以军人为主角,并进行普惠性的赏赐,建立一个低水平的低保系统。

战争的消耗也通过庆典,以集体消费这种节约的形式能节省部分。

然后就是开荒和土地的清点工作,把这个作为居赀的主要活动,以尽可能减少反感的形式,控制住人口,限制住消费,管制住物资流通。

这样就是一个重启的过渡期,可以重新进入循环。

但庆典能够冲淡多少不满这是有疑问的,日子依旧是这么辛苦的过,国家必需隔几年启动一次大工程来维持经济,这已经不是统一战争时期了,不满会迅速积累,按个人推算,问题的爆发点最晚也是该做的大工程快要完成之时。

(以秦的动员能力,这个时间长度可能是40-60年,会在这代人逝去之前看到)

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般是征集物资之后,以非商品化的形式进行直接分配,在分配机制上下功夫。

所以如果秦找到了别的可被百姓接受的方式,以进行政府和社会的经济循环,那可能形式会发生变化,个人推测,危机会同时发酵于官僚与百姓。

关键还是变法事业对持续推进,这是不进则退的,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得推进,并且在这过程中打击豪族(统一其实也是一种推进变法,在广度上)


浅述大秦的衰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