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陸》
《望大陸》
一、原文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二、白话释义
我死后,请把我葬于高山之上,我要时不时望望我的祖国! 葬在高山之上,好让我望到祖国大陆,若望不到祖国大陆,我将会无比痛苦! 葬在高山之上,好让我望到我的故乡,若望不到故乡,我将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遗愿。 天之宽广,地之辽阔,在山上,有一个全国人民共同的悲伤。 三、作者简介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诱人,号髯翁、太平老人,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等,笔名右任、骚心、大风、半哭半笑楼主、关西余子等,被尊称为“右老”。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书法家、诗人。于右任早年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被陕西学政目为“西北奇才”,后中举人。1904年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被清廷通缉。旋赴上海,入震旦学院师从马相伯。1906年赴日本考察报业,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报,宣传反清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次年流亡日本。1918年返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与军阀苦斗四年。1922年参与创办上海大学。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一届中执委。1926年赴苏联动员冯玉祥回国重建国民军,同年参与五原誓师,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后长期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1948年参与副总统竞选,次年被迫赴台北。晚年诗作眷念大陆之情颇深。1964年病逝于台北。 于右任在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国共合作等事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他一生参与创办、改建了渭北师范学校、复旦公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校,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此外,于右任善书法,喜作诗,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书法家之一。辑有《标准草书》《右任文存》《右任诗存》《右任墨存》等。 ※资料卡
于右任——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全名:于右任 别名:伯循(原名)、申生(乳名)、刘学裕、原春雨、骚心、大风、半哭半笑楼主、关西余子、右老 字:诱人 号:髯翁、太平老人 所处时代:中国近现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 出生日期:1879年4月11日 逝世日期:1964年11月10日 逝世地:台湾省台北市 主要成就: ①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②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 ③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先驱,中国国民党元老 主要作品:《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毕业院校: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 祖籍:陕西泾阳 四、《望故乡》写作背景
暮年,于先生深恨祖國处于分裂状态、自己不能葉落歸根,深念失散多年的大陸親人,遺憾而痛苦。1962年,他八十三岁,重病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考虑後事:「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1962年1月12日的日记)。之後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在日記本中写下了感情真摯沉郁的詩作《望故鄉》。 台北西北部有个大屯山,于右任的墓園便坐落于此。这是淡水镇一座海拔700余米的八拉卡山,从墓前向西北眺望,台灣海峽碧波荡漾,隔海处即是祖國大陸。墓園有對联,「西北望神州萬里風濤接瀛海;東南留勝蹟千年豪傑壯山河」。 「于右任先生墓」几个字是王羲之行书。这位当代名儒,前辈先贤,近代中国的书法大师,远离故乡山水而在此长眠,人们默念着于老的诗句,抚着于老的墓冢坟土,衰草寒烟,静默的墓表、墓碑之间,林峦青翠的八拉卡山,山下是基隆灘,遥望迷茫的西北天際,不禁令悼念者潸然泪下。 五、《望故鄉》的后世影响
《望故鄉》不愧为于先生一生中的巅峰之作,也是他的千古绝唱。先生欲将血泪寄山河。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当选中國新一届总理后,在举行的第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灣记者提问「對兩岸關系的看法」时,他说:“说起台灣,我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國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温总理当众吟咏了于右任先生的这首《望故鄉》诗,并说“这是震撼中華民族的词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以“激情山河的千古绝唱,令世界中華儿女裂腹恸心”相评价,真可谓贴切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