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31
之前是我的高中遇到的好朋友。帮助了我很多。不太爱笑,总是吐槽老师、学校、家人,总是在寻找更为高效的学习模式。是一个很有主见,同时也是个对现实有很多不满的人。
当初和他在一起学习很愉快。他会教我可以溜出去在楼下空教室自修,晚一点出去吃饭不用排队,扇形教师有空的躺椅中午可以过去睡觉……他一直在突破学校利用规矩约束人的方式。
之前一段时间他成绩不好,作业考试太多,很焦躁,一直呛人。他说想回家自习 ,从头开始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复习,不要以作业和考试的方式来检验一个人的学习成果。和老师沟通无果后直接回家了。
三个礼拜。我曾在之中打过一个电话问过情况,他说还可以,理科每天推进三节,语文一周背两篇,每晚花十五分钟做英语听力,还会下楼跑步。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手机。电话是通过他母亲打的。
我对此感到敬畏与期待。据他的话说,这是一条很有风险的路,但是成功了,或许能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影响。
但是之后他回来了。理由十分意外。因为请假次数到达上限,再请假就会被学校认为中断学业。他就换了一种贯彻自己的思路的方式:在学校里“自修”。虽然仍与我们一同参加课堂,但永远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抬头,不发言,不做作业,不考试。
老师们之前还会支吾着报出未交作业名单中他的名字,后来索性直接隐去。他也不怎么被我们同学提到了。同样是他的好朋友,他的同桌,也不怎么提到他。
似乎只有我觉得他一点一点变得碍眼了。当我们每个人都在抱怨作业太多没时间整理的时候,只有他能心安理得地将卷子看一遍之后放在一边,继续翻看他的课本与知识手册。用笔不断圈画整理。
只有他能——因为他的专注力和忍耐力是常人绝不可能比拟的。首先在课堂上不被老师所“干扰”就是十分艰难的事情了(我连上课写作业都做不到)。而他,无时无刻都在学习,每天中午和晚上与空旷的教室为伴,不在意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脸上绝不露出一丝一毫愠怒或烦躁,晚自修的二十分钟课间准时跑步——这些我们怎么比得了?
我已经与他失去联系了。我本以为和他能成为三年一起帮扶的好伙伴,但事实证明我很可能就是他的累赘。他已经领先我太多太多,我只能望洋兴叹而绝不可能效仿。我虽然仍然试图和他讲话,但嘴角总是挂不上笑容。我嫉妒。有时我还会感到愤怒。凭什么班级篮球赛他可以窝在教室里自习?凭什么樱花文会他可以带着嘲讽地说怎么没什么好玩的?
但……唉。我又盼望。盼望他期中考能够一飞冲天,高考时兑现他的诺言。虽然他和我说没有目标的大学,但我知道他的潜台词是能学多少学多少,分数是后话。我期盼,他能将坚毅转化成资本,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科学家,发挥他的潜力。或许他还能够撼动这个监狱的一根一柱——只是,他这样的学习模式,何尝不是更为内在的监狱?
202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