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互惠”这点事儿

2023-04-03 22:39 作者:藏乡江南客  | 我要投稿

互惠是人类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制度机制,它保证了人类走出丛林、走向文明。从幼儿阶段开始,我们便在原生家庭提供的环境当中不断体验和学习互惠,最常见的就是兄弟姐妹之间。有学者针对计划生育的批判,理由之一就是其对互惠学习机会的严重破坏和剥夺,因为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换句话说,一个人长大成年后,能否很好地跟他人进行互惠合作,与其是否为独生子女有很大关系。

互惠是人类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小到人与人的日常交往,大到国家和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都必须贯彻互惠原则,否则双方关系大概率会难以为继,甚至可能衍生出其他问题。因关系多种多样,互惠形式也多姿多彩,但互惠的本质内涵却保持不变,即付出与回报的双向流动或循环不息。从个人角度出发,在“差序格局”中存在的各种关系,都需要我们以物质和情感作为载体,尽量保持互惠链条的稳定与持续拓展。

但在现代化过程中,互惠却遭到了一定的挑战和危机。美国汉学家艾凯(Guy S.Alitto)先生在其著作《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把“现代化”概括为“擅理智”和“役自然”。现代化的人最显著的特征是追求功利、精于计算。物品、时间甚至情感,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有价的,是可以被换算成货币的。特别是在商品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又还剩多少物品不能被估算出价格呢?更何况绝大多数礼物馈赠早已被货币所替代。因此,如果一方的付出,没有及时得到相应的或等价的回报,就很容易导致原本建立的互惠链条发生断裂,互惠圈可能不再扩大而是缩小。

互惠是双方的事,既包括功利主义,也包括情感寄托。如果计算的天平过于偏向功利一端,以此作为是否进行互惠的依据,个人或许可以获得暂时的利益,但长远来看却无异于堵死了很多路。现实层面,我们自然无法要求他人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互惠行动,不必因他人的互惠“失约”而愤怒,但至少应该避免自己过于“现代化”,并认真秉持互惠的良好传统。


浅谈“互惠”这点事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