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资产系列4——碳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和破局之道(一)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碳资产系列的第三部分:碳资产的三要素模型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四部分:碳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和破局之道(一)
1、数据:应当加强管理高质量碳数据,保障减排量可测量可核查
1)、现状问题
A、碳排放数据盘点能力欠缺
A1)披露数量少
2019年中国沪深股市3939家上市公司中,超过7成企业未发布环境信息披露相关报告。现阶段企业距离准确统计碳数据的愿景还相距甚远。
A2)企业指引缺
碳排放计算指引往往从行业角度出发,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包括24 个行业指南,但缺乏落到企业具体执行层面的指引。这将导致问题,如,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在 2019 年的企业抽样碳排放报告核查中,发现报告中出现了排放源识别不清、数据处理有误等问题。
A3)盘点人才无
鲜有企业能够结合企业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在设施层面配置专业人才支持 MRV 流程来保证数据可靠性。
B、碳排放数据核查基础薄弱
B1)核查比例低
根据 CDP 2020 年中国供应链报告,60% 供应商提供直接运营活动碳排放数据,但仅 9% 会披露经过第三方独立核证的碳排放数据。碳数据可信度低会影响企业的排放目标制定。
B2)核查范围小
不到 37% 的企业披露的碳排放数据中会涵盖供应链上下游碳排放 (范围 3)的数据。
B3)时间序列短
企业缺乏长时间序列的碳数据管理意识。根据 CDP 官网,从 2018 到 2020 年全球范围内进行碳披露的企业新增了 2601 家,占所有披露企业的近 30%。这些企业大多相对缺少长期碳数据管理意识与经验。
C、碳数据管理与日常业务融合低
C1)融合程度低
碳排放活动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根据范围1-3碳排放的来源差异,涉及碳排放的生产经营活动数据往往归于企业不同部门进行管理,如:电费、外购能源电力使用情况往往交由财务、物业、采购等多个部门,纸张笔墨等办公用品则交 由采购、秘书等部门。这大大增加了碳信息归整和统计的难度。
C2)协作机制缺
一旦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汇总报送机制,应当确定每个数据的统一口径和报送频次,如:电费统一转换成用电量,每月报送一次等。
2)、破局之道
A、外部监管机构加强监督管理
A1) 进一步构建完整、统一的MRV技术指南和标准体系,逐步在企业内部实施细化到设施、工序乃至产品层级的数据监测体系,提高核查指南的可操作性及核查工具的标准化。
A2)强化MRV培训、指导和管理,对包括重点企业工作人员在内的相关节点人员开展多元化能力建设;加强平台建设、提升运行效率。
A3)进一步规范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加强约束。
碳资产系列的第四部分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五部分的内容:碳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和破局之道(二)
快车通道:
碳排放管理员证书、碳资产管理证书到底有什么区别?
碳资产管理,你了解多少?
碳资产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绿电:新能源发电为何引发资本市场如此剧烈反应?
从“限电”看双碳时代的趋势性机会
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对我们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