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备不让庞统法正赵云当顾命大臣:他们都有缺点,搞好了是霍光,搞不好就是曹操司马懿

2022-07-17 12:13 作者:真正的半壶老酒半支烟  | 我要投稿

刘备白手起家而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简直是横垄地拉车——一步一个坎儿。

在建安十三年前,刘备占地盘就像狗熊掰苞米,一边得一边丢,跨有荆益和汉中之后,顶级人才又纷纷陨落:建安十九年(214年),庞统在雒城攻坚战中被流矢射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在临沮小路上,被潘璋和马忠擒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关内侯、后将军黄忠和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病逝;章武元年(221年),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西乡侯张飞遇刺;章武二年(222年),骠骑将军领凉州牧、斄乡侯马超亡故。

五虎大将已去其四,三大谋士仅余其一,刘备败走白帝城托孤寄命的时候,只能让诸葛亮和李严分管民政和军事:“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李严在章武三年就当上了顾命大臣,但是直到建兴四年才转为前将军,也就是说,李严直到死,军衔也没赶上马超张飞,只能与九卿为伍而未能位列三公,都乡侯只有爵位而没有固定食邑,根本无法与丞相、益州牧、武乡侯诸葛亮分庭抗礼——刘禅号称汉天子,但是他只有益州这一个整州。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说明两个顾命大臣的分工是很明确的:诸葛亮主抓内政,军衔较低的李严管军事。

刘备遗命李严管军事,但是因为军衔太低,又远离中枢,季汉的军权实际还是掌控在诸葛亮手里,在建兴九年李严被免职之前,诸葛亮已经带兵打了好几仗:征南中七擒孟获,建兴六、七、八年三次与曹魏大战,李严即使参与,也仅仅是保障后勤供应。

用李严当顾命大臣,刘备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人说如果庞统法正尚在,顾命大臣就轮不到李严来当:诸葛亮、庞统、法正正好三足鼎立,优势互补并相互制衡。

但是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发现满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即使庞统法正都在,也当不了顾命大臣,他们的能力很强,但缺点也很明显,刘备一向以知人善任著称,曹操打压司马懿,刘备同样不会让庞统和法正欺负刘禅——这两个人能力和个性都太强,闹不好就会成为曹操和司马懿。

跟诸葛亮的谨慎方正不同,庞统和法正都不太谦虚:庞统曾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刘备下不来台;法正掌握权力后也很嚣张,诸葛亮也拿他没办法。

庞统和刘备当众吵架,被后世传为美谈:刘备采纳了庞统上中下计中的中计,斩了杨怀、高沛之后杀向成都,一路上所过辄克,刘备喝了点酒,就有点忘乎所以了:“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庞统端着酒杯泼冷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一向以仁义之君自诩的刘备当众被揭短,再加上酒喝得有点多,情急之下翻脸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出!"

我们不能责怪刘备没涵养,因为“伐人之国”的主意本来就是庞统出的,现在当着大家的面又说怪话,这岂不是又当头牌又立牌坊?

刘备急眼,庞统一点也不害怕,溜溜达达出去了(逡巡引退),刘备后悔失言又把他请了回来,庞统既不道歉也不解释,照吃照喝:“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说来说去,庞统也没有认错,要说有错,他也把刘备拉上了,这在古代是不合礼仪的:子不言父过,臣不彰君恶(一说为臣不论君非),庞统坚持认为刘备有错,这就是他的大错。

涪城酒会的那一幕,肯定会让我们想起汉景帝与周亚夫的“无箸之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跟庞统的口无遮拦不同,诸葛亮从来不跟刘备唱反调,反对伐吴屡次上书劝谏,那是《三国演义》的说法,无论是三国史料还是《诸葛亮集》,都找不到诸葛亮反对伐吴的片言只字。且不说诸葛亮原本就不想失去荆州,就是诸葛亮真有不同意见,也不会表现出来——明智的丞相一定会跟皇帝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君相不合,朝廷必然大乱,读者诸君翻看古代史和现代史,都会发现很多典型范例。

刘备伐吴失利,事后诸葛亮只是表示了遗憾,也没说刘备不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提出的是两种假设,这两种假设的结果是一个:如果法正还在,刘备伐吴就不会失败。

法正打仗有一套,但他绝不是顾命大臣的合适人选,因为他太嚣张了:“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法正有能力,但人品较差,如果他当了顾命大臣,还真未必会把后主刘禅放在眼里。庞统和法正共同的缺点,就是做事不是很谦虚谨慎,这样的人一旦掌握军政大权,就极有可能变成曹操和司马懿,刘备也是一头千年的狐狸,当然知道这二位都“非少主臣”。

当顾命大臣的人,一定不能太刚直或太嚣张,翻阅二十五史,像诸葛亮那样有始有终的顾命大臣如凤毛麟角,霍光、王莽、杨坚、长孙无忌、肃顺,不是加九锡后“受禅”为帝,就是被抄家灭族,庞统和法正辅政,很难说是会成为霍光王莽,还是会成为曹操司马懿。

其实除了庞统、法正,还有一个人也有资格当辅政大臣,那就是翊军将军赵云,刘备为赵云发明了“翊军将军”这个官职原本是大有深意的:翊,飞貌,敬也,辅也。

刘备原本是对赵云寄予厚望的,赵云人品高尚私德无亏,但是为人却有些过于刚正:刘备入川,用府库财帛和良田美宅大赏功臣,赵云反对;刘备伐吴,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以夺回荆州为目标,赵云还是反对。

赵云的第一次反对有理有据,刘备虚心接受,却让赵云得罪了一大帮想发横财的功臣,第二次反对,现在看来并无道理:“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魏灭了吴也不会屈服,不替关羽报仇,会让别人瞧不起,也会伤了众将士的心,更何况丢了荆州,进取中原就失去了最便捷的通道,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刘备都必须伐吴,赵云当时应该做的,就是想着怎么替刘备打赢这一仗,而不是在开战之前唱衰:“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刘备不是袁绍,也知道赵云这是好心说了错话,但是赵云此举,却显示了他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大局观,刘备虽未发怒,但心中肯定不快,于是赵云也就从顾命大臣名单中消失了——刘备托孤的时候,赵云就在白帝城:“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赵云忠勇有余而智略欠缺,在重大问题上不能与帝王保持一致且敢公开反对,这样的人,显然也是当不了顾命大臣的。

知人善任的刘备当然不会让庞统法正赵云当顾命大臣:这三个人都有“缺点”,搞好了是霍光,搞不好就是曹操司马懿,他们辅政,刘禅可就危险了。

刘备权衡再三,只能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即使庞统法正尚在,也只能靠边儿站。这就给我们留下了研讨的空间和话题:如果庞统和法正尚在,刘备病得糊涂,让他们跟诸葛亮一起辅政,最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是大家同心协力进取中原兴复汉室,还是掣肘踢脚争权夺利内斗不休?


刘备不让庞统法正赵云当顾命大臣:他们都有缺点,搞好了是霍光,搞不好就是曹操司马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