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讲记21——性相近,习相远

2022-12-03 10:11 作者:大科黄  | 我要投稿

师: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我们日常都背诵的句子,你们查到的是什么意思?

生1: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互相之间差异甚大。

师:根据你的理解,孔子主张性善论哦?一个人变坏完全是后天习惯造成的?这个符合事实吗?

生2:好像不符合,有的天生就很坏,也有的人,天生就很善良。

师:对,每个人出生下来都是不一样的,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小朋友就可以看出,有的智商高,有的智商低,有的喜欢安静,有的喜欢闹腾等等。而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孩子出生就是一张白纸,差距是主要由后天教育的不同导致的。

我们解读论语有几个基本的原则:一,符合逻辑和事实;二,一定是某一项主张或指导大家行动的语言,不是鸡汤,也不是正确的废话。这句话我们最常见于哪里?

图片

生:《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师:对,《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应试不弟后,把自己关起来,就写了这本书,自然地把孔子讲的话用在里面了,认为孔子主张人性向善的。其实他也不知道孔子讲的话真正是什么意思。

到底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有几个观点的争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们都是儒家。告子认为人性既不向善,也不向恶。而杨子认为人性既善又恶。我们把这句话理解了,就知道孔子对人性是怎么认为的。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些文中的核心字,性就是人性,本性的意思,这个很简单。相跟我们前讲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读音和意思,四声,表示观察和查看的意思。相的古字,表示人的研究通过木头缝去研究和观察。这里引申为根据事物的外貌外形来下结论,或判断。

图片

习就很简单了,就是之前讲的学而时习之的习一个意思,练习,实践和改变的意思。性相表示,通过表面现象或形貌去定义和判断它的本性。习相表示通过实践去把握和验证自己的本性。

这里的近和远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物理空间上的近和远,近表示容易,简单的,浅显的。远表示复杂的,困难的,深奥的。古代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用的,《孟子》: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近和远分别就是浅显的和深奥的。这句话意思就是,语言浅显而表达的意义深远,这个就是善言。同理《易·系辞下》有: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意思就是这个人所做的文章,意境深远又富于文采,说的话婉转却很中立客观,事情说的很明白透彻但又比较含蓄。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认为通过事物所呈现出来的相,去定义和判断它的本性,这是最简单的,人人都会总结,都会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但是这都是我们的主观臆断而已。而真正困难的,无比复杂和深奥的,是去习其相。不断地在当下的实践中,去把握和验证自己的本性,然后不断的调整,校对,迭代,而实现知行合一。

孔子认为,脱离了习,也就是脱离了当下的实践,在事上练的一个过程,就算你们说得天花乱坠,讲得再怎么好,都是浮云。言下之意就是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从胡思乱想上都转移到无限的实践和改变上来,这样来验证自己的本性。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你们争论得再多,对我们现实生活没有一丁点儿指导意义。

图片

孔子不会像其他哲学家那样,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不厌其烦地去解释这个世界,从来不会去想如何才能真正改变这个世界。而孔子就不同,他用一生去努力积极的改变这个世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简化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这个问题复杂化,哲学化,最后陷入这个问题不可自拔,浪费了一生却没有做成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我给你们讲课,听起来倒是很爽,但是如果不去做,不去行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我们手指挠过皮肤一样,当时舒服了一下,过了就没感觉了,所以我才会让你们去写,写的过程去锻炼自己的逻辑和思维,深化认知,才能够真正的改变。

或许孔子早就看穿了生命本没有意义,唯有生命的过程才有意义,我们的人生没有什么终极目标,也不需要老是问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唯有努力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当下的实践中,把自己的生命过得精彩,才是我们生命唯一的意义。


论语讲记21——性相近,习相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