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设定 (2023,日剧,10episodes,豆瓣9.4)
轮回选择
1.下一世。
2. 如果不满意下一世会成为的物种,则可选择带着目前已有记忆重新进入这一世,即重启人生,次数有限制。

根据这一世获得的德的多少(即所谓的做好事,积德),来决定下一世可以成为什么物种,不是积德越多越能成为人类,而是积德越多越能成为你心中最理想的物种,觉得人类是最好的选择只是人类的想法,其他物种也会倾向于下一世和上一世一样。
日常生活中会有类似这样的对话:“如果可以和别人交换人生,你想要和谁交换?”事实上,如果真的可以,大多数人其实是不想和别人交换的,这是为什么,在综艺节目展开说说中,刘擎教授给了一个回答,即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也就是第一人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无法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他人,即使觉得自己的人生有诸多不如意,也是自己,这对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就是“我”。物种之间会更加明显,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是人所能持有的唯一视角。
通过重启人生,重新积德的方式来换取下一世顺利成为想要成为的物种的机会。
人生与人生之间的中介是一个只有接待处的空荡空间,没有休息的地方也不提供休息的时间,在表格上填写姓名,进行选择之后马上进入下一次的人生。
事实上我们拥有的选择自由从来都是一种幻觉,你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基因,自己所在的环境(比如出生在一个原始部落或者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甚至自己出生与否。即使是在重启人生这样虚构的影视作品当中你也只能在提供给你的两个选择之间做出决定,但你有两个选择,所以你误以为这是自己自由的决定。
你当然可以和接待处的人提出自己的各种疑问,要求,但最终你会明白他只是一个被使用的人,一个按照既定的制度、规则、文件行事的无法决定任何事的程序。只要通过某些手段让你认为这些规则是具有合理性的,你大概就会欣然接受,例如女主人公两次在差不多的年龄意外去世,他会拿出印有柱状图的文件,告诉她有些人会比较容易在某个年龄阶段去世,女主是比较容易在30-40岁去世的类型,但说到底也只是概率而已。数据化的印刷物会令你产生权威,理性的错觉,比如他不会告诉你什么样的德会更容易积分,积多少德具体可以成为哪一个物种,自己可以重启几次人生...

Else
几位主人公是从小到大的好友,她们之间的真诚度非常高,例如,朋友以两周一次的频率来就职东京的女主公寓做客,女主会直接说出你们不觉得来得有点太频繁了吗?朋友会问你觉得烦吗?女主说不会,但真的很频繁。朋友会知道她说的是真的,就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没有任何言下之意。再比如女主看到朋友来做客的时候带了一包零食,忍耐了一会儿说这包是买来大家一起吃的吗?朋友说是的,女主问你带了吃的东西来不应该一进门就介绍吗?你不先说我也不好意思开口问,虽然最后还是没忍住问了,因为实在是太显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