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没有题目

2023-02-15 11:46 作者:lorigh  | 我要投稿

我说,这些是由以前记录在文档里的察觉所扩写而成的,本来是不打算搞得,但是由于讨厌占位子,所以就补充了一点,因此也没有题目,也因为这点而也少去了很多。

了字的用法

通常来说,了字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中一是在行为后面,比如说写下了,看完了,吃光了,其中二是在句子末尾,我到电影院去了,我写作作业了。但是还有第三种,比方说,我要去学校了,这里的了不在动作的后面,也不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这似乎是一种强调,重视现在,而前面的两个则是平静的态度又已经发生了的情况。

可这种用法现在并不广泛了,不过仍旧有留存,一般的情况下是出现在太棒了,太好了,【该/到】吃饭了等等,更多的则是被呀,呢,啊给取代了,例如说我在吃饭呢,我在看书呀,我在逛街啊。

由于三种在北京文言里全都共用一个字,最好还是将他们给区分一下。就目前的人群实际来说呢最好的方法是将一个le变成la,然后再加入一个新的字【由于语言很复杂,大概最后一个是不会成功,因为民国时期连底都不能加入,现在就更难了】。

得字用法的来源和很跟是

据我的观察来看,得字可以表示‘能’的意思。你怎么记得住呢?【你怎么能够记住呢?】使不得【做不得,不能做】。我就打得你【我就能打你】。由此,我走得很快就是我能够快速的走,区别为的似乎是一种能力,得则是一种行动。

这种区分跟很和是有点像似。这东西很好等于这东西是好的,两种用法完全可以互相替换。可但是字将概念分开,互相独立,是指向性质的包容,而很则借由个人的体验,将所指赋予概念,是个体反应的展示。

很和得都是单一的行为或感受,是和的则是范围化的概念或形容,我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但以前见到过一些提起了佛教对中文影响的文篇【是,了等等】,可能确实是受此影响,这两个怎么平衡也是件问题,的是这样的似乎是注定的主流,但很得身为支线也不会消失。

被动情态的了字

受不了,玩不了等等否定用法的了字都没变成le或la音,大概是因为后面还可以加上一个用作感叹的了字,比方说我受不了了,前面的是动作完成,后面的是感叹,由于北京文言的三种意义全是一个音,也就没有改变了,不然太过奇怪啦。

者的现代演变

幸存者就是辛存的人,者字充当省略,这种用法和后面的是字很类似,可能是中文在更古早时代的指定用法【类似的还有家等等,书法家的意思就是十分擅长书写的人,一种恭敬的称呼】。但后来的生活用语中者字实际上已经消失了,我曾经想过须要把底给恢复过来【底为的字的用法,di也是之前的发音】,不过仍旧在纠结,其他的可替代选项似乎是人,而家和手等等一般都是在各自范围内的专指了。

接连用法

我曾经想出了要用来、好这样子的字,但后来发现呢其实已经有人先用过了,这让我很沮丧,但是,我确实创造了一个单独新用法,讷就是呢。他的来源是有时候我会想到的我呢,似乎是一种解释,注意到之后的兴趣造成了热情,我在他的影响下一直不断的使用呢,我相信他应当比北京文言的的话更有远景。

诗意的来源

我有一点一直都弄不得明白,如果你用偏向古代用语的方式来记下一句话的话呢就是比用北京文言好,尽管可以解释为是由于不熟悉而导致的,但我更相信这是中文他本身的问题,缘由则是表达能力并不丰富,连续的情感独立在个人与他所感知的宇宙之外,不化作整体的一部分,与其说这是诗意的美感,恐怕更接近并不美丽。另外,我还怀疑这些在现在也仍旧存有。


没有题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