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高一历史期末优质模拟题

2023-07-02 07:10 作者:水月123123123  | 我要投稿

2023高一历史期末优质模拟题

2023.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因贵族之间政治斗争导致的逃离本国远走异乡的“出奔”成为普遍现象。春秋前期出奔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基本是因为“庶孽之乱”;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这表明

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B.等级界限日益模糊

C.社会矛盾不断激化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

2.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登录户主姓名、妻子、儿女的年龄,以及财产,如奴婢、田宅等;在居延(内蒙古西部)汉简中也保存了户籍的片段,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印证

A.土地私有是否取得优势地位B.边疆地区的农耕经济发展状况

C.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情况D.政府对私有财产权的重视程度

3.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慕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两税法广泛推广

C.藩镇割据的出现D.均田制受到破坏

4.宋朝规定,每年十月入冬后,天下各州县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这一规定力图

A.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D.维护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5. 1843 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之后西方列强与中国订立条约时均援引此款。1871 年中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时,则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的条款。这反映出

A. 传统的宗藩国家体系逐渐解体 B. 中国面临的列强侵略压力减轻

C. 清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 D. 洋务运动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6. 1926 年 11 月,斯大林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中国委员会会议上指出,“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

A. 接受了共产国际的领导B. 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C. 实现了各阶级的大联合D. 反映了中共斗争策略的成熟

7.1954年,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不再采用“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附庸国”“资本主义国家”等称呼,而是改用如表2所示的称呼。上述调整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构建了利于和平发展的外交话语D.提升了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8.1982 年,甘肃兰州某街道办事处对 80 余名待业青年进行就业意愿的调研,其中竟没有一个人愿意选择从事个体经营,原因是觉得“干个体低人一等”,担心将来政策改变“受批判殃及子女”。这反映了当时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缓慢 B.社会转型进程影响就业观念

C.“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得到纠正D.私营经济落后制约青年就业

9.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赞异邦人的好风俗,并承认希腊人的很多知识都是从东方学来的,同时代的希腊人也普遍持有这一态度。这一态度

A.源于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 B.反映了希腊文化的多元性

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10.古代雅典,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各抒己见的场合。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入侵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情况,公民大会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出现危机B.公民的执政能力缺失

C.具有强烈人治色彩D.直接民主具有随意性

11.11、12世纪,随着西欧城市中的购买者和消费者迅速增加,乡村农民只要愿意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总是能够卖掉。他们利用这笔钱购买自由,为儿子们的教育提供费用,置办女儿们的嫁妆,为后代打开通向新生活和新地位的门扉。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A.农业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B.社会等级流动性加强

C.孕育着社会转型的因素 D.封建庄园制彻底瓦解

12.在中世纪后期的英格兰,伪造“王赐特许状”的现象日益加剧,修道院、大学和城市都是造伪的主体。国王权衡得失后接纳了已有的伪造特许状,并着手建立政府档案体系、完善相关司法制度来遏制伪造特许状行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格兰

A.王权强化得到广泛认可B.教会垄断文化技术资源

C.大学创造力受到了限制D.城市摆脱国王谋求自治

13.图1是1506年在德国流传甚广的一幅著名木刻画,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巴西“食人族”的行为。该画的流传说明

A.宗教权威遭遇严重冲击B.商业印刷依托先进技术支持

C.欧洲殖民活动日渐盛行D.文明多元特性得到有效彰显

14.1543 年,英王亨利八世颁布法令规定,戏剧内容不应涉及对《圣经》的解释,鼓励剧作家关注世俗生活,创作宣传新教和反映时代特征的戏剧内容。这一举措旨在

A.巩固国王统治B.建立民族国家

C.宣扬人文主义D.规范戏剧创作

15. 160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女王为其颁发了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和亚洲的贸易特权;但是1813 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了它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3 年又取消了其全部贸易业务。这一转变说明

A. 垄断资本主义阻碍经济发展 B.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政策的调整

C.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 D. 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走向完善

16. 根据英国传统,在每一位国王开始其统治时,都要被授予终生的王室收入;1689 年后,议会不再授予威廉亲王终生的王室收入,而限制在只给一年的收入。这表明

A.根据神授权力继承王位的思想被否定 B.英国议会实质上掌控了政府的行政权

C.近代英国君主政治影响力的基本丧失 D.政府在议会规定范围之外的支出违法

17.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它同时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既负责公社各项法令的制定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决策的执行者,还负责执行并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这一体制

A.反映了工农联盟政权性质 B.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保障了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D.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18.18世纪,法国经营时尚物品的商人们对流苏、丝带、花朵等饰件进行创造性发挥,使得服饰的种类、色彩、质地空前多样,他们还采用橱窗展示、模特推广等营销方式传播时尚,其中的佼佼者甚至成为“王后的御用时尚商”,一时间宫廷时尚成为社会风尚。上述现象

A.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等级 B.标志着理性主义应运而生

C.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D.显示出工业革命迅猛发展

19.1819年,印度宫方报纸上刊登了一封署名“英国人维伦邦”的来信,强调印度古代医神檀梵陀利的文献中记载了牛痘接种法。印度地方官员用梵文写了一首关于牛痘接种的短诗,且故意写在旧纸上,称其来自印度古代文献。上述行为

A.弘扬了印度的传统医学成果B.弥合了殖民地和宗主国的矛盾

C.减小了牛痘接种法的传播阻力D.说明亚洲的觉醒已较为深入

20.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_1865 年间一共有 51 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 1866年到 1895 年,又有 176 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A.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21. 西方学者贝克特认为:“18 世纪的英国,既不是一个自由主义国家,也称不上是民主国家,它实际上是一个帝国……而 19 世纪资本主义最具活力的美国南部地区,同时也是奴隶制最为盛行、最不自由的地区。”这意在强调

A. 资本主义可以存在于多种政体下 B. 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C.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黑暗的一面 D. 从多种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

22.19世纪中后期,德国移民迁入量逐渐超过移民迁出量,这些迁入移民主要来自奥匈帝国、俄国、意大利、荷兰和瑞士等农业国。德国移民迁移趋势的变化反映了

A.欧洲工业化进程的变迁 B.地区农业技术交流加强

C.德国统一推动海外殖民 D.世界工厂角色逐渐易位

23.据图2和图3,可以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推动欧洲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动

C.推动了欧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D.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4.1917年墨西哥宪法改变了此前的政策,明确规定“国家有权分割大地产,发展小所有制,发展农业”。1917——1940年,共分配土地6300万英亩,约144万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农民受益。这些现象反映当时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遭遇强烈抗拒B.规模经营模式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C.考迪罗制度残余受到新政权打击D.种族歧视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25.图4为1917年 4 月发表的漫画《挑选服装》,漫画中山姆大叔的外衣已经破旧不堪,他站在一排新衣面前进行挑选。三件样衣,从左至右依次是:"与德国单独作战"“美国军队加入协约国”“对协约国提供经济援助”。该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A.欲放弃中立政策 B.担心介入欧洲的纷争

C.综合国力的强大 D.与德国矛盾不可调和

26. 1921 年 5 月,苏俄与德国签署贸易协议,1922 年4月,两国又签订《拉巴洛协定》。根据协议,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经贸关系,相互放弃战争赔偿。苏俄这一举措意在

A. 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封锁 B.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战争

C. 引进德国技术加快工业化建设 D. 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

27.二战后,非洲本土史学家与国际史学家合作撰写了重新诠释非洲历史的《非洲通史》。该《通史》以大篇幅论述殖民前的非洲历史、非洲的能动性和对殖民统治的反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非洲

A.主张全面评价殖民主义 B.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C.不断加强民族国家建构 D.加强合作以反抗霸权主义

28.1950年,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内部贸易额为6.71亿联邦德国马克,到1951年则锐减至2.71亿联邦德国马克,降幅高达60%。此后两年两德内部贸易额虽有所回升,但仍没有恢复到1950年的水平。这体现了

A.古巴导弹危机恶化国际关系B.冷战对峙形势的加剧

C.修建柏林墙激化了两德矛盾D.德国统一已迫在眉睫

29.1956年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法国先后退出北约,与台湾断交,缓和与苏联及中国的关系,积极发展“法德联盟”,坚决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这表明

A.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B.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美国霸权地位不断衰落 D.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30. 1974 年美国颁布《贸易法》,其中第 301 条的核心内容是“当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时,美国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消除这些侵犯”。自此以后,美国据此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这客观上反映出

A.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B. 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C. 美国对世界贸易的支配力增强D.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31题15分,32题14分,33题11分。

31.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民族国家的演进

材料一:中世纪时,罗马帝国的普济主义存在于天主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是无人知晓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粉碎了领土割据,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所有居民都被忠君思想联结在一起。1534年英国《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主张“专制之下无祖国”、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自己”, (政权)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仅仅为人民所固有。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法国革命中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灌输民众对国家的热爱,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仪式和象征。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阶段特征,并予以说明。(15分)

 

 

 

32.(14分)英国工党是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主要代表,前身是1900年成立的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称工党。1924年上台执政,自此取代自由党登上两党政治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工党的崛起

材料一

英国著名史学家泰勒认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是自由党的最后支柱。”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恰恰表现为对这一“最后支柱”的直接冲击。在战争的状态下,迅速对重要经济部门实行全面的干预和控制就必然成为战时重要的国家政策举措。它对现代英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自由主义经济的主导地位产生了震撼和动摇。

——孙春胜《论英国自由党的兴衰与启示》

材料二

1922年工党竞选宣言要点如下:维护欧洲和平加入国联;维护大英帝国内每个部分的自由平等;反对暴力斗争,不是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成人妇女参加政权;对富人征税,为穷人谋福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住房与养老金;兴办公共工程项目应对失业,降低农业租金,电力、矿产、交通国有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工党的崛起”作出历史解释。(14分)

 

 

 

33.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世界革命”到“和平共处”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逐步形成了世界革命思想,认为俄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要互相促进。十月革命后,列宁将这一思想确立为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要在国际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统一的世界苏维埃共和国”。1918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阐述,“十月革命利用了国际帝国主义的“暂时故障”才能够取得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俄国苏维埃始终孤立无援,那么前途是没有希望的,能够拯救俄国的是唤起“全欧洲的革命”,从一国的革命转变成世界革命。”1920年夏苏维埃政府曾尝试借苏波(波兰)战争来唤起世界革命,最终失败。

——据杨泰龙《列宁世界革命理论的发展演进及其意义》等

材料二 1921年3月,苏波签订里加和约后,列宁对外战略发生明显转变,把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问题提上日程。1921年5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对国际 形势进行分析,认为苏维埃政权在国际方面面临的主要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今后俄国共产党的 主要任务是进行和平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通过我们的经济政策对国际革命施加我们的主要影响。”1921年,苏俄先后与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签订了贸易协定。1922年,苏俄政府参加了战后恢复欧洲经济问题的热那亚会议,使苏俄第一次在法律上被西方资本主义大国所承认。

——陈杰军《从“唤起世界革命”到“和平共处”转变的时间和原因》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列宁外交战略转变的理解。


2023高一历史期末优质模拟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