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摩斧螳与广斧螳的细致对比

2023-08-17 16:50 作者:空腹tl  | 我要投稿

巴摩斧螳 Hierodula bhamoana,又称巴莫斧螳,以及合并广斧的旧名“多刺斧螳”,国内分布于云南和广西,成体雌性体长跨度6.7~10.5cm,平均8cm;雄性平均7cm 广斧螳螂 Hierodula patellifera,又称宽腹螳,国内分布于从南到北各个省份,成体雌性体长跨度4~8.5cm,平均6cm;雄性平均5cm

广斧螳螂,作为国内分布非常广泛的螳螂,也有较大的知名度,而巴摩斧螳/多刺斧螳与广斧螳非常相似又有显著性差异 【对比】

分布

广斧螳

从南方到北方省份均有分部

巴摩斧螳

仅在云南和广西有分布,并且和广斧螳栖息地重合,不过还有少数情况盆栽携带螳螂运到其他省份

季节

巴摩斧螳

对季节没有固定要求,几乎全年可见,若虫和卵越冬 4~6月产卵,6~7月孵化,8~10月成体,10~11月产卵,11~1月卵越冬,3~4月孵化,6~8月成体,8~9月产卵,9~10月孵化,11~1月若虫越冬,3~4月成体

广斧螳

一般春季孵化,夏季成体,秋季产卵,卵越冬;海南几乎全年可见,部分接近赤道地区少量若虫越冬 3~5孵化,7~9月成体,9~10月产卵 整体

巴摩斧

螳身型略显苗条,翅吻平均8cm,体色较阴沉 两者后代身型均衡,略显结实,翅吻平均7.5+cm(两者混血后代较为罕见,看看就行)

广斧螳

身型紧凑粗短,广西个体翅吻平均7+cm,体色比较翠绿

胸部(背板)

巴摩斧螳

胸部略长,略微扁平 两者后代均衡,扩张明显

广斧螳

胸部较短

翅膀

巴摩斧螳

翅膀更薄更透,末端通常显尖,网状结构明显,更适合飞行(甚至能原地起飞) 两者后代翅膀均衡

广斧螳

翅膀略厚,末端显圆,通常只能坠落缓冲滑行,也有少数长翅个体能飞行

翅斑

巴摩斧螳

翅斑更细长 两者后代翅斑更接近广斧螳

广斧螳

翅斑略短(广斧的图放的有点大)

腹部

巴摩斧螳

腹部扁平,平整 两者后代腹部更接近巴摩斧螳

广斧螳

腹部最后一节形状略微凹凸

捕捉足

巴摩斧螳

捕捉足略长 两者后代捕捉足更接近巴摩斧螳

广斧螳

捕捉足略短

捕捉足内侧[

区分重点

巴摩斧螳

捕捉足内侧一般为鲜艳的黄色或橙黄色(对比图的人工个体体色较淡) 两者后代捕捉足内侧更接近巴摩斧螳

广斧螳

捕捉足内侧一般绿色或浅黄绿色,略显透明

基节的疣突[

区分重点

巴摩斧螳

的疣突一般为淡黄色或橙黄色,形状小且细长,疣突单边数量平均4个 两者后代的疣突更接近广斧

广斧螳

的疣突一般为黄色,内圆外尖,疣突单边数量平均3个

头部

巴摩斧螳

的头顶一般为淡粉色,上唇和上鄂外部一般为淡黄色或橙红色 两者后代 (褐色和绿色配色不同不好对比)

广斧螳

的上唇和上鄂外部一般为黄色

下鄂和下唇(口器)[

区分重点

巴摩斧螳

下鄂和下唇内部为

红色

两者后代下鄂和下唇内部为黑色,外部淡红

广斧螳

下鄂和下唇内部为黑色

巴摩斧螳的卵较圆,孵化口较宽,泡沫略多 广斧螳的卵略微方,孵化图较窄,泡沫略少,并且很紧贴附着物

以上对比个体 巴摩斧螳第三代人工个体,体长8.2cm 混血斧螳野血个体,体长7.9cm 广斧螳野血个体,体长7.5cm

巴摩斧螳与广斧螳的细致对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