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2023-01-03 09:46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缘故,原因

B.故今具道所以   道:说

C.辟邪说,难壬人   辟:批驳

D.则非某之所敢知   知:明白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C.于是入朝见威王D.项伯即入见沛公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以乱易整,不武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于反复不宜卤莽

C.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得复见将军于此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6.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文中所述的人们对变法的反应的一项是(    )

①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②以致天下怨谤也  ③怨诽之多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⑤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王安石最初无心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C.王安石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决态度。

D.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礼书。

8.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本文可谓是一篇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言辞含蓄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表明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人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

D.文章结尾处,作者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二、其他

9.作家、作品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_____,晚号_____,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______。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______。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_______名篇之一。

10.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_______________

(2)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___________

(3)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

11.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2)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4)故今具道所以。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12.古今异义。

(1)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13.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_______________

(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_______________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_______________

(4)以兴利除弊:_______________

14.一词多义:“以”。

(1)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_______________

(3)以致天下怨谤:_______________

(4)以授之于有司:_______________

(5)以兴利除弊:_______________

(6)以膏泽斯民:_______________

(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_______________

(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_______________

15.一词多义:“为”。

(1)不为侵官:_______________

(2)未能助上大有为:_______________

(3)为天下理财:_______________

(4)同俗自媚于众为善:_______________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_______________

(6)守前所为而已:_______________

16.一词多义:“故”。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_____________

(2)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

17.一词多义:“度”。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_______________

(2)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

(3)度义而后动:_______________

18.一词多义:“事”。

(1)而议事每不合:_______________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_______________

19.一词多义:“则”。

(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_______________

(2)某则以谓:_______________

(3)则固前知其如此也:_______________

20.一词多义:“理”。

(1)而天下之理得矣:_______________

(2)为天下理财:_______________

21.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

(3)状语后置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谓受命于人主

(4)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5)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着彰    (洪亮)

B.于其身也,则耻焉,惑矣          (以….为耻)

C.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然)

D.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           ( 施人恩惠 )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盘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

D.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24.下列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

B.文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C.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态度。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25.翻译下列句子: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共能久以天支为密而天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煕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谴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早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且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时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是为“丁忧”。

C.召,有征召、召见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年幼时酷爱读书,过目不忘;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世务的,世人都以为经术不能处理世务是因为后世很多所谓的读书人,都是庸俗之人。

C.王安石认为改变习俗、建立法度,是当时最为紧要的。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虽然变法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刘正夫书

韩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曾祖钊,祖易从,父再荣,皆弗仕。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和州历阳、无为巢二县主簿。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三年,乃用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七年,乃用举者召试集贤校理。坐考锁厅①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先时主者多持事往决于中书,公独视法如何,不往。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都钤辖司奏请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②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③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上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所举多善士,未尝听人请属。还为三司户部判官,求知宣州,许之。至则召五县令,约以州所下书有不便封还,故县得自为政而州无事。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去者率钱买香焚之府门以祝公,至或感泣。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注) ①考锁厅:宋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专门为有官位的人举行的一种单独考试。②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③编敕:将皇帝的命令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

3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用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   用:因为

B.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             原:推究

C.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                       希:迎合

D.未尝听人请属                             属:同“嘱”,嘱托,请托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孙公任同判尚书刑部之前,主事者常常到中书省去请示案件如何判决,而孙公到任后却可以独立判断案件,依法审理,无需向上请示。

B.孙公向皇帝上报开封府执行皇帝的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应当修改,皇帝认为有理,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

C.皇上让孙公担任淮南路提点刑狱,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

D.孙公担任宣州知州时,允许各县各自为政,宣州因此相安无事;后担任舒州知州,遣散流民,流民离去时都烧香为孙公祈福。

3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2)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38.孙公为官时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3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特未知其故也               特:只不过

B.惟其遇事而事治           治:治理

C.求其所异者蔑矣              蔑:微小

D.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           别:区分

4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其将无不趋我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B.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苏武传》)

C.人之有异能于其身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D.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4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担心在上位的人不想让士有作为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来效仿小的事情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4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43.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

材料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材料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材料3:南越之修簳①,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②。

(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①

王安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时政疏

王安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王深甫书(其二)

宋·王安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论

王安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逢原书

王安石

某顿首逢原足下:比得足下于客食中,窘窘相造谢,不能取一日之闲,以与足下极所欲语者,而舟即东矣。

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足下诗有叹苍生泪垂之说。夫君子之于学也,固有志于天下矣。然先吾身而后吾人,吾身治矣,而人之治不治,系吾得志与否耳。身犹属于命,天下之治,其可以不属于命乎?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曰:“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孔子之说如此,而或以为君子之学,汲汲①以忧世者,惑也!惑于此而进退之行不得于孔子者有之矣,故有孔不暇暖席之说。

吾独以圣人之心,未始有忧。有难予者曰:“然则圣人忘天下矣?”曰:“是不忘天下也!”《否》之象曰:“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不可荣以禄者,知命也。吾虽不忘天下,而命不可必合,忧之其能合乎?《易》曰“遁世无闷”②“乐天知命”是也。《诗》三百,如《柏舟》《北门》之类,有忧也。然仕于其时,而不得其志,不得以不忧也。仕不在于天下国家,与夫不仕者,未始有忧,《君子阳阳》《考槃》之类是也。借有忧者,不能夺圣人不忧之说。

孟子曰:“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可谓忧天下也。然汤聘之,犹嚣嚣③然曰:“我处畎田之间,以乐尧、舜之道。岂如彼所谓忧天下者,仆仆自枉而幸售其道哉?”又论禹、稷、颜回同道。曰:“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救之,则惑也。”今穷于下,而曰“我忧天下”,至于恸哭者,无乃近救乡邻之事乎?孔子所以极其说于知命不忧者,欲人知治乱有命,而进不可以苟,则先王之道得伸也。世有能谕知命之说,而不能重进退者有矣,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也。

始得足下文,特爱足下之才耳。既而见足下衣刓屦缺④;坐而语,未尝及己之穷;退而询,足下终岁食不荤,不以丝忽妄售于人。世之自立如足下者有几?吾以谓知及之,仁又能守之,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改动)

注:①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②遁世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恼。

③嚣嚣:自得而没有什么欲求的样子。

④衣刓屦缺:衣服鞋子磨损残缺

6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得足下于客食中           比:近来

B.有难予者曰                难:责难

C.不能夺圣人不忧之说        夺:改变

D.特爱足下之才耳            特:特别

6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道之将行也欤                 雪九庙之耻

B.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           以其无礼于晋

C.忧之其能合乎                 其疾病而死

D.被发缨冠而救之               缇骑按剑而前

6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

⑵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

⑶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信的缘由。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思王逢原①(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③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①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妙质:优秀的资质、才德。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随手:随着,紧接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注),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帝王州:指金陵城。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D项,“则非某之所敢知”译文:这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所以“知”译为“知道、了解”。



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