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篇【化险为夷】

上一篇我们讲到,虽然“空城计”是《三国演义》的虚构,但是,历史还真发生过这种事情。当然与诸葛亮无关,这是上个世纪的事情。
1946年,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爆发了。经过几个月的全面进攻,国民党军吃了败仗。蒋介石改变战略,调整部署,对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重点进攻。
1947年2月,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部署进攻延安,决定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为主力,一共35万余人,100余架飞机,由南、西、北三面对陕甘宁边区实施进攻,企图一举攻占延安,摧毁中共中央,或者逼迫中共中央东渡黄河。
当时,西北野战军不到3万人,而且装备极差,补给困难。情况的确是危在旦夕啊!可是,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暂时不过黄河,就留在陕北,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和群众基础,诱敌深入,歼其有生力量。必要时放弃延安,采用“蘑菇战术”,牵制胡宗南集团主力于陕北战场。
孩子们一定会感到好奇,在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军委为什么不过黄河,到更安全的地方去呢?因为,毛主席是从全国的战略高度应对蒋介石对陕北的进攻。
当时,蒋介石重点进攻的目标,一个是陕北,一个是山东。这就将其主力分向东西两端,广大的中原就成了薄弱环节。中央军委决定,派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这个时候,如果党中央渡过黄河进入山西,胡宗南的35万大军就会威胁刘邓大军的右翼,中原突破的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蒋介石不知道西北野战军的虚实,因此投入了35万大军,进攻陕北。毛主席的确是大手笔,手中区区三万人,敢于和35万敌军,在陕北的山沟里打游击战、运动战,的确和蒋介石唱了一出“空城计”。尤其是放弃延安,让蒋介石派重兵把守,更是精彩的一笔。
当然,光靠“空城计”是不可能化险为夷的。不到三万的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三战三捷,共歼国民党军1.4万余人。不仅稳定了陕北战局,而且为转入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以上故事说明一个道理:要想化险为夷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涉险者做的事是正确的;其次,在最危险的时候,要相信一定会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第三,要小心谨慎,绝对不能犯错误。至于,最终能否胜利,还得靠天时。那么,什么是天时呢?我们下一篇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