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金曲背景大百科【10】:巴尔干民族的再度奋起: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①

简介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塞克语西里尔:Први балкански рат
拉丁语:Prvi Balkanski rat
希腊语:Αʹ Βαλκανικός πόλεμος
土耳其语:Birinci Balkan Savaşı)
从1912年10月持续到1913年5月份,战争双方为巴尔干联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王国)和奥斯曼帝国。巴尔干国家的联军队战胜了最初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在冲突结束时明显占优)和战略上处于劣势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并迅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保加利亚军的重炮
塞尔维亚军队进入米特罗维察镇
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和保加利亚沙皇费迪南一世在塞萨洛尼基会面
奥斯曼帝国军队在库马诺沃战役中
简要信息
持续时间:1912年10月8日-1913年5月30日(计7个月3周又1天)
爆发地区:巴尔干半岛
战争结局:巴尔干联盟的胜利与《伦敦条约》
领土变更: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巴尔干地区的领土被巴尔干国家分割
交战双方:
巴尔干同盟(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黑山)及阿尔巴尼亚志愿兵、俄罗斯;
奥斯曼帝国及切尔卡斯克和阿尔巴尼亚地区志愿兵、奥匈帝国物资增援
双方指挥:
保加利亚的斐迪南一世、希腊的乔治一世、希腊的康斯坦丁一世、塞尔维亚的彼得一世、黑山的尼古拉一世;
奥特曼德国的穆罕默德五世
双方参战兵力:
保加利亚四万五千人、塞尔维亚二十三万人、希腊十二万五千人、黑山四万四千五百人,总计七十四万九千余人;
奥斯曼最初投入的兵力为四十三万六千余人
双方死伤
保加利亚四万四千余人死伤,四千人失踪,另有一万余非战斗减员;
希腊:一万三千余人死伤,一千余人非战斗减员(包括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塞尔维亚两万三千余人死伤,六千余人非战斗减员;
黑山九千余人死伤;
奥斯曼帝国:十五万人死伤,被俘超过十万人,七万五千人非战斗减员
这场战争对已经沦为了欧洲病夫的奥斯曼帝国可以说是一场全面而无情的灾难,他们失去了83%的欧洲领土和69%的欧洲人口。在战争结束了之后,联盟夺取并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几乎所有剩余领土。随之而来的事件还导致了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国家的建立,这激怒了塞尔维亚人。
与此同时,保加利亚对马其顿地区的战利品分配感到不满,并于1913年6月16日袭击了它的前盟友塞尔维亚和希腊,而这又引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

开战背景

巴尔干国家对奥斯曼帝国控制的鲁米利亚省(东鲁米利亚、色雷斯和马其顿)的竞争愿望在19世纪中期遭遇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干预后,紧张局势终于有所缓解,大国干预的目的是确保更全面地保护这些省份中占多数的基督徒,以及维持现状。
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中部,本是奥斯曼帝国西北部最边陲的领土。但因为奥斯曼日益衰败,最终导致了1875年因饥荒触发大规模的动乱,后因动乱蔓延至保加利亚而引致俄罗斯介入,继而爆发了俄土战争。奥匈帝国亦乘乱派兵占领波黑。1878年1月,俄军兵临奥斯曼首都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被迫议和,列强召开柏林会议,议定巴尔干的新秩序,当中保加利亚及塞尔维亚等巴尔干国家取得独立,而波黑主权仍属奥斯曼帝国,但交予奥匈帝国托管。
二十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爆发青年土耳其党革命,致使帝国局势出现不稳,其时奥匈帝国及巴尔干各国早已希望乘奥斯曼衰落而作领土扩张。奥匈帝国就趁机正式吞并了波黑,阻碍了塞尔维亚在该地的扩张,塞尔维亚对此感到非常不满。
鉴于局势危急,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达成协议,希望透过召开会议商讨波黑地区前途所属,俄罗斯允许奥匈由管理此二省改为直接统治,而奥匈则协助俄罗斯修改柏林条约,虽然两国皆彼此作出妥协,但都希望先下手为强,最终奥匈单方面采取吞并行动,却将与俄罗斯的协议废弃。
塞尔维亚一直都希望可取得波黑作出海口以直接输出农产品,但奥匈的却破坏了塞尔维亚的计划,故此塞尔维亚视吞并一事为屈辱,但当时俄罗斯因为日俄战争战败后元气未复而未有实质支持,塞尔维亚亦唯有接受此一行动;不过此事件已种下两次巴尔干半岛战争的祸根,塞尔维亚西进之路已封,唯有一心南下,寄望取得仍是奥斯曼领土的阿尔巴尼亚才可突破;而奥匈帝国公然吞并奥斯曼领土而奥斯曼帝国却没法阻止,增加了巴尔干各国对奥斯曼的轻蔑,亦促成日后各国组成巴尔干同盟,掠夺奥斯曼在欧洲的剩余领土。
德国自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后,与英法两国关系恶化,使德国更甚重视与奥匈的同盟,而这次巴尔干的冲突更使这种亲密关系表露无遗,反过来对俄塞构成明显威胁。至于俄塞,虽未能以强硬行动作回应,但亦因此加强彼此的联系,以对抗德奥同盟。

而波黑地区被奥匈帝国吞并之后,青年土耳其党试图诱使波斯尼亚的穆族人口移居到奥斯曼帝国。选择了接受这一提议的人被奥斯曼帝国当局安置在北马其顿北部穆族人口较少的地区。
这一试验被证明是一场灾难,因为这些移民很容易与现有的阿尔巴尼亚穆斯林人口结合起来,并参加了1911年阿尔巴尼亚的一系列起义和1912年的阿尔巴尼亚起义,一些阿尔巴尼亚政府军也改变了立场。
1912年5月,希望重新扶持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上位的的阿尔巴尼亚哈米德革命党将青年土耳其党的军队赶出了斯科普里,并向南压向马纳斯提尔(今比托拉),迫使青年土耳其党在1912年6月给予大片地区有效的自治权。
塞尔维亚曾帮助武装阿尔巴尼亚天主教和哈米德叛军并向一些著名领导人派出秘密间谍,而他们也顺势的将这次叛乱作为战争的借口。
在1912年阿尔巴尼亚起义爆发之前,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都在讨论对奥斯曼帝国可能发动的进攻,塞尔维亚和黑山在3月7日签署了一份正式协议。 1912年10月18日,塞尔维亚国王彼得一世发表了一份《致塞尔维亚人民》的宣言:
土耳其政府对其公民的职责毫无兴趣,对所有投诉和建议充耳不闻。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没有人对土耳其在欧洲的情况感到满意。这对塞尔维亚人、希腊人和阿尔巴尼亚人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在上帝的恩典下,我因此命令我勇敢的军队加入神圣的战争,以解放我们的兄弟,确保赢得一个更好的未来。在旧塞尔维亚,我的军队不仅会遇到基督徒的塞尔维亚人,也会遇到穆族的塞尔维亚人,他们同样是我们的亲人,除了他们,还有信奉两教的阿尔巴尼亚人,我们的人民已经与他们分享了十三个世纪的快乐和悲伤。我们为他们所有人带来自由、兄弟情谊和平等。
为了寻找盟友,塞尔维亚准备与保加利亚进行条约谈判。协议规定,如果对奥斯曼帝国取得胜利,保加利亚将获得克里瓦帕兰卡-奥赫里德线以南的所有马其顿。塞尔维亚的扩张被保加利亚接受为沙尔山(即科索沃)以北的地区。中间的地区被同意为 "有争议的",如果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成功,将由俄国沙皇进行仲裁。战争过程中,阿尔巴尼亚人显然不认为塞尔维亚是一个解放者,正如国王彼得一世所建议的那样,塞尔维亚部队没有遵守他对阿尔巴尼亚人的友好声明。
在与东鲁米利亚统一的政变成功后,保加利亚开始梦想其国家统一能够实现。为此,它发展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并被认为是 "巴尔干地区的普鲁士"。
在希腊,希腊陆军军官在1909年8月发动了古迪政变和起义,并在埃莱夫特里奥斯-韦尼泽洛斯的领导下获得了一个进步政府的任命,他们希望这个政府能以有利于希腊的方式解决克里特岛问题。
他们还想扭转他们在之前1897年希腊-土耳其战中被奥斯曼人打败的颓势。为此,一个由法国军事代表团领导的紧急军事重组已经开始,但其工作因巴尔干战争的爆发而中断了。
而在导致希腊加入巴尔干联盟的讨论中,保加利亚拒绝承诺就领土收益的分配达成任何协议,这与它与塞尔维亚就马其顿达成的协议不同。保加利亚的外交政策是推动塞尔维亚达成一项限制其进入马其顿的协议,但同时拒绝与希腊达成任何此类协议。
保加利亚认为,它的军队将能够在希腊人之前占领爱琴海马其顿的大部分地区和重要的港口城市萨洛尼卡(即塞萨洛尼基)。

1911年,意大利发动了对的黎波里塔尼亚(今利比亚)的入侵,随后又迅速占领了爱琴海的十二群岛。意大利人对奥斯曼帝国取得的决定性军事胜利和1912年阿尔巴尼亚起义的成功,鼓励了巴尔干国家想象他们有可能赢得一场针对奥斯曼人的战争。到1912年春夏之交,各基督教巴尔干国家已经建立起来了一个军事联盟网络,这被称为巴尔干联盟。
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法国和奥匈帝国,对联盟的形成作出了反应,试图劝阻巴尔干联盟开战,但未获成功。9月下旬,联盟和奥斯曼帝国都动员了他们的军队。黑山是第一个宣战的,时间是9月25日。10月13日,向奥斯曼帝国波特发出不可能的最后通牒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0月17日正式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宣战吸引了大量的战地记者。估计有200至3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前来报道了1912年11月的巴尔干战争。

战斗序列和战略计划


奥斯曼方面
战争爆发时,奥斯曼帝国在该地区总计拥有12,024名军官、三十二万四千余官兵、四万余头头牲口、两千三百余门火炮和不超过四百挺的机枪。其中共有920名军官和四万两千余士兵被分配到非师级单位和后勤,另外二十九万余官兵则分属四个军。
为了对阵他们并继续他们战前的秘密定居点扩张,三个斯拉夫盟友,即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已经定好了广泛的计划来协调他们的各个战场——塞尔维亚人和黑山联军负责桑贾克在,保加利亚人和塞尔维亚联军负责马其顿,另外保加利亚军还要在色雷斯进行独立作战。
根据霍尔、埃里克森和土耳其总参谋部1993年的研究,总计三十四万余人的保加利亚军主力大部将对色雷斯发起进攻,和他们对阵的是九万六千余人和另外的约两万六千人的驻军对阵,即总共约11.5万人。
剩余的约二十万奥斯曼军不是在马其顿,与塞尔维亚军(包括二十三万四千余塞军和归属塞军指挥部统帅的四万八千人的保加利亚人部队)和十一万五千人的希腊军对峙。奥斯曼在该方面分作瓦尔达和马其顿两个方面军奥,在要塞城市约阿尼纳(对抗伊庇鲁斯的希腊人)和斯库代尔(对抗阿尔巴尼亚北部的黑山人)周围也有独立的卫戍部队。
保加利亚方面
保加利亚在军事上是巴尔干四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拥有一支规模庞大、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虽说保加利亚全国只有430万人口,但它却共动员了夸张的超过了六十万人次。另外保加利亚人还组建了一支由六艘鱼雷艇组成的小型海军,不过这些鱼雷艇仅限于在该国的黑海沿岸作战。
保加利亚专注于在色雷斯和马其顿的行动。它通过组建三个军在色雷斯部署其主要力量。
第一军的八万人,由瓦西里-库廷切夫将军指挥,有三个步兵师,部署在扬波尔以南,负责沿通什河一带进行作战。
第二军约十二万人由尼古拉-伊万诺夫将军指挥,有两个步兵师和一个旅,被部署在第一军以西,被指派前往拿下埃迪尔内。
另外,由拉德科-迪米特里耶夫指挥的拥有九万多人的第三军被部署在第一军的东后测,这只部队还得到了骑兵师的掩护,希望不会被奥斯曼军察觉视线中。他们的任务是被跨越斯特拉尼亚山并攻占基尔克-基利塞要塞。另有各自兵力均达到了五万人的独立第二师和第七师分别在西色雷斯和东马其顿展开行动。
塞尔维亚方面
塞尔维亚征召了约二十五万人,拥有约228门重炮,分为十个步兵师、两个独立旅和一个骑兵师,由前战争部长拉多米尔-普特尼克实际指挥。塞尔维亚最高指挥部在战前的战争会议中得出结论,与奥斯曼帝国的瓦尔达方面军的决战最可能在斯科普里附近的奥夫切波尔高原上打响。因此,被编为三个军的主力部队会直接向斯科普里挺进,另外的一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则负责与黑山在新帕扎尔的桑贾克地区进行协同作战。
兵力为十三万人的第一军是塞军最强大的部队,由亚历山大王储指挥,是向斯科普里推进的中路军。
七万四千人的第二军由斯捷潘诺维奇将军指挥,总计一个步兵师和另外的一个保加利亚师。它构成了左路军,并向斯特拉钦推进。保加利亚师的加入是根据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军队之间的战前安排,但战争一开始,该师就不再服从斯捷潘诺维奇的命令,而是只服从保加利亚最高指挥部的命令。
七万六千人的第三军由博日达尔-扬科维奇将军指挥,作为右路军,其任务是占领科索沃,然后预期会在奥夫切波列附近与友军会合。
在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边境的塞尔维亚西北部还有另外两个部队集结点:米哈伊洛-日夫科维奇将军指挥的两万五千人的伊巴尔方面军和米洛沃耶-安杰尔科维奇中校指挥的一万二千人的雅沃尔步兵独立旅。
希腊

希腊当时的人口为266万,被认为是三个主要盟国中最弱的,因为它的军队规模最小,而且在16年前的1897年爆发的希土战争中,它遭受过失败。
1910年的一份英国领事派遣信更是直率的表达了对希腊军队能力的普遍看法,“如果发生战争,我们可能会看到,希腊军官除了说话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逃跑。”
然而,希腊是唯一拥有大规模海军的巴尔干国家,这对于联盟防止奥斯曼的援军从亚洲迅速转移到巴尔干至关重要。这一点很容易得到塞尔维亚人和保加利亚人的欢迎,也是启动希腊加入联盟进程的主要因素。
正如希腊驻索非亚【保加利亚首都】大使在为希腊加入联盟而努力所进行的谈判中所说,“希腊可以为战争提供60万人。在战场上有20万人,而舰队将能阻止土耳其在萨洛尼卡和加利波利之间登陆的40万人。”
1911年初抵达的法国军事代表团仍在对希腊军队进行重组。在法国的监督下,希腊人采用了三旅制步兵师作为他们的主要编制,但更重要的是,对动员系统的全面改革使该国能够出动和装备比1897年多得多的部队。
外国观察员估计希腊将动员约五万人的部队,但希腊军最终抽调出来的人数却达到了十二万五千人,而且这还不包括总计人数为十四万人的国民警卫队和后备兵力。
在动员时,与1897年一样,部队被编为两个野战方面军,反映了希腊人对外的作战区域的地理划分,即色萨利和伊庇鲁斯。
色萨利方面军司令为康斯坦丁王储,帕纳吉奥蒂斯-丹格里斯中将担任参谋长。这一支部队包含了希腊主力的大部:包括七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团和四个独立的“山匪”轻装山地步兵营,大约有10万人。它将攻克奥斯曼帝国设防的边境阵地,在此之后会继续向马其顿南部和中部推进,目的是夺取塞萨洛尼基和比托拉。
剩下的一万到一万三千人的8个步兵营则是被全数分配到了康斯坦丁诺斯-萨彭扎基斯中将率领的伊庇鲁斯方面军。由于没有希望夺取伊庇鲁斯重兵把守的首府约阿尼纳,最初的任务是压制住奥斯曼帝国的部队,直到行动成功结束后从色萨利方面军那里得到足够的增援。

希腊海军相对比较现代化,由于最近购买了许多新型战甲得到了非常大的程度的加强,另外在英国代表团的监督下还进行了体制改革。
1910年应希腊总理维尼泽洛斯的邀请,代表团于1911年5月抵达后开始工作。在海军副司令莱昂内尔-格兰特-图夫内尔的领导下,代表团对海军部进行了彻底的改组,极大地提高了炮击和舰队演习的数量和质量。这还不包括在1906-1907年自行建造的8艘驱逐舰,建于,以及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情况下于1912年夏天匆忙购买的6艘新驱逐舰,
然而,在战争爆发时,希腊舰队还远远没有准备好。奥斯曼帝国方面的战斗舰队在舰艇数量、水面部队的速度以及最重要的舰炮数量和口径方面都保持着明显的优势。此外,由于战争使舰队处于扩张和重组的中期,整整三分之一的舰队(六艘新的驱逐舰和德尔斐号潜艇)在敌对行动开始后才到达希腊,迫使海军只能重新调整船员,他们因此对于船舰以及火炮的训练程度都是非常缺乏和不熟练的。
煤炭储备和其他战争物资也很短缺,"乔治亚斯-阿维罗夫 "号巡洋舰抵达时几乎没有任何弹药,直到11月下旬都是如此。
黑山
黑山也被认为是巴尔干半岛最弱小的国家,但在战前的近几年里,在沙俄的物资援助项,它的军事技能得到了提高。同时,它也是唯一一个从未被奥斯曼帝国完全征服的巴尔干国家。黑山是联盟中领土最小和国力最弱的国家,它没有什么国际影响力。
然而,这对黑山是有利的——
因为当奥斯曼帝国试图反击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的行动时,这就让黑山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这有助于其成功的军事行动。
●奥斯曼帝国●
1912年,奥斯曼帝国已经走到了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他们的国家人口众多,约两千六百万2600万,但其中只有610多万人生活在欧洲部分,而且其中只有230万是穆族。其余的是基督徒,他们被认为不适合征兵。
由于非常糟糕的交通网络建设,特别是在亚洲地区,这就决定了向欧洲战场大规模转移军队的唯一可靠途径是通过海运,但这又要面临着希腊舰队会在爱琴海对之进行拦截的风险。此外,奥斯曼人仍然在利比亚,以及此时在爱琴海的十二群岛与意大利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已经主导了奥斯曼人一年多的军事投入。冲突一直持续到10月15日,即巴尔干地区爆发敌对行动的几天后。由于奥斯曼人与巴尔干国家的关系在这一年中不断恶化,他们无法抽出精力大幅加强在巴尔干的阵地。
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部队

一个德国代表团曾试图重组军队,但其建议没有得到充分执行。奥斯曼军队陷入了改革和重组的困境。另外,军队中最优秀的几个营已经被调往也门,以应对那里正在发生的叛乱。1912年夏天,奥斯曼帝国最高统帅部做出了一个灾难性的决定,解雇了大约七万余人才动员起来的部队。
正规军(土语:Nizam)装备精良,并拥有训练有素的现役师,但准备补充它的后备部队(土语:Redif)却装备不良,尤其是炮兵,而且训练有素。
奥斯曼人的战略形势很困难,因为他们的边界几乎不可能抵御巴尔干国家的协同进攻。奥斯曼领导层决定保卫其全部领土。结果,由于希腊对海洋的控制和奥斯曼帝国铁路系统的不完善,现有的部队是很不容易从亚洲得到增援的,他们在该地区分散得太厉害,所以是不可能长时间的抵挡住迅速动员起来的巴尔干同盟军的。
奥斯曼人在欧洲有三支军队,即马其顿军团、瓦尔达军团和色雷斯军团,总计装备了1203门机动炮和1115门固定炮。
奥斯曼帝国最高统帅部重复了以往战争的错误,无视既定的指挥结构,建立了新的上级指挥部,即东部军区和西部军区,反映了作战区域在色雷斯(针对保加利亚人)和马其顿(针对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战线上的划分。
西部军区至少有20万人,而东部军团有11.5万人对抗保加利亚人。东部军团由纳齐姆帕夏指挥,总计7个军,下辖11个正规步兵师、13个后备师和至少一个骑兵师。
西部军区下辖马其顿和瓦尔达两只军团,总计十个军,有32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以对付塞尔维亚——
瓦尔达军团由哈列普利-泽基帕夏率领,指挥部设在斯科普里,总共5个军18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和两个独立的骑兵旅,由阿里-里扎帕夏指挥马其顿军团,指挥部设在塞萨洛尼基,下辖五个军14个师,部署在希腊、保加利亚和黑山。
针对希腊,至少部署了七个师;
针对保加利亚,在马其顿东南部,部署了两个师;
最后针对黑山,则是部署了四个多师。
根据组织计划的字面统计,西部军区的兵力总数为五十九万八千人,但缓慢的动员工作和铁路系统的低效率大大减少了可用兵力。据西部军区的陆军参谋部称,战争开始时,它只有20万人可用。
尽管君士坦丁堡方面保证会有更多的人才来增援,但是在战争中自身的惨烈伤亡使得西部军区压根就无法达到纸面上的兵力总数。
战争爆发之后,奥斯曼帝国一度计划从叙利亚,包括尼扎米耶和雷迪夫带来更多的部队。然而希腊的海军优势成功的阻挡了这些增援部队的去路。如此一来,这些士兵只能通过陆路前往部署,再加上种种原因的耽搁,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部队的士兵其实们大多数人从未到达过巴尔干地区。
奥斯曼总参谋部在德国军事代表团的协助下,制定了12个战争计划,旨在对付各种可能的同盟。针对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同盟的第5号计划的备战工作已经非常深入的展开了,作战计划这个时候也已经发给了各军参谋部,另外还需要他们自行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奥斯曼海军

奥斯曼舰队在1897年的希土战争中表现的非常糟糕,迫使奥斯曼政府开始对海军军舰进行大幅度的检修。
老旧的船只被退役,新的船只被收购,主要是来自法国和德国。此外,在1908年,奥斯曼德国还召集了一个英国海军代表团来更新他们的训练和理论。
由海军上将道格拉斯-甘布尔爵士领导的英国代表团发现其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后的政治动荡阻止了海军改革的进程。就单单海军部长的职位,从1908年到1911年就换了九次。部门间的内讧和臃肿而平均的军官队伍的根深蒂固的利益,其中许多人把他们的职位作为一个准神圣的职位,进一步阻碍了大幅度的改革。
此外,英国人试图控制海军的建设计划,遭到了奥斯曼帝国部长们的怀疑。因此,甘布尔雄心勃勃的新船计划的资金无法获得。
为了对抗希腊人对乔治斯-阿维罗夫号的收购,奥斯曼人最初试图购买新式德国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或战列巡洋舰毛奇号。然而由于无力承担这些战舰的高昂的购买及后续的保养费用,奥斯曼人只能是退而求其次的购买了两艘老式的勃兰登堡级前无畏战列舰,这两艘战舰成为了姊妹舰:巴巴罗萨-海雷丁和她的姊妹舰图尔古特-雷伊号。
这两艘战舰与巡洋舰哈米迪耶号和梅西迪耶号一起,构成了奥斯曼帝国海军舰艇的相对现代化核心。然而,等到1912年夏天的时候,由于长期在保养方面的疏忽和不注意,它们的状况已经很糟糕了:测距仪和弹药提升机已经被拆除,电话无法使用,水泵被腐蚀,大部分的水密门已经无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