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德国劳动军团(下)

文章末尾会标注一定的重点名词解释和扩展补充,可供简易参考。

书接上文。

(三)波兰战役的初次亮相
1939年8月26日,波兰战役爆发的前夕,德国开始了国家动员,1050支RAD单位加入了国防军系统。相较于上文末尾扩展的RAD编制情况,这些新整编的RAD单位都接受了对应的调整。
1050支单位是基于RAD劳动连(Abteilungen)的。按照上文的资料,每个劳动连下辖214名成员。在加入国防军系统后,每个劳动连都通过并入未经受训的复员军人扩充到了401人。相较于原来的师-营编制或者临编的劳动团(Bereich),这1050个劳动连被整编为55个团级规模的单位,被称为Abschnittsbaustäbe,每个此类团大致采用四四制,每团辖4个营(Bau-Batailone),每营辖4个连(Abteilungen,即刚才提到的401人的扩编连队)。波兰战役期间,除了原有的常规RAD部队,还组建了18支重摩托化和12支轻摩托化RAD筑路营,这些单位无疑具有强大的机动能力。
波兰战役期间,大约60%的RAD单位都肩负着清理公路的职责——显然,即使是机械化攻势做的很妙的波兰战役期间,补给和人员都常常遇到道路阻塞问题。这也是二战中经常可能被忽视的常态问题。
波兰战役结束之后,所有这些编入国防军的RAD单位被保留在了国防军系统中,而在这些单位抽调出去的原区域中,又新建了900支RAD劳动连(原214人编制的Abteilungen),代替抽调出去的这些RAD,继续行使地方上的职责。

(四)卷入战争
二战期间,RAD作为一个准军事组织,和战前单一担负国家内部劳动支援和青年入伍前的简训不同,开始承担了更多的军事化职责,然而原有的对青年入伍前的安置仍然没有取消。RAD单位在1940的挪威战役和西线战役中仍然如波兰战役中一样,承担着清理道路,提供通畅的兵力增援和补给线路。然而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显著提高的惨烈性,他们也逐步承担起了维修道路、小型机场、修建海岸工事和堡垒、装卸弹药的任务,甚至会承担布设雷场,填充要塞和守卫重点地域或战俘等的职责等等。
随着战争地域的扩张,RAD部队开始活跃在各条战线上,无论是地中海、挪威还是法国和东线,都有RAD的影子。他们跟随部队来到阿尔巴尼亚、希腊、南斯拉夫,在莫斯科的风雪中为国防军清扫道路,随着摩托化大军挺进高加索。据可靠资料,至少有427支RAD单位在东线前线提供服务。
由于战斗的不确定性,而这些单位活跃在前线,一旦遭到包围,RAD的成员也被迫拿起武器加入战斗,甚至可能直接被就地征召并加入作战部队。随着战斗越发频繁和德军野战部队的缺乏,RAD单位也开始拿起武器阻击苏联坦克、清理游击队,他们的此时开始被迫承担起了守卫任务,并且在日后愈发常态化。
虽然名为“德国劳动军团”,但在Labor Service这一定义中,Service实际上是具有很大的广度的。除了被动地加入作战部队,RAD也针对部分部队普及了防空训练。他们在日后经过受训加入了防空部队中,受德国空军直接领导,被称为德国空军防空辅助部队(Luftwaffe-Flakhelfer)。大部分RAD防空炮组会在西线承担常规防空任务,然而在东线投入的这部分RAD防空炮组往往承担着地面支援的职责——88 Flak绝对正义......可以考察的曾在防空部队服役过的RAD成员多达60000人,当然,这只是当时无数加入临时防空部队的德国人中的一小部分(毕竟RAD还是以国防军为主要面向方向的,服役前可以操一操高射炮,但还是要去扛枪的嘛)。

然而,在正式编入战斗部队前,RAD被大规模投入作战的一次记载见诸于1944年的市场花园行动,当时有大量RAD成员用于增援武装党卫军第9“霍亨斯陶芬”装甲师的部分作战部队,参与了夺取阿纳姆大桥北部的作战——面对英军弗罗斯特指挥的第2营。由于严重欠缺作战训练,这些人伤亡惨重。然而,根据当时的德军指挥官报告:“这些人在被命令进入前线时,最初十分疑惑且不情愿,但一旦在合适之处被投入则可以发挥极强的作用,他们协调一致,是我们的得力伙伴。”可见RAD成员虽然不被命令投入前线,但并非一群鸟兵。
(五)穷途末路
到了二战末期,德国本土也已经岌岌可危。1945年2月的时候,RAD的要求服役期已经从6个月骤降到6-8周,且除了常规任务之外,全面接受步兵作战训练和反坦克作战训练。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兵力已经严重捉襟见肘,面对强烈的要求,希尔(上文提到的RAD领导人)仍然拒绝了将RAD成员编入国民冲锋队的要求,不仅如此,RAD也不会被强征到一线作战。然而,到了二战的极末期,德军已经不是抱佛脚或者拆东墙补西墙这么简单了,甚至已经不能说是调动各类人员参战了,而是只要能有点样子的都编成了作战部队(虽然德军的重武器的确比不过盟军或苏军,但其作战基本武器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赤字过)。此时的RAD实在是难以躲过被强征的命运,然而即使如此仍然没有全部沦陷:在各个劳动师(上文提到的地方性的师级规模单位)中,只有3个曾经被卷入有限的激战中。除此之外,在响应整编号召的情况下,也不过只有6个劳动师被编组成作战单位(需要注明都属于特殊任务专用)。
随着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RAD也正式被取缔,自此德国劳动军团在经历近14年的沿革后,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部分名词解释:
1. 未经受训的复员军人:
复员一战老兵等,在这篇文章中很可能从德国自由军团成员中等征调。这些人也可能在东线构成动员连(笔者在阅读《霍尔姆战役》时注意到当地驻防部队一栏也有第861动员连的存在,成员系复员老兵)
2. 人民冲锋队(Volkssturm):
德国二战末期的国家民兵部队,由德国16-60岁所有尚未被征召服役的健全男性公民构成。1944年9月25日被宣布组建,1944年10月18日组建,20日宣布成立,战后解散。这些人可堪是德国的炮灰......

附录: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编组的RAD作战单位(有能力可能会对这几支部队等提供介绍)
根据参考资料自行翻译,可能不准确。这些单位番号后缀的z.b.V指zur besonderen Verwendung,即特殊任务专用部队。东线著名的第800勃兰登堡团也是z.b.V战斗队。
第1劳动军团师“阿尔伯特·利奥·史拉格特”(名称取自德国自由军团重要成员之一)
(RAD-Division z.b.V.1/Infanterie-Division Albert Leo Schlageter)
第2劳动军团师“弗雷德里希·路德维格·雅恩”(名称取自“德国体育之父”)
(RAD-Division z.b.V.2/Infanterie-Division Friedrich Ludwig Jahn)
第3劳动军团师“特奥多尔·科纳”(名称取自德国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同名诗人,全名卡尔·特奥多尔·科纳,也可能是20世纪前中的奥地利总理,但个人不支持这种可能)
(RAD-Division z.b.V.3/Infanterie-Division Theodor Körner)
第4劳动军团师“居斯特罗”(名称为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地名)
(RAD-Division z.b.V.4/Infanterie-Division Güstrow)
“施泰尔马克”山地猎兵旅(德国州名)
(Gebirgsjager-Brigade Steiermark)
“恩斯”山地猎兵旅(德国城市名)
(Gebirgsjager-Brigade Enns)

参考资料:
1.Abschnitts-Baustäbe - lexikon-der-wehrmacht
http://www.lexikon-der-wehrmacht.de/Gliederungen/BauStabAbschnitt/Gliederung-R.htm
2. THE GERMAN REICHSARBEITSDIENST
https://www.feldgrau.com/WW2-German-National-Work-Service-Reichsarbeitsdienst/
3. 英文维基百科 Reichsarbeitsdienst 词条
https://military.wikia.org/wiki/Reichsarbeitsdienst
4.部分人名、地名番号翻译参考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词条,繁杂,不一一列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