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反董战略是否靠谱?
董卓祸乱朝纲,成了危及汉朝江山的罪魁祸首,汉献帝惹不起他,只能依靠大臣。而大臣中,袁绍公然拍了董卓桌子,却慑于他的军事实力,不敢造次,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冀州,直到曹操打响第一枪,他才随声附和,加入阵营当老大。在朝中,韬光养晦准备除掉董卓的王允,此时因为时机不成熟,也只能隐忍不发。而此时,有一人最具除掉董卓的潜力,他就是曹操。
曹操的机会在于,他很受董卓赏识。《三国志》记载:董卓刚刚在京城掌权,就想拉拢曹操,上表封他当骁骑校尉。《三国演义》中,曹操甚至成了董卓的亲信,可以随意出入董卓住处,这才有了《谋董卓孟德献刀》的原创故事。这段故事并不见于史书,是文人杜撰无疑,但写得非常精彩,曹操的谋略胆识和多疑诡诈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跟之前伍孚刺董卓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伍孚是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的仁人志士,而曹操则是做事周密、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奸雄。伍孚刺董卓的故事在《英雄记》中是有记载的,且他跟城门校尉伍琼都姓伍,都字德瑜,可能是同一人。但《三国志》记载,城门校尉伍孚是受袁绍起兵反董的牵连,被董卓杀死的,并没有行刺董卓。所以,至少在《三国演义》里,伍孚和伍琼并非同一人。
《三国演义》原创的曹孟德谋杀董卓故事虽然精彩,但还是把曹操写得太莽撞了、太冒险了,不像深谋远虑的政客,虽然是奸雄,却没奸对地方。这段原创情节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三国志》记载: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倒是很符合持刀站在董卓面前的曹操形象。孙盛的《异同杂语》记载:曹操曾经潜入常侍张让家,被张让察觉;曹操在庭院中舞着手戟护身,跳墙逃走。这部书还说:曹操才气、武功超越常人,一般人奈何他不得。这就太捧曹操了,把他说成了以一敌众的武林高手。这段被《三国志》弃用的记载很可能是《三国演义》中曹操性刺董卓故事的最初灵感来源。
而历史上的曹操,不会这么冒险,但同样不够冷静。曹操早就看出董卓靠废立皇帝上位的手段无异于自掘坟墓。早在黄巾起义猖獗的光和末年,对朝廷极度失望、托病回家归隐的曹操就有废立皇帝的机会。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立合肥侯的行动,曾拉拢曹操入伙,但曹操深知其中弊端,《九州春秋》中记载了曹操对废立皇帝这一上位手段的看法,他对此始终持反对态度,知道这是高危举措,拒绝参加,王芬等人最终也的确是以失败告终。面对废立皇帝的董卓,曹操自然知道他不会长久,拒绝接受董卓给的官职,改名换姓向东逃亡,逃到陈留,散家财招募义兵。第二年,曹操就跟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义军联盟联合起来,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反董势力。
曹操这一做法,立场正确,措施不当。联合军队,团结起来,以袁绍、袁术为主力,各路诸侯守住要塞,形成包围,然后用正义舆论击垮对方。单从军事角度来讲,曹操的战略非常正确。但从必要性上来说,曹操动用武力改变现状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造成的结果就是汉献帝被挟持迁都,洛阳被烧,都城生灵涂炭。这是曹操没有考虑周祥的,跟袁绍联合地方势力屠灭宦官是一个道理,越打越乱。战争一旦白热化,破坏力难以估计。董卓向西逃遁,曹操主张追击,却得不到友军支持。这是必然结果,因为友军不是傻子。第一,追击董卓会危及汉献帝生命,一旦汉献帝有闪失,谁都可能成为替罪羊,这个锅谁也背不起;第二,一旦董卓被关东义军平灭,那么义军内部就会因掌权问题而发生纠纷,到时候尔虞我诈,你争我夺,谁都有可能丧命,还不如按兵不动,一起喝酒玩乐,至少能维持表面和谐;第三,追击董卓的军队难免蒙受损失,如果损失过大,日后被友军吞并的风险也会增大,所以谁都不愿意打响追击董卓的第一枪,后果太难估计了。曹操独自追击董卓,结果战败而回,更加印证了各路友军的判断,此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幸灾乐祸。
动用武力,不但损失难以估计,而且自身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凭一腔热血贸然出兵,非常不理智。消灭董卓,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朝堂上做手脚。曹操最初是受到董卓赏识的,其实他完全有机会接近董卓,完全有机会利用董卓对自己的信任来瓦解、策反董卓的势力。后来王允之所以能把董卓送上断头台,用的就是这一策略。曹操其实比王允更有条件这样做,更有条件从朝堂之上除掉董卓。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公然跟董卓唱对台戏,甚至在逃亡过程中被捕。如果不是有熟人帮忙,曹操的人生将在中牟县惨淡收场,首倡义兵的壮举就只能存在于幻想中了。曹操并不是一个很自律的人,也不是懂得用儒家修治理念来正心修身的人,所以他的所作所为有很多都是出于个人意气、个人好恶而非天下公义,这也为他日后成为继董卓之后的又一位“国贼”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