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半纸梦一回,往事如云烟”——曾经的《我这一辈子》

一个幽默的作家,一定是极会掌握语言文学的作家,他必须写得俏皮,泼辣,精辟,使人读了发笑,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一个作家创作的最高境界,不是辞藻有多么华丽,而是轻描淡写便呈现出一个活的画面来,往往三言两语,便直击社会弊病。而老舍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猫城记》等;话剧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老舍虽说是文学大师,却不像现在很多作家的语言那样矫揉造作,读起来拗口,偏奇偏新。他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特别善于刻画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满口京腔话的写作风格,带着幽默诙谐、通俗易懂而不失雅致,令人印象深刻。他的笔触带着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很有深度,而这一切的内容或许也跟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有关。虽离我们的时代相距甚远,但这些作品放到今天来看依旧令人深思。
《我这一辈子》作为老舍先生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创作时间是1937年的抗战前,而这部小说也是我个人看了多遍的一部作品。相较于《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我这一辈子》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做过半辈子巡警的五十岁男人。他以回顾一生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的过往,我们跟随着书中“我”的讲述,随着时间一点一点了解他的人生。他甚至没能想起提一提自己的名字,我们只知道他的儿子叫福海。

而小说中的“我”因着自己的聪明好学,从年轻时心里就有了升腾的愿望,想体面的活着。时逢乱世,为了生活不得不从做学徒开始,遭遇改朝换代民国军阀割据和家庭变故丢了饭碗,开始巡警的生涯,一辈子想靠不断的努力升腾改变生活,在这过程中有过亮光,但很快就熄灭,“我”用尽聪明却始终不能摆脱悲苦的命运。
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底层的劳苦人,但小说的笔调却幽默淡然。一个经历过悲剧艰难的人,到最后落到吃不饱穿不暖的境遇,依然能说出几句俏皮话,发出几声清脆的笑,是很难得的。我想这幽默是老舍先生愿意表达的态度,也是他本人对生活的理解。人活着,要有精气神,而幽默感是一个人还没有被生活击垮的最好证明。如书中主人公被妻子抛弃后的话,“我要打算活下去,就得别丢了我的活泼劲儿。”在吃不上饭的时候他说,“人家老爷们要巡警,因为知道可以白使唤几个穿制服的人,并不大管这群人有肚子没有。”因为这精气神是从苦难中绕了一遭,而更显得可贵——“我还是笑着,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可多了,我还留着我的泪呢!”

但人凭自己的努力挣扎是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我”的人生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妻子离开之前,第二个阶段是做巡警之后,第三个阶段是儿子死后。但每一次的变化都是朝着痛心的方向前进。
一.从学徒到婚变
清末民初时期,一个初出茅庐的帅小伙,带着满满的心志想找一份体面的官差,“差事不管大小,多少总有个升腾”,他看见好多很大的官写的字不如自己,心里说:“这样的人既能做高官,我怎么不能呢?”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距离现实很遥远,甚至遥不可及。
15岁那年,他的父母教他做学徒,承诺学完三年就给他找媳妇成家。他也没闹腾,就做了裱糊匠。起码手艺人在太平年月里不愁吃喝,虽不如当差体面,也饿不着肚子。三年的学徒生活,磨掉了他的棱角,使它变得和气,永不闹脾气,也打下任劳任怨的底子。裱糊的手艺没有给他带来官职和财产,可是让他活的有趣、有人味儿。热心帮助亲朋好友,办事细心,不辞劳苦,不到30岁就成了个很精明的人。
20岁那年他结了婚,娶的妻子用他的话说:“有点太野,不大躲避男人”。妻子给他生了一男一女,一家四口共同生活了四、五年,不料有一天妻子却突然跟他师哥跑了,撇下2个孩子。他始终都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从此以后他的心就有了一个空儿,是他妻子的伤害造成的,人是靠不住的。
老婆跑了,又赶上时局变了,为了生活下去,也为自己能找补回来点体面,他当了巡警,期盼着能有升腾的机会,开始了另一段人生。

二.当上巡警的浮萍生涯
当了巡警才知是苦差,每月6块钱,依然是食不饱、力不足,挨冻受热。憋着委屈,一点懒都不敢偷,生怕被开除。原想着“凭我的聪明与本事,不久必有个升腾。”谁知巡警的工作就是和稀泥,遭遇兵变时,面对当兵明目张胆的抢劫,假装看不见。面对良民疯狂的洗劫店铺,为了保命不敢多嘴。巡警到底是干嘛的?在以蛮横不讲理为荣,以破坏秩序为增光耀祖的社会里巡警是多余的。净干些“汤事儿”,靠和稀泥活着。这时他心里的空儿更大了。
在官场腐败、军队涣散、肆意掠夺民财、搜刮民脂民膏、官员生活在骄横奢侈的世界里,连命都没有了,哪还顾得上讲尊严和道德呢?巴望着能有个升腾,谁知还是每月6块钱。
机会来了,巡警成立了警卫队,挣到每月7块钱,似乎看到了升腾的希望,感谢天地。但警卫队干了三年多,不知为啥突然解散了。被调到总局里当差,得了一枚铜片奖章,工资涨到每月9块钱。当了十年差,升到头等警,但物价的飞涨生活依然愁苦。他为了能升腾绞尽脑汁。

他40岁那年,大运亨通,补上巡长。苦熬了20年,以为鸿运当头,自己的好日子临到。巴望着50岁能升个巡官,也不枉费一生。白天兴高采烈当差,晚上却担惊受怕的夜不能寐,除了公事,还为儿子的工作、女儿的婚事发愁。
自己当巡警20年,深知其中艰险,怎么也盼望自己儿女过得比自己好,别沾这一行。谁知儿子当上了巡警,女儿嫁给了巡警,儿子娶了媳妇,娘家爹和哥哥都是巡警,家里都能立个警察分所了,似乎陷进巡警的那条圈怎么也出不来了。
更没想到的是总局局长换人,新局长上任检阅全城巡警,他却又被刷下来,卷铺盖卷走人了。这20年混的。世上不平的事,基本上全让他赶上了。
在旧社会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一片黑暗,没有公平、公义、公正可言。尽管你想凭着自己的聪明、自己的勤奋努力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比登天还难。旧的制度不推翻,人们永无出头之日。

三.绝望的呐喊
差事丢了,但还得生活,不能拖累儿女。他托旧识冯大人给自己介绍了一份工作,在矿村的警察分所当所长,想着混几年,积攒下个棺材本儿,谁知刚干半年,被人顶下来了。后来,又到河南当盐务缉私队的队兵,半年功夫,还清债务,并且升为排长,以为还可以升腾,谁知儿子却死了。
50岁的人走上绝路。强打精神维持生活,帮人买菜、作泥水匠,出来拉车什么都干过,50岁干着20岁的活儿,还是时常忍饥挨饿,饥不裹腹。

最后文章在“我的眼前时常发黑,我仿佛已摸到死了,哼!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这是一个绝望之人最后发出的呐喊,他知道在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不管我这辈子,还有儿孙这辈子无论怎么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都是徒劳。只有充满光明、公平、公义、公正的新世界才能给人带来盼望。

小说从一个巡警的贫民身上,影射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一个旧的封建制度下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想凭自己去抗争,但是无能为力,只能认命。黑暗里的升腾,只能使自己心里的空儿更大。看着充满了无奈和心酸,但这却是那个年代真真切切发生过的“吃人社会”。
我这一辈子,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映射那个时代普罗大众的一面镜子。我这一辈子是平凡勇敢的,宵小无奈的,只能用笑来表达。那一笑,真是笑的平淡、笑的深远、笑的酸楚、笑的无助、笑的讽刺,更是笑尽人间,饱含沧桑。

一辈子真的很短,却要经历人情冷暖,却要为五斗米折腰,唏嘘作者人生的同时,回望审视展望一下自己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带着希望来,负着重担行,也将怀着遗憾走!似乎这是一个难以解开的魔咒。掩卷闭目,一个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如电影一般,一幕幕浮现在脑海,挥之不去,驱之不散,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欲知其滋味,读过自明白。
一本书很薄,但是却写满了众生的百态,平平淡淡,会略显苦涩,却叫人知中人暖,教会人需要苦中作乐。老舍用鲜活的北京口语这种贴近生活朴实的语言给你讲述故事,其中没有一点说教,但是却能让你陷入思考,我们在剧中品味这生活的真谛,试图走出生活这个禁锢,原以为已经走出来了,但是你却不曾想到的是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进了另一个禁锢。

小说也是历史的影子。时代不同造就的人也不同,但是道理相同。书是历史的记载,记载着一个时代的世故人情,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诉说着人们的控诉与心声。在战乱时期,还有那么一些人,努力地在生活;还有那么一些人,努力在尽忠尽孝;还有那么一些人,在悲痛中思考……这些朴实的情感,多么可贵。中华民族靠这些信念,在战火中踉跄前行。人人都有一辈子,怎么活,活成什么样?这大概是每个人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也许活着活着就明白了…
但不管怎么样努力,或许最后还是回到了最初的“一辈子”。毕竟“浮生半纸梦一回,往事如云烟。一辈子的苦和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