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体态问题 - 颈椎

2022-07-06 19:46 作者:Unfun昂芳  | 我要投稿

方嘉琦 绘图

李易文 编著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1 颈前屈 - 你在“低头”还是“低脖子”?

2 颈曲变直 - 你的耳朵能碰到肩膀吗?

 


1 颈前屈 - 你在“低头”还是“低脖子”?

1 简述

2 现象

3 原因

4 自检

5 改善

6 总结

 

 

 

1 简述

颈:颈椎,连接头和胸廓的骨骼结构。

(图2-1:颈椎位置相邻头和胸廓)


屈:关节折叠。

“屈”和“伸”相反,“伸”指关节展开。

(图2-2:左为肘关节屈;右为肘关节伸)

(图2-3:左为膝关节屈;右为膝关节伸)


颈前屈:颈椎向前弯曲、折叠

(图2-4:左为颈椎中立;右为颈椎前屈)




2 现象

 

提问:我们平常是低头多还是抬头多?

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低头多”,但其实,我们是抬头更多。

 

头和颈椎连接的位置有个关节,叫“枕寰关节”。

枕寰关节做出的屈、伸运动,是真正意义上的低头、抬头。

(图2-5:枕寰关节位置)


枕寰关节屈、伸时,一定会伴随下巴相对于脖子的角度改变:

下巴与脖子夹角变小时,是枕寰关节前屈,也就是低头;

下巴与脖子夹角变大时,是枕寰关节后伸,也就是抬头。

(图2-6:左为枕寰关节屈;中为枕寰关节中立;右为枕寰关节伸)

而生活中更常见的“低头”,不是枕寰关节做出的运动,而是颈椎下段做出的运动,也就是低脖子。

(图2-7:颈椎共七节椎骨,第三节至第七节统称为颈椎下段)


颈椎下段做出屈伸时,是脖子相对于胸廓角度的改变:

脖子相对于胸廓向前时,是颈前屈,也就是低脖子;

脖子相对于胸廓向后时,是颈后伸,也就是抬脖子。

在低脖子和抬脖子时,下巴相对于脖子角度可以不变,也就是低脖子时,可以不低头。

 

下图中最左是颈前屈,最右是颈后伸。

(图2-8:左为颈椎屈;中为颈椎中立;右为颈椎伸)


颈椎习惯性处于前屈位置,回归中立位反而感到压迫,或者做低头动作时枕寰关节运动范围不足,颈椎下段运动比例更高,就是颈前屈的体态问题了。

这种问题常被俗称为“伸头”、“探颈”等,因为颈前屈的位置靠近背部,所以有时也和“驼背”混淆。

 

 

 

3 原因

 

在理想情况中,低头主要由枕寰关节完成,颈椎下段仅加以小幅度配合,并不主要参与。

理想的低头,是枕寰关节提供不小于70%的活动范围,颈椎下段提供的活动范围不大于30%。

当低头时枕寰关节提供的活动范围达不到70%,剩下的活动需求就要由颈椎下段代替补偿。

一般的颈前屈问题中,颈椎下段在低头动作中会提供大约50%的活动范围,一些更严重情况中,颈椎下段提供的活动范围比例甚至超过50%,变成了“低脖子”为主,而不再是“低头”。

 

电脑办公是颈前屈的常见诱因之一。

因为手臂需要放在身体前方操作键盘,所以身体会略微前倾。

因为需要注视电脑屏幕,所以头需要略微抬起保持视线角度。

在身体前倾的基础上抬头,就需要枕寰关节做出后伸,这时我们的头相对于颈椎是后伸的,而颈椎相对于胸廓是前屈的,也就是“抬头”加“低脖子”。

(图2-9:低脖子+抬头)


因为一次连续工作的时长通常在两个小时以上,赶上特别要紧的工作,连续工作四个小时以上也正常,所以枕寰关节会长时间处于后伸状态,头、颈后的肌肉在长度缩短的状态下持续收缩,就会启动节能机制,将头固定在抬头的姿态。

在抬头的节能机制不取消的前提下,我们再低头时,枕寰关节就不能提供足够的前屈活动范围,身体为了完成视角向下的目标,就会用颈椎下段代替枕寰关节补偿低头的活动范围。

当这种不理想的低头模式重复足够多次,就会形成不理想的低头习惯,使颈椎下段更习惯于在低头时提供较大的活动范围,使颈前屈进一步加重。

 

 

 

4 自检

 

△看耳朵位置:

对于颈前屈非常明显的人,在站姿或坐姿时,从侧面都能观察到耳朵的位置明显前于肩膀,如果此时并没有主动低头,而是自然的平视前方,而耳朵明显前于肩膀了,就可以评价为颈前屈。

(图2-10:侧面观察耳朵是否明显前于肩膀)


△看运动占比:

先抬头至视线直视正上方,匀速缓慢的低头直至视线直视脚尖,用平日最常用,最习惯的运动完成动作。

对于胸部或腹部比较大而阻挡了视线的人,可以把身体想象成“透明”的,视线透过“透明”的身体还看到脚尖的位置就可以。

在从抬头到低头的整个过程中,感受自己枕寰关节和颈椎下段的运动占比,也就是“低头”多,还是“低脖子”多。

如果低头时下巴和脖子已经有了挤压,也就是略微挤出了双下巴后,脖子才开始前屈,那就是“低头”占比比较多,也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如果下巴还没一点挤压,脖子就开始前屈了,说明“低头”占比不足,存在颈前屈的问题。

你也可以借助摄像设备,对着身体侧面拍一个视频,记录下自己从抬头到低头的全过程,根据视频来观察低头时的关节运动占比,“低脖子”的运动占比超过一半,就可以评价为颈前屈。

 

 

 

5 改善

 

放松:头夹肌、颈夹肌

(图2-11:头夹肌,颈夹肌位置)


为了明确表示肌肉边界,示意图中只画了单侧肌肉,实际两块肌肉是成对且对称生长的,之后其他体态问题的示意图也会这样表示。

 

头夹肌在头和颈椎之间,可以用手进行按摩。

将双手放在头后,十指相扣,用两个拇指同步发力向颈按压。

因为头夹肌位于头颈之间,所以拇指按压的位置也应该在头颈交界处附近。

(图2-12:按摩头夹肌的姿势)


颈夹肌在颈椎和胸椎之间。

颈夹肌和头夹肌位置相邻,用按摩头夹肌的方法也可以按摩到颈夹肌的上半部分,颈夹肌的上半部分和头夹肌是浅层和深层的重叠关系。

颈夹肌下半部分区域,需要通过工具辅助按摩。

用按摩小球配合墙面或地面,将小球的凸起瞄准颈夹肌下半部分,通过挤压与扭动来进行按摩,颈夹肌下半部分在肩胛中缝处,和脊柱相邻,小球刚好等高于肩胛,并贴近脊柱按压就可以,但注意不要让球压到脊柱的骨骼。

(图2-13:按摩颈夹肌的姿势)


加强:颈后伸

专门让颈椎下段做出与前屈相反的发力,因为颈前屈常被错误理解为“低头”,所以颈后伸也常被错误理解为“抬头”,但其实抬头并不是专门用颈椎下段做出的运动,颈后伸应该是只抬脖子不抬头,也就是让脖子相对于胸廓向后,而不是后脑勺相对于脖子向后。

 

动作:俯卧抬颈

(图2-14:俯卧抬颈动作渐进)


俯卧在垫子上,面部与地面保持平行,以颈椎下段的运动来抬高脖子,抬高过程中保持面部与地面的平行,再通过颈椎下端的运动落回,如此往复。

头部的重量会成为颈后肌肉运动时的阻力,以颈椎下段完成后伸运动,既可以加强反向活动范围,也可以加强弱肌肉。

 

注意:

△动脖子:要让颈椎做后伸,也就是抬脖子,不要只抬头而脖子没动。

 

△别张嘴:牙齿闭合,不要为了下巴贴近脖子而张开嘴。

 

△别抬腿:只运动颈椎,也就是只动脖子,不要抬起胸部,不要抬起腿。

 

进阶:

△初期:刚开始做这个动作时,调动正确的关节更重要,只要能正确的调动颈椎下段就可以,因为存在颈前屈问题的人,关节调动会沿用以前的习惯,容易抬头,但不容易抬起脖子,所以不要在关节调动正确之前过分追求运动幅度,

 

△中期:进一步精确颈椎下段的精确控制,在精确颈后伸的前提下,再让抬起幅度越来越大。

 

△后期:在颈后伸的过程中制造更多阻力,可以通过双手放在在后脑勺来增加负重,用颈后伸的发力去对抗头加手臂的重量。

 


2 颈曲变直 - 你的耳朵能碰到肩膀吗?

1 简述

2 现象

3 原因

4 自检

5 改善

 

 

 

1 简述

 

颈曲:颈椎生理曲度的简称,指颈椎先天自然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弯曲,弯曲方向略微向后。

 

生理XX:当“生理”作为前缀描述骨骼结构时,是指生物先天自然发育且存在普遍共性的骨骼结构型态,比如生理结构、生理位置、生理角度、生理曲度等。

 

颈曲变直:颈椎原本向后的生理曲度减小,消失。

(图2-15:左为颈曲正常;右为颈曲变直)




2 现象

脖子各个方向的活动范围降低,包括低头、抬头、转头、歪头等,通常和颈前屈伴随发生。

颈曲的具体变化,需要依靠照X光片等手段确认。

 

 

 

3 原因

因为颈椎由多个椎骨组成,椎骨与椎骨之间有椎间盘,椎间盘具有弹性,会因为外力而改变自身的形型态。

在颈前屈的状态下,颈椎长时间以悬臂梁的结构承担头部重量,这种受力状态会使每一节椎骨都向前屈,挤压椎骨之间的椎间盘。

椎间盘在这种作用力压迫下产生适应性型变,当椎间盘的型态适应了椎骨前屈的角度时,颈椎就从原有的生理曲度变直了。

只要这种受力状态持续,椎间盘的挤压就也会持续,颈椎的曲度就也会持续改变。

(图2-16:左为颈椎没有受力的状态;右为颈椎受力时的状态)




4 自检

 

△做动作:

通过转头,让下巴碰触左、右肩膀的上方。

通过歪头,让耳朵碰触左、右肩膀的上方。

(图2-17:左为颈椎旋转;右为颈椎侧屈)


两个动作都可以略微耸肩,都能碰触到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如果发现某一个动作难以碰触,就是不理想的信号,如果多个甚至四个动作都难以碰触,则大概率是颈曲变直。

 

因为通过肉眼判断仅仅是活动范围,而颈椎曲度变直主要是个骨骼型态的变量,所以不理想的情况还是推荐依靠拍X光片来准确判断。

 

 

 

5 改善

 

改善颈曲变直,应该首先改善颈前屈的问题,方法见本章第一节。

在改善颈前屈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静态伸展。

 

伸展:支撑颈椎仰卧

(图2-18:仰卧,颈部垫一个支撑物)


通过在颈椎下方增加一个高度支撑,让头部重量施加在颈椎上,获得反向关节伸展,最常见的支撑物是充气颈椎枕,也可以用大浴巾卷成卷代替。

 

注意:

 

△垫在中间:支撑位置应该在脖子的中间,不要支撑到肩膀或头。

 

△略有压迫:与正常睡眠时选枕头的目标不同,睡眠要以舒适为主,当仰卧伸展时,填充物的高度应该让颈椎感到稍有压迫感,因为完全没有压迫,说明颈椎曲度没有向反向活动足够的幅度,没有足够的活动范围,就没有矫正效果,所以存在一定压迫才能起到恢复颈曲的作用,但是不要追求过于剧烈的压迫感,感到略微有压迫感就好。

 

△循序渐进:颈曲的恢复基于椎间盘型态,在颈椎不再被前屈压迫的情况下,椎间盘能依靠自身的结构弹性逐渐恢复原有生理型态,依靠自身弹性恢复型态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至少要以周为时间单位来对比效果,短时间下大力并不能加速这个过程。

 

进阶:

△初期:执行支撑仰卧时,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如果压迫感过于强烈,需要用矮一些的支撑物或者进一步缩短仰卧时间。

 

△中期:待不适感减轻,优先尝试延长仰卧时间,当仰卧达到5分钟,压迫感也可以轻松接受,就可以换用更高一些的支撑物,循序渐进。

 

△后期:当能适应大部分常见支撑物时,就说明颈曲已经基本得到恢复,如果通过照X光片等方式进一步确认颈曲健康,就不需要继续做支撑仰卧了。

另外,因为支撑仰卧时,颈椎关节同样处于压迫状态,就算后期没有明显压迫感,时间最长也不要超过10分钟,以防止颈椎出现僵硬。

体态问题 - 颈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