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学而》

2022-01-16 00:56 作者:D-E-D  | 我要投稿

一切逻辑都是因相信而成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应该可以做两种说法①:学可以致用,不使人振奋吗?有朋友从远处来,难道不快乐吗?人家不知道我,我也不发愁,难道称不上君子吗?

这是通俗的解释,但仅以此解释,似‘说’、‘乐’、‘不知’、‘不愠’,尚有许多不通的地方,故需第二种解释,且理解时,应两相对照,不可独取其一。

②:学以致用的办法,不该讲出来吗?有朋友从远处来,不该以礼乐欢迎吗?人什么都不知道,却不怨恨什么,不就是君子吗?

这里把原文的几个字直接以白话来译注,依然是讲得通的,道理境界也分毫不减,正是此书的妙处所在。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为人上能敬爱父母,下能友爱兄弟,却喜欢犯上的人,很少很少;不喜欢犯上,却喜欢违法乱纪的人,从来也没见过。君子务本,本立自然就能看见自己的道路了。敬爱父母、友爱兄弟,不正是‘仁’的根本吗?”

这一段解释中,‘犯上、作乱’要单独讲一讲,犯上就是捣乱,给谁捣乱呢?给父母、老师、长辈,大一点呢就是领导、君王、国家,现在没有君王了,就同样意指人民、社会即可。作乱又比犯上更严重一些,开始违法乱纪了,旧时也指谋逆、造反等等。

这段话里的重点很多,首先来看‘本’这个字,什么是本?就是一个人吃饭的本事,有人靠手艺、有人靠德行、有人靠智慧。那么阴谋诡计、偷奸耍滑算不算‘本’呢?我理解也是算的。

然后我们来看‘立’‘道’,‘立’就是能够堂堂正正,怎么样才能堂堂正正呢?就是要过自己的良心这一关,我前面讲阴谋诡计、偷奸耍滑也是‘本’就是这个意思,只要无愧天地良心,出发点是好的,手段上可以变通一些。

‘本’是方法,‘立’是心法,接下来就要讲‘道法’了。这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相反这是一个人一生因何而活的原因,有了这个原因才能生死无碍。

生死无碍,这是非常高的境界,可以大见,也可微观。

比如,有人可以为了一门技艺活着;有人可以为了气节活着;有人可以为了国家民族活着;当然也有人可以为了名利活着。

其中的妙处就在于,反过来,把‘活’字改成‘死’字,同样,讲得通,做得到的,这个道才算得上是立住了。

④按顺序,现在要讲最后一句话了,那么孝敬长辈,兄友弟恭,是不是就是’仁‘的根本方法呢?这里讲一句废话:是也不是。

‘仁’的概念和’君子‘的概念,不仅仅在于’孝悌‘二字,我们要通过整本书来认真仔细的理解,‘仁’和‘君子’也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不可以通过只言片语来断章取义。

 

3、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花言巧语,虚伪讨好的行为,是没什么‘仁’在里面的。

①‘仁’:字本从人,把它与人字相通,暂时这么理解,也是可以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参说:“我每天有三件事,要想一想自己做到了没有,帮别人忙是否尽心尽力了,答应朋友的是不是做到了,老师教的知识和道理,还记不记得,用没用上。”

曾参即‘四配’里的‘宗圣公’,作有《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这里不做详述。

②‘忠’:是尽心尽力的意思,在《围炉夜话》中有一句讲: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便是‘忠’的意思。

首句中,对‘习’做了两层解释,在这里也应做两层解,一是温习,二是习用。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领导千乘之国,做任何一件事不仅要认真、还要做好,做不好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就不要轻易去做,人民才会相信你。在经济上要能够节省,节省下的,要用来惠民利民。要让人民在正确的时候,干正确的事情。”

①‘道’:在这里取领导的意思,但也不失去前文的含义,在读古文时必要注意这个‘道’字,其含义深广,不可望文生义。

②‘千乘之国’:字面解释来说就是有一千辆马车的国家。古时候有一千辆马车,就是十分富足的国家了,这里的马车不是民用的,专指打仗用的战车。这里就以原文解释,或者理解为兵强马壮的国家就可以了。

③本节最难的点是‘使民以时’:第一解:可以通‘食’,是说要让民春种秋收,有饭吃。第二解:是要有闲时,要给民留下自己的时间,能够去处理自身或者家里的事情,现在整天996甚至007的工作时长,显然就违背了这一点。第三解:是时机,就是对上述两点的概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弟子求学拜师要尊师如父,学成出徒了也要亦师亦友,能够谨慎不失去信任,能够一视同仁的去关爱别人,就和这个‘仁’字沾边了,如此为人还有精力,那么就可以做学问、写文章了。”

①首先来看看‘出入、‘孝弟’的问题,出入就是始终的意思,这里就涉及一个师道的概念,学生拜进门来,理所应当的要孝敬师长,学生学成离去,老师也不能就此放任,双方的这个责任和情感,是要相随一生的,不可半途而废。

②‘谨而信’:信是责任和信任的意思,一个人要谨慎且让人信服才可以。过于谨慎就变成了‘隐士’,什么也不做当然足够谨慎,不做就不错嘛,但大家也就不会相信你了。

③‘泛爱众’:简单来讲,就是有大胸襟,对一切生命都能平等对待,而且平等的关爱。当然只是字面意思,其内在的涵养也是一个很深奥的境界。然而在字面意思上还有一个注意!‘平等’这两个字也有讲究的,同样的一碗饭,给饥饿的人吃,他当然很开心;但一个人不饿,这碗饭你给了,人家还要骂你,这里的学问也是‘泛爱众’中的重要一环。

以上几点都做到了,或者说基本做到了,才可以学文,‘学文’就是做事,学以致用的意思。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欲做事,先做人。做人是一个要用一生来研究的课题,单单‘泛爱’和‘平等’两条就已经很难研究了,还有‘君子’和‘仁’在后面等着,那么就不能做事了吗?那不是饿死了吗?

这个事和前面的‘本’,本事是不一样的,吃饭的本事要尽早掌握,后来做‘学文’的这个事,是在‘立’、‘道’之后的工作。在佛家讲出世再入世就是这个道理,人都没做好,就要来做事,那真是害人又害己。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贤贤易色;对父母的事,能够竭尽全力;对工作上的事,能够切实合理;对朋友的交代,答应了而且做到。这个人虽然说他没上过学,我也要说他是学问的。”

这句话的重点是‘贤贤易色’,要解释它,我们先要看子夏后面说的话。首先在孝敬父母能够竭尽全力的这个‘竭’字上,要有深刻的体会。

②‘君’:我们前面有过一次解释,这里可以理解为工作或者社会,‘身’在这里字面上表副词,不妨理解做‘合理’的意思,上文讲‘平等’也举过一个类似的例子。重点在这个‘致’上,同前面的‘竭’一样,绝不是简单的学问。

③‘朋友’:很简单的两个字,大家都很清楚。但这两个字后面,代表的社会关系,社会属性,是大家要知道的。

还要讲一下这个‘信’字,信也是论语里很重要的概念。但它本身并不难理解,所以我原来是不想聊这句话的。但是古今以来整本《论语》由于种种因素,大家对它的所思所感都大有不同,没有人敢说哪一种解释是绝对正确的。就是子夏自己,听到后来的这些解释,可能难免也对自己最初的感受生出模糊来。

所以究根问底,自己相信哪一种解释,大家又相信哪一种解释,才是最重要的。我在最开头写了一句话——一切逻辑都是因相信而成立。这里我们要再次用上了,把大家的心从质疑与怀疑里收一收,我们在这里对学问的讨论本事一件好事,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

然后我们来看‘贤贤易色’。第一个‘贤’表动词,是少有争议的解释,但这个词是怎么动的呢?我以为是尊重与感叹的意思,贤!贤易色,断句时加上了一个感叹号。

第二个‘贤’则表名词,是少有争议的解释,这个词又表了个什么名呢?我以为是‘贤人’的意思,对于这个概念,后文还有提及,我们也到后面再来解释。

‘易色’:上的争议就很多了,其他的解释我们不做提及,就我个人观点,来表达一下。‘色’这里从南怀瑾先生的解释,同做态度和神色的解释。‘易’则做容易解,我以为这是最简单的理解,也最可得子夏的本意吧。

为了理解‘贤贤易色’这四个字,我们再最后总结一下:把子夏说的父母、朋友、工作,这三点上做得别人挑不出毛病来,还乐在其中,不见分毫为难,这样的人就是有学问的贤人啦!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君子,不庄重、沉稳就没有气质上的改变,学问也是做不出来的。用忠信做主导,就会知道世上没有谁是不如自己的,自己犯了错误也不会因为害怕丢面子,而不去改正了。”

这里开始提出君子的标准了,首先是学习和做人方面的。‘不威’字面讲呢是没有威严的意思,但我们应该听过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气自华’就是威的含义,也就是气质,这个气质的来源就是‘重’,怎么叫重?心里有底,肚子里有诗书,脑子里有见解,骨子里有坚持,这个底就有了,心里有了底,气质自然就出来了。

②‘固’:又是什么意思?是牢靠的意思,一个人学问做的如何,总是要讲出来大家才知道,实践出真知。于是上去一讲,讲得扭扭捏捏、吞吞吐吐,大家听着难受,直接根据的你的表现就可以打分了:一窍不通。大家觉得你不牢靠,不相信你了嘛。

在讲完‘重’和‘威’之后,孔子立马就跟上讲这两点做到了会有什么表现,首先就是‘主忠信’,其次是尊重别人,而后是反省自己。不仅把一个人自重、自信的表现描写出来了,还把这个榜样立在你的面前,照着这个榜样去做,学问就很难做得自得、自傲了。

所以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呢,可不是空穴来风,和现在说的‘炒作’一点儿也不搭边,人家是有真学问的。短短一句话,孔子不仅教我们树立信心,更教我们戒骄戒躁,把你在学习路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前都帮你想到了,并且给出了解决办法,当真是了不起。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对后果有所思虑,对前人的经验可以学习,那么大家的品德就都好了。”

①‘慎终’:本意就是对事情的后果要负责,在道德上约束,在方法上立规。但不是说我勇于承担责任就好了,讲一句“都是我的错,你们来惩罚我吧”就可以了,这依然是不负责的态度。还是引用《围炉夜话》中的句子: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

对于思虑再三,还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尽力而为,就可以不留遗憾了。

‘自然’二字,在古文中也有深刻的含义,于此不多详述,只是读时多琢磨。

②‘追远’:一般来讲是表示对先人的追思,但其实可能许多人在心里还是有所疑问的,为什么要追忆、祭祀先人呢?对先人的缅怀之情从何而起的呢?这也是‘孝悌’的主旨。

对于学问,有时候我们讲得太大,捧得太高,下意识的忽略了它的根基。学问不是高高在上难以捉摸的,反而是从最朴素的生活经验里总结出来的。

因为先人通过劳动和努力,把更好的生活留给了下一代人的这种牺牲、奉献,乃至于启迪,(注意!这里不是讲精神文化,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让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动情,才有了‘孝悌’的基础。在这里我把‘追远’的意思,表达为学习,而不是追思、祭祀,一来是因为本篇的主旨是《学而》;二来则也是为了还原其本来面貌。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要打听那里的政治,这是想要求个一官半职的,还是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子贡说:“你说的这些啊,其实夫子通过温、良、恭、俭、让已经得到了。夫子的办法,和其他人是不是不太一样呢?”

子禽:原名陈亢;子贡:原名端木赐,详迹于此不述。夫子:原是一种尊称,后来他的学生们用来特指孔子,沿用至今。

子禽比子贡小一些,是师弟对师兄因他们的老师的行为,提出了一个问题。子贡这位师兄呢,则没有正面回答,通过反问的办法引导、启发师弟。

因此子贡的回答,是本节的难点,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我在初读论语时,对这些解释都不太满意,少了一些启发的意味在里面。因此我也腆着脸来写一篇注解,给自己加深印象,也把自己的一点理解表达出来。

单以译文讲,多了启发的意味,却让大家看得云里雾里,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现在我来一点点解释自己的想法。

对于子禽的提问没有太多的分歧,总结起来就是:“老师是想先做官呢,还是想先做事呢?”孔子的学生们,对于老师的初心是没有怀疑的,不像我们现在的人,但凡人家做了官或者发了财,就总把人家往坏处想。

③基于子禽的问题,子贡说‘以得之’,得什么?得‘闻其政’吗?为了一点情报,我想没有必要专门在这里讨论一番。得的是这行为背后孔夫子的志向和理想,这样才值得用笔墨记下来。

所以子禽问的其实是孔子的志趣所在,于是子贡答到:这些东西啊老师已经得到了。怎么得到的呢?温良恭俭让!不仅是‘方法’,也是‘心法’,然后再反问,让子禽这个师弟往学问上下心思,才有启发的意味在里面,更是没有偏离《学而》的主题。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父在,看他的志向;父没,看他的行动;三年不改变父之道,那这个人就很赤诚了。”

①这一节里其实没有特别的难点,相信大家看一眼就能理解了。但为什么我还要在这里多写几个字呢?因为但就字面意思,我读来有些不服。

我们讲读书不能太死板,《论语》的时代距离我们太远了,必须要结合现在的一些新的观点和思想,来重新理解一番。还是最开篇的话,不论那种解释,愿意去相信才能提高自身,一味的持怀疑态度,是毫无益处的。

②过去把‘父’理解为父母,应当是不错的;后来增解为老师,也是合理的,但如今可能要把这个字再理想化一些。将一个尊称,提升至纲领、道理、学问的地步,解释起来就可以使今人信服了。

‘孝’字把他理解为‘赤诚’,也是根据对‘父’字的再解释做的新解。前面解释到‘孝悌’是人心之所发,所以现在把赤子之心的意境挪用到这里,个人觉得是比较合适的。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和精神,都在一个和字上,先古的风气,那么好就是因此。大小事物都以礼为最高标准,过于较真了是不可行的;心里有了和的境界,为人处事便不拘小节了,不再用礼的基础标准来要求,也是不可行的。”

先把几个名词解释一下‘有子’:有一个有学问的人,具体是谁已经记不清了,故以此代称,和现在的‘佚名’类似。

‘先王’:于此讲是代指周朝,对于周现在已难以详记,只把他当一个‘桃源乡’来想象即可,是得众多大家所推崇的朝代。这里也便以‘古风’解。

‘和’:要先对这个字有所了解,后文才能行得通。当然解释它还是得从细微处、简单处着手,若捧得太高失了本意,文章也看不清、读不懂了。

②‘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从礼中来的,也是礼的目标。在这一节里其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礼记》中的思想,因为这里首次对‘礼’做了内外之分。

外在表现称作‘礼’,通过‘礼’而达到的内在修养称作‘和’,要行文达意,这显然是不够的,于是一路行来对此多有曲解。

外在的礼当时有繁复的讲究,如今简化了许多,今人对此有个了解,用现行的礼节即可。但内在的含义是亘古不变的,这里引《礼记》中的一句话以此详述1: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这就是对‘和’的描述,也可以按照前文的解释把‘礼’理解为‘办法’;‘和’理解为‘心法’。

2:安民哉!。这是和前一句话同一节的,这是要通过‘礼’的内外含义,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道法’。我前文讲‘道法’时,说了‘生、死’的问题,这里可以套用一下,看看是否能行得通。

此处再引《草庐目录》中的一句话,让大家通过诗意能够大致体会到一点‘和’的意味——‘淡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

对‘和’的含义有了大概的了解了,文章继续到‘知和而和’,即是本节的难点,这句话好像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但恰恰证明了这个‘有子’有非常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思想境界。

有一些人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性格好,德行也好的(这里不含讽刺的意味,只是方便理解),这种心态就叫‘知和’;‘而和’呢则是有了这种心态,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不拘小节了,觉得我已经懂了,可以随意一些了,这样也是不可行的。

最后引用《围炉夜话》中的一句话,做一个归纳:慎大德,不矜细行,行迹终可疑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信用好得近乎于一种道理了,这个人肯定是有本事的;有礼貌得近乎于礼的本质了,又怎么会被欺辱呢;有事了能够顾及亲人家人,也可以把家族交给他了。”

①‘义’:这个词,现在读来里面总充斥着一点江湖气,但《论语》不是武侠小说,解读起来要跳出这个成见,引一句《孟子·告子上》的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诺千金’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解读为道理,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

‘言’:首先这里有个词性的问题,后面的‘远’是动词,所以这里也该是动词,而不是名词。

‘可复’:既然‘耻辱’是名词,‘可复’就也该是名词了,写来才算工整,这里也是古文里一个小窍门。以易解之句反推难解之句,便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了。译文里用‘有本事的。’来翻译,也可以理解为‘可以依靠的,信得过的。’,只是在作文时有变化。

②说句题外话,据我个人的无根据猜测,此节的‘有子’和上节的‘有子’可能是同一人。上节讲‘礼’是层层递进的,到了这一节似乎有一点解释的意味在里面,此节的‘礼’是层层递减的。但这里要注意的是!里面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是一个学习顺序的问题,与从格物到平天下是一样的。如果要分类的话,上一节可分到治国里,这一节则可分到齐家里。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就是‘礼’外在的体现,俗话讲: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不骂送礼人。意思也跟这个相近,这是人们后来总结的话。

③‘宗’:家族,长辈,一个家庭的主心骨,能担起一个家责任的人,如此理解就可以了。

④‘因不失其亲’:是此节的难点,字面上的意思译文里已经给出来了,但这里面涉及一个错枉曲直的概念,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也与此句意思相近,在后文还会提及这个概念这里先把它暂且放在一边,只要知道说的是齐家的道理就可以了。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求吃的多好,也不求住的舒适,要多做事少说话,通过对学问的思考和探究来端正自己,这就叫好学了。”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但不谄媚,富贵但不骄蛮,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但不如贫穷且善良,富贵但有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啊赐!我可以开始和你讨论《诗经》了,你已经能举一反三了。”

①《诗》:即是《诗经》不是孔子所作,但是孔子搜集整理出来的。

‘赐’:子贡本名端木赐。

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无谄’和‘无骄’与‘乐’和‘好礼’是递进关系,《礼记》中的二、三两节也与此相应,如朱子所说,前者为禁戒之辞。意思为这不是应该做的事情,要时刻警醒。

③‘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需要时刻反思、惕厉自身的,当然还是次一等的境界,所以孔子也给出了更高的目标。

‘乐’:在此处译为善良,用‘安贫乐道’解释当然是更准确一些,但读来未免有些朦胧意味。此也仅为我个人的观点表达,旨在更易理解一些,把《论语》瞧得更真切一些。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本节的要点,只要是上过学的对这八个字都不难理解,出自《诗经·卫风·淇奥qí yù》,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这首诗。

子贡这句话,是说他通过前面的一问一答有所明了了,道理和学问上有了更深的层次,就是不能满足于现状,对已经懂得的还要反复推敲、思考才行。这里用疑问句,是作学生的一点小心思,希望老师表扬一下,孔子后面也确实表扬了子贡。

这里再多提一句,前人包括孔子在内对《诗经》都是很推崇的。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读诗经对个人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都大有益处。初时读来,一首诗几十个字,大半都不认得,确实是晦涩难明,但理解过后再细细品味,就会发现都是很了不起的作品,其中的字词,句子充满了想象力和思想感情。

⑤‘告诸往而知来者’:字面意思是:告诉已知的推导出未知的,和数学解方程的道理是一样的,但解方程这还够不上学问。以数学的角度,比如世界三大数学猜想,就是通过前人的经验,总结出新的东西来,这就是学问了。

数学我是不太懂的,胡说两句方便理解,以我一个语文脑的人来说,就归纳为举一反三,有这个思维了,学问才做得出来。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我,不知道我,但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①此句无难点,但要知道这是此篇学而的总结,也是基础所在,首尾两节中的‘不知’于此呼应。

②我们要知道做学问啊,其实是非常寂寞,痛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很难遇到懂你理解你的人,更是很难以此谋生的,我个人体会是,现在做学问比古人还要难一些。古人说知己难求,首节‘有朋自远方来’于此呼应,既有鼓励的意味在里面,也是要大家把心安定下来,心态谦虚下来。

③贫而乐,为什么不在前节中讲这个问题,现在来讲呢?因为在这里面还有个做学问的精神问题,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精神,但其中的酸楚非亲历不能体会。常有人说‘腐儒’、‘伪君子’,读书人沽名钓誉,书袋气是重了,做起事来百无一用;讲视金钱如粪土,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实际上不就是啥也不会,啥也没有吗?这确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也于此呼应,故而最后有几句话想说一说。

 

整篇《学而》讲完,大家了解了一点要学什么,怎么学的知识。但还有一个为什么学的问题没有解决,白话来讲就是学了能不能吃得饱饭。

这是一个大家避而不谈的话题,甚至讲谈及色变也不为过,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大家都知道要学习,只要学习了总是对的!但学来吃不吃得饱饭,谁也不敢肯定。还有人说,《论语》乃至一切精神文明,都是建立在吃饱饭之后才来研究的问题,对此我不敢否定。

但有一句话,想与诸君聊一聊:本从荆棘来,何复原路还。苟言生死处,安顾天地间。

 

 

 

 

 

 

 

 

 

 

 

 

 

 

 

 

 

 


一《学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