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8个精彩的议论段,励志又实用
01
《伊索寓言》里讲,当初普罗米修斯奉宙斯之命造人时,特意在每个人身上挂了两个口袋———胸前一只装别人的缺点,背后一只装自己的缺点。
层次低的人,只能看到自己胸前的口袋,所以对别人无比苛刻;层次高的人才能看到自己背后的口袋,懂得宽容。
在一辆火车上,有个醉汉喝得醉醺醺地冲撞了乘客,女孩问妈妈,他是坏人吗?妈妈说了一句:不,他只是不开心。
这位妈妈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也曾经在挫折困苦的时刻,脾气暴躁,伤害过身边的人。所以,她才不会和这个醉汉计较,因为她知道,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
张爱玲曾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你如果了解过去的我,就一定会原谅如今的我。
境界高的人,对外,见过更大的世面;对内,有过很深的反省。所以,他们厚道踏实、宽容温柔。
02
在茫茫牧场上,一群黑白奶牛摆着各种姿态望着我们。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便对奶牛熟视无睹。这时,如果突然出现一只紫色奶牛,我们会为眼前一亮,而且会牢牢记住。
这就是紫牛法则。
在美国旧金山有一家凤凰旅馆,位于临近市区的一个地段很差的偏僻地区。一位名叫奇普·康利的人,用低廉的价格接手了这家汽车旅馆。
奇普很清楚,他也知道自己无论在这家旅馆下多大的功夫,也几乎不会有人愿意选择在这里留宿。
但他却决定另辟蹊径,他把整个旅馆粉刷成一种大胆、刺激的颜色,在房间里放上了嬉皮风格的杂志。
旅馆的游泳池底部刷上最前卫的艺术画家的画作,还不时地邀请许多可能走红的摇滚歌星前来助阵。
几个月过去了,这个计划居然奏效了。在一个十分容易被忽略的大众化市场中,奇普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市场。
真正的高手,都在运用紫牛法则,默默修炼自己,提高认知水平。
03
乔布斯说过:“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中,你养成习惯;在你生命的最后的30年中,你的习惯决定了你。”
所有的不平凡,都源自一个个平凡的小习惯。平时未雨绸缪,关键时刻便能决胜千里。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小行为,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就能带给我们脱胎换骨的变化。
只要你愿意,摒弃有害身心的坏习惯,养成终身成长的好习惯,你的未来也会悄然改变。
凡事提前五分钟,是一种习惯。
它能让我们有时间做准备,不至于太慌乱;
它也是一种心态,能让我们在遇到事情时从容地应对;
它更是一种态度,能让别人看到你的用心和真诚,体现出你对人对事的尊重和重视。
04
冯异,是东汉初年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他为人谦虚,处事隐忍,是个极其低调的人,史称“大树将军”。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冯异不仅作为左右手协助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而且在刘秀饥寒交迫时为其讨来豆粥,助其度过难关。
历史上居功自傲的人有很多,但是功勋卓著的冯异却从不张扬。虽然身居要职,名声显赫,但冯异在路上遇到其他将领时,不管对方职位高低,战功如何,都会主动吩咐手下把自己的马车驶开避让,待他人走远时再上路。刘秀带领众将领打仗,每结束一场战斗,军队到一个新的地方扎营时,将士们都喜欢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说说最近丰功伟绩,炫耀近来杀敌是怎样的威猛,以期“论功行赏”。
每每到了这时候,冯异就会独自躲到大树下,静静思考着这场战斗中的得失。久而久之,他“为人谦,退不伐”的美名也传开了,“大树将军”也被后人用来指代不恃功矜宠的将领。
适时放低自己,并非无能,也非懦弱,而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一颗平常心。这样的人,遇到困难不妄自菲薄,取得成就也不骄傲自满,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总能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泰戈尔说:
“当我们谦卑低调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伟大的时候。”
而一个人,也只有懂得低调、谦卑、不炫耀,不去花心思取悦别人,把有限的时间留给自己的时候,才能走得更远。
05
朗达·拜恩在《力量》中写道: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磁场环绕,无论你在何处,磁场都会跟着你,而你的磁场也吸引着磁场相同的人和事。”
你有什么样的磁场,就会过什么样的人生。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道:
“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
也许有一天,学生会变成自己老师的老师,但人在壮大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求得当时比自己的认识更高明的指教。”
与你最近的十个人,就是你的圈子。
一个人认识的人再多,交往最频繁的也不过十个。除去至亲好友,真正能互相帮助和影响的,都是那些与你有着密切关联的人。
正如荀子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人的本能会随着身边人的行动而跟着行动,所以,如果你无法做到自律,最好找一个适合你的圈子。
要有更好的圈子,先成为更好的人。
朗达·拜恩在《秘密》这本书中说:
“一个人身边的一切,都是由他内心的想法和特质吸引而来。”
画家竹久梦二有句话说的很对:
总是挂在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人总是很容易被自己说出的话所催眠,我多怕你总是挂在嘴上的许多抱怨,将会成为你所有的人生。
06
早年,李光弼与郭子仪都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门将。
虽同为中级军官一起共事,但俩人关系并不好,就算同桌吃饭,俩人是冷眼相对,互不搭理。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派郭子仪去镇压叛乱。
同时,郭子仪被提拔为朔方节度使,而李光弼顺其自然成了郭子仪的手下。
然后李光弼却十分忧心,怕郭子仪假公济私,给自己穿小鞋,便主动向郭子仪赔罪。
但郭子仪却极为诚恳尊敬地说:“李将军,现在国家战乱,哪能计较私人恩怨,兵马分成两支,你我各领一支。您看怎么样?”
最终在俩人的齐心合力下,共同平定了“安史之乱”。
人如果太过苛责,太过计较,不能容人,便没朋友。对别人不计较,留余地,就是给自己营造舒服的关系。
能放下计较的人,自然相处舒适,同时也具备了豁达的人生智慧。
07
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妙?它跟眼界有关。
唐代诗人王维说,“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小。”
志向远大之人总有一天会干出惊天动地的宏图大业,而目光短浅之人永远只能是一凡夫而已。
青年时的孙中山议论国事,旁人揶揄他:“看你言高志大,莫非你想当广东都督?”在这些人眼中这广东都督就伟大的不得了了,而孙中山却说:“我干的事比广东都督大多了。
正是有这样远大的政治理想,才使他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第一人。
眼界说简单点,就是你看到的更高级的东西。
一个创业者,如果仅仅盯着自己所在的地区,那他的眼界就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地区发展水平上;
如果仅仅盯着自己的行业,那他的眼界就会被锁死在自己这个行业中;
如果他仅仅盯着自己的竞争对手,那他干到天也就是做得跟竞争对手一样。
当谬误与真理千缠百结,诡谲与事实纵横交错,现象与本质扑朔迷离时,若有眼界、眼力,能使自己心明眼亮,见微知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