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工作者往往具有圣母情结”这个观点的几点思考
我是一名从事社工行业的社工研究生,我并不赞同“社会工作者往往具有圣母情结”这个观点,我觉得用“圣母情结”和“往往”这两个词联合起来形容社会工作者,是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社会工作实务非常带有偏见的理解,及其不可取。我个人希望通过两点,来表达我非常不赞同的观点。
一、首先我们要从概念上进行区分
圣母情结是什么意思:
圣母原本是在西方宗教和神话文化中指有神通的神话女性。因为圣母往往会牺牲自我,去拯救天下的苍生。所以现在网络中的圣母指的就是过分善良的人(注意过分这个词),往往含有贬义。圣母情结指的就是一些自我感觉善良,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别人,或者喜欢感化别人的人。
因此可以这么说,圣母情结,完完全全是一个贬义词。
那我们再来看看,社会工作是什么意思:
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注意专业技术)。社会工作关注人与环境的护工,目的在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能适应所在社会环境,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的能量,及创造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社会条件的一种专业活动,以缓解,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
我为什么要表明,专业技术人员这个词,因为学习社工专业出来的孩子都知道,社会工作的概念很大,是一门学科,我们要学习社工专业技能,社工工作手法,手工实务技巧,社工文书撰写和社工理论等等课程。因此,可以这么说,社会工作是用专业的手法,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的技巧去解决社会和个人的问题。社会工作者的一切工作都是在理论基础和指导下进行完成,并且需要遵循社会工作基本原则和价值观,按照“圣母情结”的观点,这完全违背了社工基本原则和价值观,根本与社会工作者不搭边。社工既不能站在至高点来评判案主,也不能想着去感化案主,我们的目标是助人自助,希望通过助人来让他们自我成长,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就算是部分社工可能会出现“圣母情结”这种情况,但是只是个人行为,怎么能用“往往”这个词来以偏概全。
二、如果一个人有“圣母情结”,他不一定适合做社工。
有“圣母情结”的人,因为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感化别人和评判别人,自认为自己很善良,其实非常容易同情心泛滥,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作为社会工作者,经常会强调,“平等”、“案主自决”、“同理心”、“助人自助”、“赋能增能”、“社会支持”等概念。我们原则上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干花别人和评判别人,因此,拥有“圣母情结”,不一定适合社工。案主求助于社工,是希望社工帮其解决问题,或者告诉和教会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去评判他和感化他。
另外一个方面,社会工作者常年需要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服务对象,大部分都会带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前来求助社工。社工在协助服务对象处理他们的问题,缓解他们的情绪的时候,其实也在接收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这对于很多社工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社会工作者,都会尽量减少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对自身的影响,或者将其转变成社工助人自助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工作的理论是叫“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社会工作者需要感同身受的体会到服务对象的心情状态和所处情况,目的是什么?目的不是同情他们,目的是感受他们的情景和困难以后,找到解决他们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虽然社工行业现在存在大量的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就比如说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兴建社工站就证明了这一点。社工服务和社会工作者在慢慢的得到承认和不断地被需要。社工行业还需要进步和发展,行业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改正,社工行业内部也缺乏正能量。真心希望随着社工行业的发展,未来社工行业不会再遭受如此巨大的偏见,可以像一门大家常见的普通职业一样,被众人认可和接受。
我是专门为您分享社工实务和考研干货的奇趣社工,如果同意我的观点,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记得给我一个赞和关注,公众号:奇趣社工,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