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霸秦(4)--远交近攻开统一先河

2022-09-20 20:44 作者:若烯_  | 我要投稿

大家好呀,这里是不停加更的小杨,上一篇中我们讲到,苏秦张仪这一对师兄弟在中华大地上合纵连横交锋了几十年,苏秦想要六国相安无事协力制约秦国,从一开始就是本质上的一厢情愿,合纵伐秦的失败便能印证这一点。即便庞涓战死,孙膑出走,张仪被逐出魏国,苏秦,公孙衍,孟轲等人再度联合尊楚怀王为合纵纵约长想要重新促成合纵,齐国也不干了。拒绝再一次加入合纵行列而是认同连横与秦暗通款曲,合纵在名义上就已经失败了,既已失败,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张仪发挥自己的才智赴多国连横之后的形势开始讲起。

张仪被逐出魏国后重返秦国,与惠文王再一次展开了畅谈,被派赴楚国进行连横大势,他曾在惠文王面前夸下海口:“臣知熊槐(楚怀王)甚于知我王”,此次去楚国,张仪巧舌如簧假六里为六百里商於谷地骗得楚怀王答应与秦连横,随后在兑现诺言的时候说自己酒醉立下的誓言不能算数,说的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怀王大怒将张仪打入死牢,但张仪与楚国元老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都颇有交情,尤其是郑袖借着受宠于怀王在他耳边吹起了枕边风,怀王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放走了张仪。

逃出楚国后,张仪受嬴华之托赴韩,此次赴韩惠文王也修书一封交代了他的任务---诱白起赴秦,他率使臣赴韩,在宴会上下了下面一段精彩绝伦的论断,《史记.张仪列传》与《资治通鉴》是这么记载的:

“夫群臣诸侯不料地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奋曰‘听吾计可以彊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无过此者。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韩之上地,东取成皋、荥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不事秦则危。夫造祸而求其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毋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为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如韩。非以韩能彊於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夫攻楚以利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於此者。”     

大意是说:群臣诸侯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土地之少,却听信鼓吹合纵者的甜言蜜语,互相勾结,标榜欺骗,都激动地说‘听从我的计谋就可以称霸天下。’却并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从片刻的空话,贻误君主,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人。假如大王不奉事秦国,秦国就会占据宜阳,切断韩国上党的土地,向东夺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的宫殿、桑林的林苑就不再为大王所有了。秦军封锁成皋、截断上党的土地,那么大王的国家就被分割了。先归顺秦国就能安全,否则就会招来危险。那种正在制造灾祸而求吉祥的回报的行为,计谋浅陋而结怨太深,违背秦国去顺从楚国,虽然想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做秦国的臣民。秦国所希望的就是削弱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只有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地方形势决定的。如今大王可到西方归服秦国攻打楚国,秦王一定高兴。那么,进攻楚国,以利于自己,转祸为福而结好秦国,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                                                           

      这段精彩的论述,充分说出了例如韩赵魏这种国家国君的内心心理,即:“偏安一隅自保我民”。韩宣惠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不过秦依旧发起了宜阳战役,此役中白起被俘,张仪用当年苏秦偷渡孙膑至齐国的办法把白虎白起父子偷渡至秦。秦国再添一员虎将。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嬴驷病逝,他的儿子嬴荡继任,是为秦武王。武王在储君期间就不喜欢张仪,张仪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武王一年就请求出使楚国,武王顺做顺水人情派30辆车随张仪出使。一年之后张仪在楚病逝。武王在位的时间也仅仅只有三年。

秦惠文王 赢驷

            公元前307年武王暴毙,他的弟弟秦昭襄王嬴稷继任。在秦国历史上,昭襄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君王,上承孝公惠文变法连横大计,下开嬴政始皇统一先河。在他任内的这五十多年里,秦国的国力飞速发展,已经达到了六国无法企及的高度,至于为什么能够飞速发展,则是得益于昭襄王任内最著名的相国---范雎的“远交近攻”之计和武安君白起的勇猛有方,将相联合,为秦开创了一段强无敌的时期。

       范雎字叔,魏人,早年间曾在魏中大夫须贾手下当门客,须贾有一次受命出访齐国,与齐襄王相谈甚欢,襄王派人送给范雎黄金他却未收。于是须贾怀疑范雎与齐国暗通,将此事报告给了魏相魏齐,魏齐差点将范雎鞭笞致死,还把他丢进了厕所。(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后来在友人郑安平的帮助下,范雎易名张禄出逃,随着秦国出访使臣王稽来到了秦国。

秦相国范雎

在当时的秦国,张仪,嬴华,樗里疾,甘茂等老一辈文臣已经相继去世,上将军司马错也已经垂垂老矣,不掌兵权。被称为四贵的穰侯魏冉(魏卬之孙)、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擅权,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而这些皇亲国戚背后都有宣太后芈月的影子。范雎被昭襄王拜为客卿后上书力主加强王权,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利,昭襄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拜他为相国,同时派白起接任司马错上将军之职。

     远交近攻,字面意思上就是交好远处的燕,楚,齐等国家,韩赵魏三国则可以兼取攻城与攻心之战。而这条战略的前提条件就是,秦国的东出之路不能再有阻拦,于是白起在公元前293年发动了一战成名的伊阙之战。

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率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

伊阙之战形势图

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拒之势向东进击。范雎则是系统地向昭襄王铺开了他的计划,《资治通鉴.周纪五》是这样记载的:

       “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

       大意是说: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城,这不是好的计谋。齐湣王向南攻打楚国,打败楚军杀死楚将,又开辟了千里土地,而齐国连寸尺大小的土地也没得到,是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形势不能占有它。各诸侯国看到齐国疲惫不堪,从而发兵攻打齐国,把他们打得大败,齐国几乎灭亡,因为他攻打楚国而使韩、魏两国的疆域变得辽阔。现在大王不如远交而近攻,这样攻取一寸土地就是大王的一寸土地,攻取一尺土地也就是大王的一尺土地。韩、魏两国,地处中原之处,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果想称霸,一定要亲近中原国家,以他们两国为天下的枢纽,以威慑楚、赵两国。楚国强则联合赵国,赵国强则联合楚国,楚、赵两国如果都依附秦国了,齐国一定会因为惧怕而也依附秦国。如果齐国依附秦国,那么也就可以俘虏韩魏两国了。”昭襄王说:“你说的不错。

      事实上,范雎和盘托出的这个计策正是总结了张仪连横几十年的经验和综合各国军事实力做出的研判,他发现在昭襄王任内前数十年年年对外用兵却收效甚微,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战略上的问题,常常绕到远处攻打齐楚两国,最后反倒壮大了韩赵魏,这是魏冉的失误和过错。同时他向昭襄王指出,秦国自惠文王和张仪开连横以来一直采取的都是“攻地”而非“攻人”。拿攻打魏国来讲,攻地虽然能够取得城池,也能够在这儿划郡管理,秦国先后拿下了安邑,大梁等地并且设了郡守,但却始终因为魏军仍然保存着能够抵抗的有生力量,同时韩燕等国的援军来的非常及时,最终放弃城池无功而返。这一点可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窥见:

       应侯(范雎)说王曰:“有攻人者,有攻地者。穰侯十攻魏而不能伤者,非秦弱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地者,人主所甚爱也。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今王将攻韩国隆,臣愿王之毋独攻其他,而攻其人也。王攻韩国隆,以张仪为言,张仪力多且削地而以自赎,几割地而韩不尽。张仪之力少,则王逐张仪,而更与不如张仪者市。则王之所求于韩者,尽可得也。”

           这几句话是说,过去魏冉“十攻魏而不能伤者”,是因为他只攻地不攻人,而魏国人心不散,最终使魏国得以保留;而如今秦国要以攻韩为主,一定要改变只攻地不攻人的策略;打个比方,如果张仪在韩国的势力大,他就会让韩国私自割地与大王做交易;长此以往,韩国哪有不亡的道理呢?如果张仪在韩国的势力小,韩国就会驱走张仪,换一个人不如张仪的人来与大王谈判。若是如此,秦国不但可以得到对方的土地,还可利用对方的用人失误,涣散对方的人心;诚是如此,秦国早晚可以消灭六国完成统一。

           昭襄王深以为然,对外又有强将白起做军事保障,在公元前260年发动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在赵老将廉颇坚壁清野与白起僵持不下时,范雎利用离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是贻误军机,并且秦不惧廉颇,惧的是名将之后赵括。赵孝成王听信谣言将廉颇从前线调了回来改由赵括任主将。于是白起一鼓作气发动总攻占领长平,坑杀赵军40万人。从此赵国基本上退出了争天下的舞台,一蹶不振。

        之后,白起于公元前259年进军洛阳,灭掉了西周,前249年进军洛水之畔东阳郡灭掉东周。至此八百年周王朝彻底不复存在。同时派大将蒙骜(蒙恬之祖父)先后拿下了韩国的宜阳,太原,上党等地同时设三川郡,将它们正式划入秦国版图。

秦国在范睢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下,再配以狠辣的军事打击,不断蚕食秦国周边的国家,尤其是韩国,他的领土不断被秦国兼并,韩国国力不断缩小,一直到最后第一个被秦国所灭。

       范睢的这一谋略,在昭襄王之后的诸位秦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用,其中蔡泽,李斯、韩非等人的战略构想就继承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尤其是秦王嬴政继续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从而成就旷古未有之宏业。

  据此,秦国制定出吞并六国的战略部署就十分清晰:

1. 在北翼重点打击赵,乘势灭韩;然后一举灭魏,控制中原;

2. 再转锋南下,灭亡楚国;

3. 最后集中全力,消灭燕、齐。

时间推进到这儿,六国的势力已经逐渐式微了。公元前251年昭襄王病逝,范雎早在几年前就举荐了蔡泽继任秦相,他辅佐异人制定了灭亡六国的战略,战略既以制定,接下来就是实施的问题。公元前230年,在亲政2年的秦王嬴政的一声令下,统一六国的战争正式打响,那么嬴政在统一战争中所做了什么?秦军在战争中遭遇了怎样的抵抗,又是如何化解这些抵抗的呢?这些,我们留到下一篇再行讲述。


霸秦(4)--远交近攻开统一先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