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海军医生:当压力超过了临界值,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哪些危害?

2022-05-25 15:10 作者:深圳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 我要投稿


深圳优眠高海军主任

30年临床诊疗经验

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曾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6医院(济南空军医院)。先后在国内多家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形成了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熟知精神心理科的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防治与康复,长期致力于综合应用药物诊疗、物理诊疗、心理疏导贯穿到诊疗全过程,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类诊疗技巧,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及对药物过分依赖等问题,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擅长领域

擅长各类精神疾病及心理困惑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尤其是失眠、抑郁、精神分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障碍等心理精神疾病,同时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儿童行为障碍的治疗。

行医格言:

尽心尽责,医术精益求精,最大限度解除患者的疾苦。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有压力才有动力。”

其实这句话并不太可靠,尤其是当我们用它来勉励一个处于严重压力状态中的人时,很难让对方感到宽慰。

为什么压力会破坏我们的行动力,而不是推动我们前行呢?

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压力,在医学上大多属于慢性应激。

应激是一个专有的医学名词,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应激在部分情况下对人是有利的,但过强的应激则会引发病变。

与急性应激的两面性不同的是,慢性应激对人们的影响几乎全是负面的,有些是生理方面的,比如增加心血管或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有些则是心理方面的,比如引发和加重抑郁症。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长期处于压力之中,就很有可能让身心健康都受到威胁。

一、压力会产生动力吗?

谈到动力,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在这里我们先简单地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

第一种动力是来源于外部的,比如为了丰厚的酬劳而去做讨厌的工作,或为了避免被父母责罚而努力学习,这类动力依赖于外界的赏罚和反馈。

第二种动力则源于内部,比如因为喜欢、热爱而选择某个工作,或是源于好奇、感兴趣而去看某本书,这些内部动力不被外界左右,而是自我驱动的。

当人们承受着外界的压力,比如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才能不被扣工资时,那么这个人确实会表现出了很强的行动力。

那么从短期来看,“压力”确实产生了“动力”,但这种源自外界的动力,从长远来看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靠压力驱动自己的负面影响,在于它会让人们慢慢地忘却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削弱你内在的“自我驱动”。

当外部的危机解除时,你反而会感到空虚,失去了再做其他事的动力,变得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了。

二、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吗?

虽然压力会让我们做出行动,但并不是“压力越大、动力越大”,人们所能承受的压力是有阈限的,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压力只会带来破坏。

当压力刚刚出现时,比如所在的小区收到了疫情管控的通知,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会立即动员起来,产生一种“战斗或逃跑”的焦虑感。

随着神经和内分泌的变化,我们会逐渐适应了这种压力下的状态,大量的体能和身心资源被调动起来,用于对抗眼前的压力事件。

如果我们出色地扛下了压力,那自然是皆大欢喜。但如果长期的暴露在压力之下,那么就会让人们的体力、心力和精力逐渐的耗尽,到达面对压力的最后一个阶段——耗竭期。

到了这一时期,人们会感到受挫感,变得烦躁,并伴有疲惫感和无力感,这是因为那些先前动员起来的主观资源已经耗尽了,“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

三、想要缓解压力,可以做些什么?

承受过量或过长时间的压力,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冲击:

导致抑郁或焦虑情绪出现、睡眠障碍、暴饮暴食、注意力涣散、免疫力下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发展成心理意义上的创伤。

对于一些不起眼的、影响不大的工作任务,压力确实可以带来一些动力,让我们快刀斩乱麻;而那些富有挑战性,特别是很重要的事情,压力不仅会破坏状态,更会带给身心健康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缓事急做、急事缓做”,记得每隔一段时间彻底的休息一下,放下心中的包袱,让自己真正的放松下来,以补充那些先前损耗的身心资源。

温馨提示:如果压力已经给你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阻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或者感到严重的耗竭感,那么除了彻底的放松、回血外,还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高海军医生:当压力超过了临界值,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哪些危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