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新闻滚动播出架构的形成到大型直播报道的兴起

2023-06-08 11:31 作者:睿智满满的哥哥  | 我要投稿

《新闻联播》创办以后,以建设全国最有影响的新闻舆论中心为目标,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午间新闻》、《晚间新闻》和《早间新闻》栏目,形成了每天四次新闻播报的传播格局。 1993年3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新闻由每天4次增加到12次(包括体育新闻),并且除了《新闻联播》外,全都实现了直播和滚动播出,新闻在中央电视台的主体地位日益凸现。早间《东方时空》和晚间《新闻联播》形成了中央电视台两个收视高峰,两头强、中间弱(午间缺乏强势新闻栏目)的现象日显突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1995年4月3日中午12点,已播出9年的《午间新闻》被以消息类新闻报道为主的《新闻30分》替代。《新闻30分》开播后,以其时效性强、题材贴近群众、国际国内新闻混编的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一直是中央电视台宣传改革的一个重点。直播报道的“零时差”将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提高到极致。重大事件直播报道,成为电视台综合实力的体现和标志,是国际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潮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电视台对国内外许多重大事件作了全面报道。比如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中央电视台就对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进行了现场直播。当时动用了5辆转播车、23台摄像机、14套微波设备,采用多机位、两级导演,利用微波干线和通信卫星,将邓小平检阅人民解放军部队官兵、首都人民欢庆建国35周年的盛况及时向国内外传播。 1997年是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年”。在已经具备进行大型直播物质条件的情况下,面对众多大事、喜事,这一年先后直播报道了日全食和彗星同现苍穹的天文奇观、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盛况,以及小浪底和三峡两大水利工程截流等。 中央电视台对香港回归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跨度最长、难度最高的多点直播报道。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机构采用了中央电视台提供的公用信号,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在跻身于世界大台之林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1997年7月1日,被分割出去150多年之久的香港又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这是全世界中华儿女的企盼,也是20世纪末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报道期间,中央电视台共动用了11辆转播车、21个卫星转发器和3架直升机,在香港建起了540平方米的报道中心,其规模是所有赴港新闻机构中面积最大的,不亚于国内一个省级电视台。赴香港的新闻工作者有289人,在全国8个重点城市和海外15个大城市采访报道的记者、编辑有近百人,再加其他直接参加这次报道的二线人员,共有1660多人参与。 从1997年6月30日6:30开始,到7月3日6:00结束,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北京和香港分别设了总主持人,与第四套节目连续72小时向全世界报道了香港回归盛况,其中有25次重大活动是现场直播,共计达18个小时。中央电视台11台摄像机同步、完整地记录了在维多利亚海湾的会展中心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中国内地,有94%的家庭通过电视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 1997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长达14个小时的大型现场直播报道。其中的第一个创新,是把演播室直接设在离龙口200米处江面上的一艘船上。主持人的背景是水流湍急的大江。报道的另一个创新,是第一次把播出总控制中心搬到新闻现场。连续14个小时的播出,除了中午的《新闻30分》和晚上的《新闻联播》是在北京播出外,其他新闻节目都在这艘船上播出。20多台摄像机,或设在直升机上,或安置在160米高的塔吊上,或架在演播船的屋顶。无论是宏大的施工场面,还是龙口的细微变化,都可一览无余。在这次报道中,仅播出的专题类节目就有约30个。有观众反映:看过14小时的截流报道,如同阅读了一本有关三峡工程的百科全书。

从新闻滚动播出架构的形成到大型直播报道的兴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