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理论】生态文学-生态批评文论
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文论
1. 生态批评的哲学基础?
2. 理论贡献?
3. 现实意义?
一、思潮和哲学基础
生态批评:号称是【关于文学和物质环境关系的研究】(1996年格罗特费尔蒂《生态批评读本》),【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earth-centered)的方法研究文学】。
卡米罗的激进定义是:“分析存进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激励观众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从而保证人类的持续生存。”
理论来源较为复杂,“环境伦理说”、“环境哲学”,或者是对物种、生态系统负责的方法论,号召尊重自然作为终极道德意念系统,在早期,以上都可以归纳为生态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文本中的荒野意识和地理意义上的自然存在,具有强烈的审美诉求;
理论复杂的来源在后期得到了相对规范的建构,批评家们努力在建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因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海德格尔哲思、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身体美学理论、罗兰巴特符号学都被引鉴进入生态批评论,因此具有很强的后现代色彩和文化批评诉求。
生态批评的第四浪潮:
从2008年开始,生态批评进入第四次浪潮,就目前国内研究,这是比较重要的热潮。
关注点主要转移在这两点上
①体验世界的肉身性(corporeality)和体验性
②后殖民主义的生态批评和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
有3名生态批评家和代表著作值得关注
斯黛茜·阿莱《肉身的自然》,反思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和主体性,也反思人的身份和在现代语境中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流的机制,发现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上女人和男人的差异性——女人似乎更容易受到影响;
蒂莫西·莫顿《超物体》,对人类直觉和知觉缺失问题进行理论建构,在哲学上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罗布·尼克松《缓慢的暴力及穷人的环境保护主义》,关注环境当中社会权力分配问题,聚焦鲜为人知的多种环境危机中磨耗型的杀伤力。
两个阶段的生态批评,附带论著的介绍和评述
劳伦斯·布依尔《环境的想象》
在生态批评中算是有较高理论修养的批评家,他把生态批评时间上升为了理论。
【主动放弃的美学】:
具体体现为:第一人称的隐匿——分析女性生态文学作家的叙事模式的时候,他对女性生态主义的赞同,认为女性的细腻和现实主义文风是一种“谦逊”的态度,这个谦逊就是{这套美学的核心}。
放弃,一方面来说,是要放弃(工业消费社会)物质(追求),另一方面,是要放弃自我中心,哲学家霍尔姆斯所言“不认同封闭的自我凌驾于其所在的环境之上”即是这套理论的来源,因此布依尔主张,放弃文学中的一些基本要素——人物、角色、叙事意识。
这个理论投射到文本批评,就是他对《瓦尔登湖》的评价,他在《环境的想象》当中分析了大写的“我”是如何在文本中逐渐淡化的,这种背弃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在他眼里,就是对日渐失灵的个人主义合理的反思。
斯泰西·阿莱《肉身的自然》
【肉身交互理论】:斯泰西-阿莱在其书中提到的理论,认为物质世界和人的肉身交互且不可分割,要求突破原来的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停留在文化话语层面的建构,按照生态批评的框架下运用环境伦理、性别研究、环境正义等思维进行阐释——后人类环境伦理(意味着“我”和“非我”界限的不可预测和强大的交互性)。
至少在阿莱看来,文化不是主要产生意义,“物质”如何、在哪儿以及为何和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才是最终形成文化的根基,如果忽视这个巨大的复杂网络,我们必然会以生命的代价。
对应的分析文本是《死者之书》(穆里尔·鲁凯泽的诗),通过对它的分析,认为文本是穿行于人类肉身的物质,但又和权利和知识不可分割。
对应的理想模式是X光照片,她认为可以这体现肉身交互性,并且传递一系列重要的信息。
结语,或所谓的【现实意义总结】
“现代性”这个概念对20世纪文论影响很深,而它投射到了生态批评上,就总结为以下的因素——自然生态危机和(现代消费社会)人文生态危机。
但我们务必谨慎面对,秉持审慎的精神,危机的根源要表述为“人文和生态危机的产生更远是现代性中让我们异化的因素”,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更加理性且有针对性。
再说了,我们去面对各种问题,怎能用一个“现代”的宏大概念来指认万事呢?说到底了,异化的人才是最具有杀伤力的,他们不仅仅自己遭受着痛苦,还对他人和自然也如此。
闲言少叙,我们来谈谈生态批评的优势
1.生态批评的警醒在于,用自己的鸣叫唤醒局限在个体体验当中读者,努力让读者们超越自身利益的局限,超越时间和空间带来的感知障碍,最后,超越肉体的感知局限。
2.呼唤新人文主义,对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反思,要求自我对“他者”永恒开放,对本质主义和人类中心进行了一定的反驳——自然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他者”,它时刻和我们自身融合,每时每刻塑造着新的自我。
3.最大程度上消除人类活动的文学和批评,往往体现出一种悖论一样的真理,个体生命的完满是建立在对{传统伪自我}的否定上,在放空主体、向自然敞开的过程里解放,达到一种人类中心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彼此的平衡,这或许就是生态主义的初衷吧。
反思局限性——
“若你手中有锤,那么万物都如眼中钉。”
缺乏本体论和稳定的体系,让生态批评只能作为一种游离性较强的人文话语存在,艾默生和索罗对nature的阐释,似乎关心更多的是野性而非荒野,那些地理科学名词在他们那里,只能是作为一种隐喻使用。
呼唤高级的和谐生活和天人合一自然是好事,但如何界定、如何证明、如何维持所谓的“自然状态”,这是生态批评在将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